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敦煌文集》卷四所载《破魔文》,由王重民先生据敦煌卷子伯二一八七号(甲卷)及斯三四九一号(乙卷)校录。其后徐震堮先生《敦煌文集?遣拐芳啊对俨埂?蒋礼鸿先生《敦煌文字义通释》及附录《<敦煌文集>校记录略》,又续加补校。笔者再摭拾若干条,以为续貂。《文集》校记所引乙卷异文有须改正者,一并附焉。引文出自《敦煌文集》者,但标页码,不赘书名。降魔神押座文。(344页)

  • 标签: 变文字义 敦煌卷子 降魔变 敦煌变文 引文 讲经文
  • 简介:<正>项楚同志对蒋礼鸿先生《敦煌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以下简称《通释》)的若干语词条目,进行了考释(项楚;《敦煌文字义析疑》,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下文简称《析疑》)。其中有些条目的注释,似还有可商榷之处,现就管见,略加叙述。(走歷)(走赤)《通释》404页,《文字义待质录》写道:“《百鸟名》:‘涛河鸟,脚(走歷)(走赤),寻常傍水觅鱼喫’。(页852。指见《敦煌文集》一书页数,下同)甲卷作‘曆剌’?

  • 标签: 敦煌变文 古籍出版 景德传灯录 变文字义 析疑 讲经文
  • 简介:<正>周祖谟先生云:“事情总是创始者难。”(《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敦煌文校勘释义先行者作的正是创始工作,因此创始者先行者校释中存在千虑一失是很自然的,对先行者所作的一些条目,几经推敲玩味,发现不无可商之处,于此略申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求精求是。《捉季布传文》“既交朱解来寻捉,有计隈衣出得身。”(五九页)王重民先生校(重见简称“王校”。他仿此):“校记”[七八]云:“丁卷‘隈衣’作‘隈伊’,戊、辛两卷作‘隈依’。冯云:‘伊、依皆较衣好,隈应是偎之误’”。(七七页)作偎依?偎依成词,然词义于文文义未安,故冯说仍未允洽。今谓隈衣、隈伊、偎依并系抄

  • 标签: 校释 敦煌变文 讲经文 说文解字注 校记 周祖谟先生
  • 简介:敦煌文献自发现到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人们对其中文的研究可谓用力甚勤,在词语释义、文字校勘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文献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们在考释、发掘词义时,仍然有一些词语未被准确地解释,在校勘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等在编纂中,本应该收录文中出现的词语而未收,也使一些词条的例证晚于唐五代.本文选取敦煌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和校勘.

  • 标签: 敦煌变文 词语 考释 校勘
  • 简介:有关研究敦煌文词汇的文章已有六七十篇.但敦煌文中的词汇就像无尽的宝库,总是有抉发的地方.本文选择其中数例词语,加以考释.

  • 标签: 敦煌变文 词语 考释
  • 简介:<正>任二北先生校集的《敦煌校录》(简称)《校录》),自一九五五年出版以来,历时已三十余年。此书之问世,正如校者言,并非定本,但却集录了敦煌词曲五百四十五首,为研究我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校者曾据罗振玉《敦煌零拾》、朱祖谋《疆村遗书·云谣集》、许国霖《敦煌杂录》、刘复《敦煌掇琐》、冒广生《新(?)云谣集杂曲子》、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北京图书馆钞敦煌卷子、郑振铎《世界文库》或《中国俗文学史》、卢前《敦煌文钞》、周泳先《敦煌词掇》、唐圭璋《敦煌唐词校释》及《云谣集杂曲子校释》、傅芸子《敦煌俗曲之发现及

  • 标签: 敦煌文书 敦煌卷子 校释 校录 敦煌遗书 王化
  • 简介:<正>敦煌词发现以来,我国学者对它的蒐集、校录、注释和研究,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九五○年一月出版的王重民饺辑的《敦煌曲子词集》,是关于这方面敦煌资料的第一本集子。它的出版拓展了文学史研究的领域。随后任二北于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出版的《敦煌初探》和一九五五年五月出版的《敦煌饺录》(简称《校录》),更全面的校录了这方面的资料,更深入地研究了这方面的作品,使敦煌词曲的整理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然而,关于敦煌词曲的考释和研究工作,在过去既得成果

  • 标签: 敦煌词 校录 我国古代 敦煌写本 曲子词 抄本
  • 简介:文中藉助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对敦煌文中的"汝""何碓无觜、孤碓无觜""初来花下""博""沿寮""复制""悬沙""椷"等八则疑难字词,从形、音、义三方面对它们的词义作了细致深入的辨释。

  • 标签: 敦煌变文 疑难字词 词义 辨释
  • 简介:<正>我们通常所说的“词”,其实就是歌辞。本来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南宋以后才逐渐与音乐分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刘熙载的《艺概》卷四指出:“词即之词,即词之。”这话比较恰切地说明了词的特征。至于词的起源问题,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论者的主张也时有变化,前后矛盾,甚至是相互抵触,僵持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单纯而又片面地把作品的句式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强调凡句式长短不齐者即是词;据此推定词最早产生在先秦(如《诗经》)和齐梁(如梁武帝的《江南弄》)时代,这样便越走越远,也就益发脱离实际。其实,在长短句词产生的同时,也还有句式整齐的齐言歌词并行不悖。由此可见,“长短句”的表现形式固然是词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并不能成为唯一的客观衡量标准。词既是音乐文学,那么,它的产生就和特定的音乐

  • 标签: 敦煌 起源问题 佛教经典 隋唐时期 唐代佛教 禅门
  • 简介:<正>自从敦煌文写本发现以来,学界仅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加以研究,还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存在,进行系统的考察: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文作为“转变”的底本,供“转变”所用;或指出“转变”就是“转唱文”,但问题在于,“文”是不是都用来作为“转变”的底本,都供“转变”所用?“转变”作为“转唱文”的一种艺术,它到底是怎样的?对此,前贤学者或者忽略不论,或者只论不证,尚无系统的考证文字,因而有进一步回答的必要。按“转变”一艺,在唐五代之文献记载中凡有四见:一、《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载:

  • 标签: 敦煌变文 敦煌写本 高僧传 降魔变文 文献记载 功德
  • 简介:<正>王重民王庆菽等六位先生整理校订的《敦煌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1984年重印。以下简称《文集》)出版之后,先后经一些专家、学者的校勘补正,文字讹误大为减少,成绩十分可观。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书如扫落叶,问题很难扫清。笔者最近研读此书及诸家的校订文字,也发现若干可商订之处,兹录其要者四十五则,就教于方家。(1)《伍子胥文》:子胥语已向前行,女子号跳发声哭。(《文集》6页,以下只标页数,不赘书名。)徐震堮先生蠺?重出简称徐校,他人例同):“‘声哭’疑当作‘哭声’”。①按,此说

  • 标签: 目连变文 讲经文 敦煌变文 妙法莲华经 殿下 道经
  • 简介: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八侈口,平沿,腹作八面形,腹底弧圆接圆形圈足。口沿下饰一周联珠纹,八面之间以及弧底上部均饰联珠纹。八个面图案各不相同。口径6.1(5.9)、底径3.7(3.9)、通高5.9厘米。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人物 联珠纹 科尔沁 通辽市
  • 简介:本文从语料、词汇、语音和语法四个方面对整个20世纪的敦煌文语言研究作了简单地总结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 标签: 敦煌变文 语言研究 综述
  • 简介:<正>1991年4月11日,县文管所根据农民提供的线索,在蒲江县城东3.5公里处之东北乡金马村5组关子门发现唐代“观经”造像石窟1处。该石窟位于蒲江通往眉山的古道旁。此石窟,从未见诸文献记载,文物普查时也未发觉。发现时石窟已被乱石、泥土掩埋一半。经过清理、冲洗,现已全部显现。该石窟造於一块白砂石包上。石窟顶部为平顶,高1.6米,宽2.4

  • 标签: 唐代 石窟 造像 无量寿佛 观世音 菩萨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墓地出土夹纩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在对19块残块样品结构、材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傅鬯叶变换红外光谱、热分析技术对Haiqu07漆膜及现代生漆进行了分析。古代漆膜的红外图谱主要吸收峰和现代生漆的基本柑同,说明漆膜结构的抗老化能力较强,具有超稳定性,且溶有颜料的漆膜的抗热稳定性高。本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占代漆膜提供素材。

  • 标签: 汉代 漆膜 红外光谱 热分析 颜料
  • 简介: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 标签: 曲村墓地 琉璃瓦 建筑艺术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天马-村遗址是一处早期晋都,已可基本肯定.但依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的分析,该遗址既非故绛,又非翼,也非叔虞所封之唐,而最有可能是燮父所徙之处.要彻底揭开早期晋都之迷,需要做的考古工作还有很多.

  • 标签: 故绛 天马-曲村遗址 晋都 历史地理 燮父
  • 简介:《伍子胥文》是敦煌文中的名篇,虽然为之校勘注释之书已然不少,但是“子胥告令军兵”、“君不索吾身命,由自予之”、“隈形即立”、“抽刀剑吼”等处之解释仍未能餍心切理,或者校注者漏释,或者当另作他解,文意方通。

  • 标签: 《伍子胥变文》 隈形 倒装 丫叉句
  • 简介:<正>1988年春、秋两季,北京大学考古系分别在郑州市附近梁、岔河两地开展考古工作(图一),获得一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商文化遗存的新材料。本文仅对其中陶器按统一标准进行分期,并比较各期的文化特征以确定其文化性质。

  • 标签: 大口尊 曲梁 二里冈 绳纹 二里头文化 标本
  • 简介:此文对敦煌本《王昭君文》的创作时间提出了新看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文中所提及的部族名称及风俗礼仪等描述,认为文中的突厥实际当为回纥。论文进而通过对昭君与唐和亲回纥的咸安公主的画像、在塞外生活时间、和亲对象、祭文等线索的对比,将两者联系起来,认为《王昭君文》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政意义。

  • 标签: 《王昭君变文》 回纥 咸安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