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正>遂宁城东5公里、涪江东岸有灵泉山,“数峰壁立,绝顶一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涸”,古刹泉寺因而得名。“泉胜境”为遂宁十二景之一,峰峦耸秀,古木参天,历朝诗人墨客多有登临寄兴之作,明代扬瞻曾以“森森松柏填云谷,隐隐楼台入翠微”句,盛赞泉山寺之清幽。泉寺始于隋开皇初(581年),名资圣院,清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在《题泉寺》诗中称:“千载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可见寺院在唐时已负盛名。宋代更名为“长松寺”,南宋乾道年

  • 标签: 灵泉寺 遂宁 泉山 康熙年间 斗拱 武英殿
  • 简介:古代,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朦胧、惶惑的时期,不但“畏天命”、“敬鬼神”,甚至对一些常见的事物也十分迷信,认为它们是一种神异的力量,或是给人类带来吉祥幸福,或是致人以灾祸凶险,由此而产生特殊的敬重和尊崇,这就是远古以来的“物崇拜”意识。中国的古钱币,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也同样留有这种印迹。

  • 标签: 灵物崇拜 古钱币 传统文化 鬼神
  • 简介:汉集宫为武帝求仙所建,汉华阴县为高祖八年更名设立,二者均位于华山北麓。《水经注·渭水》对其地望记载明确,本无争议,但近人研究却逐渐将其位置相互混淆。汉华阴故城年代稍早于集宫,二者性质、年代和功能均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队调查华阴市境内,在此发现并详细调查了杨家城、瓦渣梁等10处秦汉时期遗址,采集到大量可供断代的遗物标本,为解决华阴境内秦汉时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其中杨家城遗址通常被认为是汉“华阴故城遗址”,但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该遗址年代较晚,与文献记载的汉华阴县城不符,反而与汉集宫在年代和地望上非常吻合,应当是汉集宫遗址所在。考古队在杨家城遗址以东还发现了另外两个重要遗址—瓦渣梁与黄埔峪遗址,通过研究,发现这两个遗址当分别为汉华阴故城和华山祠所在。

  • 标签: 汉代 集灵宫 华阴故城 京师仓 华山祠
  • 简介:<正>石窟风化是指在露天状态下,由于太阳照射,温差变化、空气中有害气体以及水的作用,通过化学、物理等综合作用使石窟造像、石窟刻文和石窟壁画等文物逐渐由坚硬变为疏松,由清晰变为模糊,以至脱落、崩塌、退色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八十年代以来,石窟科技保护工作者对炳寺石窟乃至甘肃其它石窟的防风化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可行性探索。在防风化材料的研究、选用以及实践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心血。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由于条件及技术设备力量的限制,只能从温差变化的角度,通过肉眼对造像风化现状及

  • 标签: 岩石 炳灵寺石窟 温差变化 破坏程度 剧烈变化 防风化研究
  • 简介:宋代是广州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时期,由此奠定了后世广州城的基本格局。关于宋代广州城建之文献资料相对较多,广州地方军士是宋代广州筑城的主力,出土的多种宋代广州城铭文砖更加证实了这一史事,并且是研究宋代广州城建之珍贵实物。

  • 标签: 广州城 修城砖 军士
  • 简介:<正>欧阳(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改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卒于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县)私第,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葬于新郑县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县辛店乡欧阳寺村)。建国后,欧阳墓地尚存六个大墓冢,后夷为平地。墓中曾出土有石猪和青石板以及墓志铭等。欧阳墓地附近现有石碑十余通,墓前祠堂大殿三间、门厅及东西厢房数间,均为清代重修建筑。据清乾隆十八年编撰的《新郑县志·祀祠志》记载:“在县西二十八里自然山北,其西有寺曰:‘欧阳寺’,即宋敕建以守墓者也。苏子由所撰神道碑已仆。寺外别有石高而方篆曰:宋郑太夫人墓志铭盖公生前为

  • 标签: 欧阳修 墓志铭 建国后 永丰县 公元 江西
  • 简介:故宫沼轩是一座砌体结构与钢结构组合而成的文物建筑。为有效对其保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振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基于沼轩结构现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获得了沼轩的基频和主振型;通过对结构施加y向脉动风荷载,研究了重现期为50年时结构的风振特性,评价了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安全现状。结果表明:沼轩结构基频为f=5.75Hz,在x及y向的主振型以局部振动为主;脉动风压作用下,结构保持稳定振动状态,但顶部位置加速度峰值偏大。另风压作用下,砌体结构部分位置的抗拉强度不足,应在日常维护中予以重视;钢结构部分南于材料强度大,因而不会出现强度破坏。

  • 标签: 灵沼轩 风振响应 模态分析 时程分析 文物建筑
  • 简介:<正>第169窟位于炳寺石窟群下寺窟群北端唐代大佛顶部南侧最高处,为一个不规则的天然石洞,原来四壁满开佛龛,千百年来,由于人力和自然的破坏,大部分已残毁,现存较完整的佛龛(包括壁画)编号共24个,依次分述如下:龛号:1位置:窟内北壁内侧的最高处形制:摩崖浅龛(崖壁上原可能开龛,后因龛底崩坍,后人在龛底石台上架木板)高约

  • 标签: 炳灵寺石窟 菩萨 壁画 禅定 供养人 泥塑
  • 简介:1949年7月,岷江上游连降暴雨6天,山洪瀑发,江水猛涨。7月17日,岷江洪峰流量达到每秒4430立方米,宝瓶口水位升到18.8划(每划为1市尺,正常水位为13划)。洪水将都江堰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百丈堤、顺水堤、人字堤、外江河口等渠首工程冲垮冲毁,

  • 标签: 都江堰 贺龙 中国 环境保护 水利遗址
  • 简介:本文依据最新公布的考古材料,首先对撰写时间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评析;其次,判定撰成于武周长寿元年(692),在武周证圣元年(695)和开元初年(约719)两次少有补续;并进一步推断692年撰成时当为"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一"、695年补修后为"卷第二".

  • 标签: 敦煌文书 《沙州都督府图经》 撰修时间
  • 简介:2010年8月,在对曲阳德寺塔进行全面测绘工作中,于第三层塔心室发现了一批遗物,包括题记、造像、经书、香炉等,材质有铁、铜、陶、木、瓷、纸等,均系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重修塔时留下的明代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北曲阳 修德寺塔 明代 佛教造像
  • 简介: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 标签: 炳灵寺 毗瓦巴 道果法
  • 简介:寺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 标签: 炳灵寺 石窟壁画 藏传佛教 教派领袖
  • 简介:2008年在滹沱河河道内发现的《创真定府中渡浮桥记》,是研究北宋时期政治、经济以及军事问题的重要碑刻,本文结合有关历史文献,对碑文中涉及的人物、职官以及相关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考证。

  • 标签: 北宋 滹沱河 中渡浮桥 真定行宫 兵马都监
  • 简介: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

  • 标签: 集贤大学士 太常寺 画竹 小吏 双勾 石图
  • 简介:<正>敦煌遗书伯2641号《宴设司呈报设宴帐目》,背面有莫高窟杂文四篇:龛添福短句并序,诗一首并序,定西蕃曲子一首,莫高窟再功德记。马德先生对《龛添福短句并序》研究后,根据“团聚”,“推沙扫窟”,“南大像北边一所古窟”等判定是129窟重修资料①。对于《莫高窟再功德记》的研究,还没有看到研究论文。《莫高窟再功德记》是关于某节度押衙重修某窟原因及其窟内塑像、壁画内容的一件文书。由于《功德记》没有记载

  • 标签: 三界 敦煌地区 功德 敦煌文书 敦煌遗书 比丘
  • 简介: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大量细石器,以及与细石器共出的早期陶片和小鸟雕像等艺术品。地层为桔黄色粉细砂层,碳十四年龄为13402±406BP。出土细石核82件,细石器工具类280件。井细石器工业,是以角锥形(型)细石核为主体的细石叶技术和以端刮器为主要器形的细石器类型组合体系。

  • 标签: 灵井 细石器 许昌人 河南省
  • 简介:达茂旗石人沟游牧文化调查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发现战国、回鹘、蒙元等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祭祀性遗迹、墓葬和居住址34处,遗迹类型有圆形和长方形石圈、圆形和长方形石堆、圆形带缺口的石墙以及椭圆形带石台等。充分体现了阴山以北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游牧民族的文化、经济和生存状态。

  • 标签: 文化遗存 游牧民族 祭祀性 达茂旗 长方形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