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做为信息载体,文物和古书有其相同之处,即都以视觉感受做为主要媒介,从而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两者的相同点很多,而本文则着重探讨一下两者的不同之处。

  • 标签: 信息载体 古书 文物 视觉感受 获取信息 相同点
  • 简介:在中国雕塑史上,宗教雕塑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中国的宗教雕塑是以佛教造像为主流,尤其到了后期,佛教造像的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雕塑发展的兴衰演变。

  • 标签: 雕塑艺术 佛教造像 唐宋 彩塑 寺庙 山西
  • 简介:夏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 标签: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 简介:以往关于中国古代铁器的研究中,战国时期铁器技术和工业的地域性差异一直未有充分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人工冶炼铁技术出现的地域特点。进而讨论三晋、秦、楚和燕地墓葬与各类生活居址所见铁器种类和数量情况,最后探讨战国时期铁器化进程的区域差异。本文指出。生铁技术在晋、楚二地同时出现后,铁器化进程可能存在多区域进进现象。三晋地区虽然为铁器生产中心。但楚地和燕地存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块炼铁的传统,同时也较早地将铁器技术应用于兵器的生产。相对比之下.秦地铁工业的生产规模和铁器化程度可能不及上述三晋、楚地和燕地.这一新认识时理解秦国的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特点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铁器工业 东周 地域差异
  • 简介:17世纪的汉碑热潮与隶书勃兴历来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重要现象。在此过程中,一些晚明书家在"倡明汉隶"的同时,对吴门中人的隶书观念展开了批判,指出其存在"以魏充汉"的行为,这种看法在当代学界仍被沿用。事实上,在晚明诸家的语言逻辑中,"汉"与"魏"并非指代时间,而是指代某一类碑刻风格。"以魏充汉"的观点仅是时人在特定时代中,依据有限的见闻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实则是将汉隶的整体面貌单一化与片面化,割裂了汉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史。

  • 标签: 东汉碑刻 曹魏碑刻 以魏充汉 汉隶
  • 简介:2012年5月30日,“中国古代金属文物的认知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中科院院士、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干福熹研究员的倡议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科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承办。

  • 标签: 中国科学院 金属文物 认知研究 北京 古代 中科院院士
  • 简介:本文将性别考古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到传统的史学研究上,通过对西周时期不同墓地中贵族夫妻墓的对比,总结出西周贵族墓葬所见性别差异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西周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虽总体上低于丈夫所在层级的男性贵族,但相差并不悬殊。即使与商代贵族妇女的状况相比,其相对地位也未出现显著的下降。有些西周贵族妇女可能具有比丈夫更高或与丈夫相当的社会地位。毕姬墓规格高于倗伯墓的原因有可能是西周时期异姓贵族娶姬姓女子为妻,出于尊周的目的,在埋葬时赋予姬姓女子较高的墓葬规格。

  • 标签: 西周墓葬 性别差异 贵族妇女 社会地位
  • 简介: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资源和教育人员的优势。2015年4月建成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展出的各类生物标本超过1万件,库藏标本28万余件。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利用展出的标本、实物开发了近100个教育课件,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各类人群,使成为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理想场所。文中还以具体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中的探索。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认知教育 自然博物馆
  • 简介:汉怯二体钱自发现以来,就是以“六铢钱”和“重廿四铢铜钱”面目出现的,人们也就习惯地叫“小马钱”和“大马钱”。据说,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曾出过三枚半“重五铢”(笔者近期寻得一枚“重五铢”,约有四分之三的信息量),因为没见过,一直以为马钱就是“六铢”和“二十四铢”。

  • 标签: 五铢钱 差异性 阿克苏地区 新和县 信息量 铜钱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环境对砂岩类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的影响和控制,本工作以北京西黄寺和柬埔寨吴哥遗址周萨神庙两种砂岩类文物岩石材料为研究对象,从砂岩表层剥落形态、物理性质、化学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变异四个方面对剥落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岩石特性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对剥落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周萨神庙砂岩表层剥落比西黄寺砂岩更严重,这是由于其材料本身特性略差、大气降雨作用和生物活动更频繁造成的本工作的测试方法及剥落形成的机制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砂岩类文物 剥落特征 形成机制 差异性 环境控制
  • 简介:为了揭示作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主体汉族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及其转变,并探讨其在与游牧民族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文对陕西光明、官道和机场墓地人和动物骨骼进行了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相比部分游牧民族,关中地区汉族具有和北方部分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食物结构和生业模式,并且后者明显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从而发生了转变。这也体现了汉族的经济和文化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汉化”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 标签: 关中地区 汉族 游牧民族 C、N、S稳定同位素分析 粟作农业 家庭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