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的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作为一个组合的概念,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语言学立场,探讨了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研究的语境下这符合国家“一带一路”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作者思考文化与旅游的字序问题,探究“和”字的文化意义,进而认为两个部门的合并不仅意味着互为支撑的共融关系,还提示着文化在面向旅游时应持有主动性,主动引领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谦虚地接受文化上的被帮扶。文章还认为旅游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文化时代,其不同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要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可从异于常住地社会的文化性、先进性、科技性、展示性、体验性、稀缺性与非功利性等角度,着手自己的文化特质建设。

  • 标签: 文化和旅游 语言学 字序 主动性
  • 简介:本文作者卡罗琳?汉弗莱(CarolineHumphrey),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著名蒙古学家和肉亚研究专家.本文原名“Conceptsof‘Russia’andtheirRelationtotheBorderwithChina”,刊载于FranckBill6,GregoryDelaplace,CarolineHumphrey等编《边疆的遭遇:俄国、中国和蒙古进境的知识与实(FrontierEncounters:KnowledgeandPracticeattheRussian,ChineseandMongolianSorter.OpenBookPublishers,2012)一书.该文通过具体的分析,展现了中俄边疆社会形态以及跨界群体(cross-borderpopulations)的特征,关注他们身上诸如转瞬即逝的社会网络以及非民族化(non-national)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对俄国边境相关状况的分析,探究其与中国接壤的国境在影响“俄国”作为一个政治形态的概念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反过来讨论俄国这-观念的演进历史,从沙皇帝国(TsaristEmpire)到苏联(USSR)、俄罗斯联邦(RussianFederation),对这个国家如何看待边疆所造成的影响.该文的研究对于我们进行相关边疆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然,其中的一些看法也跟国内的某些研究有不同之处,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加以辨析.

  • 标签: 俄国观念 中国边疆 身份认同
  • 简介:本文回顾了近30年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的理论研究进展,发现传统理论在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的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和旅游需求的相关性作用,并认为只要存在资源差异性,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便可走向协同合作。为此,本文借助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提出区位一体化和相关多样性这两个影响因素作为近邻旅游目的地空间竞合关系理论的补充。本文认为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两个条件:(1)当近邻旅游目的地处于同一交通网络,即实现了区位一体化时,两地之间才有可能形成合作关系,否则相互替代性很高,也可能完全不相关,没有竞争关系;(2)当近邻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资源的相关多样性程度越高时,两地的空间关系走向合作的可能性越大,旅游目的地形象可能从遮蔽走向叠加。

  • 标签: 空间关系 经济地理 区位一体化 相关多样性 演变
  • 简介:声景观(Soundscape)理念摒弃了以噪声控制为中心的治理思路,转而关注声环境中各个声音之间的平衡以及声音与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当前的声景观研究已是如火如荼,但依旧过于偏重特定声环境中的声景观要素,忽略了声景观生成环境的时空维度及其影响效应。从人地关系视角解读人居环境声景观的空间意义显得异常迫切。借鉴中国古典诗词对声音意象的美感追求,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对声景观的美感营造,就特定城市声景观的空间意象构造,声景观成为城市声意象可被感知、解读和记忆的内容。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的声景观研究做一番渊源、视角、关联等方面的梳理、回顾和反思,以期对人居环境声景观在人地关系空间视角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 标签: 声景观 空间意象 人地关系 人居环境 城市声意象
  • 简介:明代中后期,明朝与安南藩属关系的发展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明朝与安南的交往中,政治实力是双方藩属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双方都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进行邦交。在面对安南国内日益复杂的政局变动时,明朝根据实际情况,以封贡礼仪的变化对双方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明朝的治边政策也随着国力的下降而越发倾向保守退缩,而边疆土司因明朝的控制力下降,在明安双方的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也都导致了明朝在处理与安南的藩属关系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此外,16、17世纪东亚、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在促成明朝多元边疆格局向清朝内亚边疆体系转变的同时,也使得明朝与安南的藩属关系逐渐走向终结。

  • 标签: 明朝 安南 藩属关系
  • 简介:南海问题有关各方中,越南是最主要的争端国,在过去几年,南海问题几乎"绑架"了中越关系。中越建交60多年来双边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无争议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越对峙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南海争端加剧期。尽管双方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南海问题并不是中越关系的全部,中越关系发展是顺应了大局的。本文分析探讨中越建交60多年来南海争端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并预测两国关系走向。

  • 标签: 南海 越南 中越关系
  • 简介:选取宝鸡市区50条街巷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与历史相关的道路中探讨历史名人、古代姓氏、历史文化古迹、历史事件、古村落名、宗教等;在与地理相关的道路中探讨与自然地理实体、人文地理实体、地理方位等的关系,得出宝鸡市区渭河北岸的金台区和渭滨区部分道路命名科学原理,最后提出了宝鸡路名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和改进举措,以期为宝鸡地名工作提供参考,延续宝鸡文脉。

  • 标签: 宝鸡 街巷命名 历史 地理
  • 简介:对于以用户生成内容为特征的旅游虚拟社区而言,用户分享是保持社区活跃度和吸引力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旅游虚拟社区用户粘性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引入自我建构理论,探讨两种自我建构类型对用户粘性与分享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用户粘性对分享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依型自我对粘性与分享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而独立型自我对粘性与分享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研究结论为旅游虚拟社区管理者制定策略提供了参考。

  • 标签: 用户粘性 分享行为 自我建构 旅游虚拟社区
  • 简介: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化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化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 标签: 旅游化 城市化 耦合协调关系 省际格局 形成机制
  • 简介:村落遗产地旅游品牌研究还处于浅层次发展阶段,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依据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评价→情感响应→行为意向"自我调节过程,构建出村落遗产地品牌个性、游客自我一致、村落遗产地品牌关系质量与游客忠诚关系模型,并运用Mplu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村落遗产地品牌个性包含高雅、乐观、质朴、实惠和智慧5个维度,其中,质朴是村落遗产地品牌个性的独特维度,游客总体感知最高。(2)游客品牌满意和游客品牌依恋在游客自我一致与游客忠诚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村落遗产地品牌个性能够通过游客自我一致和村落遗产地品牌关系质量链式中介间接作用于游客忠诚,但对游客品牌依恋和游客忠诚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村落遗产地旅游品牌化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

  • 标签: 村落遗产地 品牌个性 自我一致 品牌关系质量 品牌满意 品牌依恋
  • 简介:国际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于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在中俄三百余年的边界交涉中,俄国一直持续不断地对中俄边境地区(有时深入中国境内)进行科学的地理考察,以期获得详尽的地理知识,绘制精确的地图。这些在中俄边界谈判和边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中俄边界交涉中,俄国可谓占尽优势,这背后是以坚实的近代地理学知识和科学的地图绘制为支撑的。

  • 标签: 地理学考察 地图绘制 边界形成 中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