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基于邻接矩阵和原子特征值(ti)建立一种新结构参数(^1Q),它对无机分子具有良好区分能力,并且计算简单,^1Q用于AXk(k=1,2,3,4)型卤化物标准生成焓、晶格能、反应截面等物理化学性质相关性研究,获得了优于文献方法结果。

  • 标签: 结构参数 卤化物 物理化学性质 QSPR
  • 简介:采用微波合成法制备了含掺杂P,Al和La元素正极材料LiCoO2,确定了工艺条件,包括反应时间、微波功率和反应温度.采用XRD,SEM和电化学测试仪研究了添加元素对LiCoO2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发现,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结构有比较明显影响.充放电试验结果表明,掺加La元素正极材料LiCoO2首次充放电容量达到了130mAh·g^-1.

  • 标签: 掺杂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微波合成
  • 简介:研究发现三异丙氧基稀土(铕或混合稀土)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混合后会形成凝胶体,经原位聚合后即制得掺稀土P(MMA-co-St)改性材料.结果表明,掺铕或混合稀土P(MMA-co-St)材料稀土含量高、透明性优良、耐热性好、贮能模量高;掺铕改性材料呈现典型配位敏化中心Eu3+荧光光谱;掺混合稀土改性材料在746.5,581,525和513nm处出现很强Nd3+特征吸收;ESEM显示了掺稀土P(MMA-co-St)改性材料微观形貌有较大变化.

  • 标签: 混合稀土 P(MMA-co-St)材料 制备 性质 掺杂
  • 简介:以-·N-O-为自旋中心(SC),间苯为铁磁耦合单元(FC),苯、吡啶、哒嗪、嘧啶、吡嗪、三嗪为端基(EG),设计一系列新型稳定高自旋分子.另外以-*N-O-为SC,苯、吡啶、哒嗪、嘧啶、吡嗪、三嗪为FC,苯为EG,又设计另一系列新型稳定高自旋分子,并通过AM1-CI方法计算,研究了不同杂环作为端基或耦合单元对高自旋分子自旋多重度稳定性影响.

  • 标签: 杂环 高自旋基态 双自由基 -·N-O- AMI-CI方法 双自由基
  • 简介:对TATB及其系列衍生物进行了半经验分子轨道PM3和AM1计算,求得全优化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结果发现各化合物分子中C-NO2键Wiberg键级(WCN)均小于其他C-N或C-C键键级.实验撞击感度h50%与WCN计算结果之间分别呈三阶或二阶多项式关系,相关系数r≥0.92.当WCN<0.90时,该值对撞击感度影响甚微,表明属高感度炸药;而当WCN>0.90时,撞击感度与分子中最小C-NO2键级WCN呈显著线性关系,WCN增大,撞击感度线性递减,符合判别感度相对大小"最小键级原理".

  • 标签: TATB 衍生物 撞击感度 C—NO2键级 1 3 5-三氨基-2 4 6三硝基苯 AM1
  • 简介:合成了ⅡA,ⅣA,ⅤA族元素为取代原子3个系列钨铜杂多配合物.经ICP,TG曲线确定其化学式为K8[CuZ(OH2)W11O39]·xH2O和K17.18[Z’(CuW11O39)2]·xH2O(Z=Mg,Ca;Z’=Sr,Ba,Sn,Pb,Sb,Bi).通过TG-DTA,IR,XRD,XPS,^183W-NMR等手段对合成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新配合物具有典型Keggin结构,且主族元素进入到配合物骨架中.由于新配合物中Cun具有顺磁性,导致XPS,^183W-NMR测试结果表现出特殊性;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新配合物电化学性质,表明均为可逆氧化还原过程,还对导电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 标签: 主族元素 杂多配合物 电化学性质 导电性
  • 简介:对硝基取代甲烷硝基式和酸式两种异构体,用CNDO/2方法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这类化合物C—N间键级函数(YCN)与离解能(DCN)、键长;H—O间键级函数(YOH)、氢原子极化率(PH)与酸性、熔点;能量差(△E)与平衡常数之间具有某种相关性.对硝基甲烷负离子几何构型和成键情况进行了讨论,负离子为平面构型,C—N间约为1.6级键.

  • 标签: 分子轨道 取代甲烷 甲烷分子
  • 简介:分别用半经验AM1,PM3及MNDO方法研究了富勒烯衍生物C70S12种可能异构体结构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S原子加成在4种6-6键上稳定构型中,非赤道带6-6键加成三个异构体为闭环结构,赤道带6-6键加成一个异构体为开环结构;S原子加成在4种6-5键上均可产生开环和闭环两种稳定构型.加成在6-5双键异构体其闭环构型更稳定,加成在6-5单键异构体其开环构型更稳定.闭环异构体中S原子加成在碳球极处6-6键上构型1,2最稳定,开环异构体中S原子加成在赤道带6-6键上构型8最稳定.

  • 标签: C70S 异构体 结构 稳定性 理论研究 AML
  • 简介: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RHF/431G基组对氢氰酸硼氢化反应中电子行为和轨道对称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氢氰酸硼氢化反应中,从表面上看是对称性禁阻“类四中心”过渡态,实质上是对称性允许两组四中心三轨道相互作用.

  • 标签: 氢氰酸 硼氢化反应 过渡态 内禀反应坐标法
  • 简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考查并分析了(KI)108离子簇结构、能量和相变动力学行为.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离子簇再现了熔化和凝固现象,而且熔化起始于立方体其一顶点,熔化离子簇不是球形,说明了离子簇非湿特征.根据结晶成核速率,讨论了电子衍射实验中观察KI凝固可能性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KI离子簇 相变
  • 简介:用直接法合成了以锰为中心原子过渡元素和钨三元杂多配合物,经ICP和TG曲线确定其化学式为K5,6[MnM(OH2)W11O39]*xH2O(M=Mn2+,Fe3+,Co2+,Ni2+,Cu2+,Zn2+和Cd2+),采用IR,UV,XRD和XPS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测定了其系列配合物氧化还原性质,得出系列配合物氧化性顺序,同时讨论配合物热稳定性.

  • 标签: 中心原子 三元杂多配合物 合成 氧化还原性 直接法
  • 简介:研究了磺化2,3-萘酞菁锌(Ⅱ)、钴(Ⅱ)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DMSO(二甲基亚砜)、乙醇、水等溶剂中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萘酞菁配合物Q带与相应酞菁配合物Q带相比,电子吸收光谱红移80~90nm,荧光光谱红移约100nm,荧光强度也显著增加.在金属萘酞菁中引入磺酸基,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Q带发生红移,但是影响不大.对于相同中心金属配合物,改变溶剂种类对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Q带影响较大.在金属萘酞菁环上引入一个磺酸基时,在相同溶剂中与无取代萘酞菁相比发生荧光光谱Q带红移,荧光强度增大.但在萘酞菁环上继续引入磺酸基时,荧光强度反而减少.磺化萘酞菁钴比磺化萘酞菁锌有较大荧光强度.不同浓度下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说明金属萘酞菁有集聚倾向、能形成基激缔合物.

  • 标签: 磺化反应 2 3-萘酞菁锌(Ⅱ)配合物 2 3-萘酞菁钴(Ⅱ)配合物 电子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磺酸基
  • 简介:采用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优化了6种F,Cl和Br取代咪唑类衍生物分子几何构型,在此基础上采用TD-DFT方法计算了它们前线轨道能级和电子光谱,并用CPHF方法研究了此类衍生物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平面结构,共轭性较强;分子内设计推拉电子基团增强分子内电荷转移,使前线分子轨道间电子跃迁更容易;各体系具有较大βvec和良好透明性;咪唑环引入增强了体系热稳定性.弦些结论对分子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B3LYP方法 TD-DFT方法 咪唑类衍生物 电子光谱 非线性光学
  • 简介:基于二阶线型微分方程多个任意阶转向点,建立了粒子进入或跳出势垒或势井时状态波函数连结公式,导出了粒子穿过势垒隧道几率公式,并利用严格数学方法讨论了粒子进入势井时量子化条件。该公式可合理地还原到一阶转向点情况,并与早期利用一阶转向点近似所推导出公式相一致。

  • 标签: 隧道几率 任意阶转向点 连结公式 量子化条件
  • 简介:提出一种李代数方法描述分子反应碰撞问题.给出了含有主要动力学参量S-矩阵元、分子碰撞跃迁几率以及反应体系能量统计平均值随时间演化解析表达式.讨论了一个简单排斥势场中原子-双原子分子共线反应体系,以阐明这种新方法要点。

  • 标签: 反应碰撞 S-矩阵元 跃迁几率
  • 简介:利用高速离心、减压蒸馏和萃取等方法分离和定量分析苯酚催化羟化反应中所产生副产物焦油,讨论各种方法特点.使用萃取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各种条件下,以Cu2(OH)PO4为催化剂时苯酚羟化反应体系中焦油生成量.

  • 标签: 苯酚羟化 焦油 萃取
  • 简介:研究了一个系列稀土杂多化合物K17[Ln(As2W17O61)217-]·xH2O(Ln=La、Ce、Pr、Nd、Sm、Eu、Gd、Tb、Dy、Tm和Yb)氧化还原性质和用这些化合物制备修饰电极对NO2-电催化性质。发现这些稀土化合物极谱半波电位随原子序数增加呈现双峰变化并与pH值有关,且用这些化合物制备修饰电极对NO2-有明显催化作用。

  • 标签: 杂多化合物 镧系元素 电催化 亚硝酸根
  • 简介:在MP2/6-31G(d)和MP2(FC)/6-311++G(d,p)水平上,对H2CO和HCOOH以及设计4种构型H2CO…HCOOH复合物等进行几何全优化计算,经振动频率分析,确认它们为势能面上稳定驻点.然后在MP2/6-311++G(2df,2p)水平上进行单点能计算和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以获得相互作用能,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探讨H2CO和HCOOH相互作用本质.

  • 标签: 从头算 势能面 基组 相互作用能 驻点 MP2
  • 简介:建立了计算多环芳烃水中溶解度数学表达式,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7个多环芳烃水中溶解度,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相符合.多环芳烃处于水体内体系状态能量愈高,其溶解度愈小,多环芳烃中碳氢基团越多,溶解度越小.此时体系中溶质呈单分子态,而不是聚集态.

  • 标签: 多环芳烃 水中溶解度 理论计算 数学表达式 量子化学方法 碳氢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