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晋祠泉域岩溶水动态模型,对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水位动态进行预测,再由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绝对误差来反演含水层应力值。结果表明,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时段含水层应力值也持续增高,且与太原体应变压性应变加速、交城断裂南端地裂缝扩展加速以及由太原盆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逆转等现象具有准同步性,它们都是在太原盆地区域应力场发生改变、盆地西部边界交城断裂活动加剧背景下出现。太原井水位快速上升与构造活动增强有关。

  • 标签: 井水位 交城断裂 构造活动 区域应力场
  • 简介:为了获得震源地下破裂尺度与震级经验关系,搜集了12个中国西部地区强震震源反演获得地下破裂尺度,并且与通过余震分布获得破裂尺度进行比较,得到了反演获得震源破裂尺度小于据余震分布得到破裂尺度结论;并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建立了震源破裂尺度L与面波震级MS经验关系式:lgL=0.635Ms-2.8084;δ(lgL=0.64);本文经验关系在震级较小时与Wells等(1994)经验关系较为接近,在震级较大与龙锋等(2006)建立中国华北地区经验关系接近。将本文经验关系与冉洪流(2011)建立中国西部地区走滑断层地表破裂尺度与震级经验关系进行比较,验证地表破裂尺度比震源地下破裂尺度小结论。通过各种比较,本文提出了需要更多反演地下破裂尺度数据来得到更为准确经验关系建议。

  • 标签: 地下破裂尺度 震级 经验关系 西部地区
  • 简介: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断层总体活动状态参量R(t)显示,断层整体活动不稳定性与强震有关,断层活动不稳定时,地震活动也较强烈.

  • 标签: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性 R(t)值 地震活动 R(t)
  • 简介: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地区,断裂附近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位置、上断点埋深和标志层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精确定位断裂通过位置,指示上断点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断距.

  • 标签: 地质雷达 活动断裂 新夏垫断裂 六盘山东麓断裂 探槽选址 断距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实地考察,发现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在地震小区划工作,对地震滑坡评价通常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因此,对其影响范围未给出定量评价结果.本文以吕梁新城地震小区划滑坡评价为例,通过对该区地质条件、地貌特征研究,针对具有典型特征剖面,选取地震力、内聚力、摩擦角作为影响因子,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潜在滑坡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可能失稳滑坡体潜在滑动影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知滑坡与潜在滑坡剖面结构特征类比,对整个研究区内滑坡体影响范围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吕梁新城规划提供依据,也可为同类工程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 标签: 地震小区划 滑坡 定量分析 类比法
  • 简介:通过对三个震例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①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②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过程,从出现异常到发震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过程,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前兆信息,具有一定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地电阻率 异常特征 观测条件 地震
  • 简介:本文对1971年以来宁夏南部及邻区4.9级地震前2.3级以上地震平静、时空特征和同心窗信号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生4.9级地震前都存在1年以上2.3级以上地震平静现象,平静结束后,如果2.3级以上地震出现活跃现象,且同心窗发生信号震,则宁夏南部会发生4.9级以上地震;若平静结束后2.3级以上地震未出现活跃现象,且同心窗没有发生信号震,则宁夏南部邻区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上得到发震统计规律,可以为宁夏南部及邻区今后地震中短期预测提供参考。

  • 标签: 地震平静 信号震 中强地震 宁夏南部
  • 简介:地形条件对局部震害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地形起伏剧烈芦山地区,采用三维谱元法模拟地震波传播。研究该地区地震动频谱特征。计算了测线上位于山顶和山谷台站傅里叶频谱,并研究各自谱值和谱值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顶包含了较高频谱;山谷包含了较低频谱;山顶上频谱值高于山谷频谱值;并且地形对水平分量影响更大。同时,进一步从频谱中提取了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2个参数,分析其在芦山地形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山顶对应较大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而山谷则对应较低峰值放大比和峰值频率。

  • 标签: 地形效应 傅里叶谱值 谱值比 谱元法
  • 简介:本文整理分析鲜水河断裂几何特征以及从1327年有记录以来6级以上历史地震断层破裂位置和长度。选用速率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代表断裂区域物理性质,构建了鲜水河断裂3D物理模型模拟强震周期性。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发震有较好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模拟结果在第二次地震周期之后,明显出现分段现象与鲜水河断裂分段几何特征较为一致;2断裂北西端结构较为简单,地震发震情况也偏单一,在7级以上地震发震之前有6级以上地震发生,此类现象与模拟结果一致;3断裂中段结构复杂,不仅存在分段还有轻度弯曲,模拟结果显示中段地震逐渐减小,破裂长度逐步缩短,并且出现级联破裂现象与历史地震较为吻合;43D模拟结果,地震破裂区域起始与终止位置大都发生在断层转折区域,特别是在乾宁和康定两处断层出现弯曲位置,这与鲜水河断裂历史地震发震情况十分相似。

  • 标签: 鲜水河断裂 断裂几何形态 速率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
  • 简介:对甘肃省平凉、松山、古丰、山丹、高台、嘉峪关、瓜州7个台站地电场分钟值、小时值日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对2012年3月地电场小时值进行了频谱分析,同时结合地磁场H分量、分量应变(固体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电场静日日变化都很明显,呈明显“双峰”和“单谷”形态,并且NS向与EW向变化形态基本相同;各台站同测向及相互之间自相关系数基本在0.85;不同台站之间同测向关系数多数在0.75以上;这是地磁场H分量与固体潮共同影响结果.②通过频谱分析各台站优势周期主要以12h和8h为主,但存在差异性,谱值最大相差20倍.③各台站日变幅也不尽相同,其中,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与地磁场和固体潮影响量差异性,并与台站位置、地质构造、电性结构、浅层电阻率等有很大关系.

  • 标签: 地电场 日变化 周期 变化特征
  • 简介: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是目前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重要组成部分,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软件DEEPSOIL,可进行场地线性、等效线性化和时域非线性等多种分析,并可考虑孔隙水压影响.笔者根据土层计算参数,编制DEEPSOIL软件场地模型输入文件自动生成程序,高效、快速地完成对场地建模.通过数值算例验证DEEPSOIL软件精度.同时通过对某典型Ⅲ类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拟合参数敏感性以及等效线性化方法和时域非线性方法对峰值加速度和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影响,并指出了等效线性化方法在分析软土场地地震反应不足.对于软土场地建议采用DEEPSOIL软件进行时域非线性分析,因为其参数简单并容易确定,适合建模快速和使用方便要求.

  • 标签: DEEPSOIL软件 等效线性化方法 时域非线性方法 软土场地 地震反应
  • 简介:本文分析地震行业信息发布特点及需求,在地震信息发布引入了百度云推送技术,论述百度云推送在地震行业使用效果,开发了Android应用接收推送信息。通过百度云推送技术及Android应用有效地提供地震信息发布时效性、稳定性和受众面。

  • 标签: push云推送 百度云推送 ANDROID 信息发布
  • 简介:计算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后潮汐力位变化,并以潮汐力位变化为时间指示,处理美国NOAA提供大气温度(AT)、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正处于震中所受引潮力较大极值附近;在震中附近,大气温度和地面长波辐射遥感影像,都呈现出震前增温、震后衰减清晰过程。

  • 标签: 玉树地震 潮汐力位 大气温度 长波辐射
  • 简介:根据13个无人值守钻孔应变台站运行状况、观测数据连续率和潮汐因子相对误差以及日常维护情况等,本文总结了无人值守台站相比有人值守台站优势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未来无人值守台站建设及运行时需要注意问题,旨在为无人值守模式钻孔应变台站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钻孔应变观测 无人值守台站 数据质量
  • 简介: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数据库水温数据,绘制中国大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泉水温度分布图以及井下50-149m和150-250m水温分布图,统计人工和数字化观测水温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或下降测点,分析数字化观测水温长期趋势性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泉主要分布在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天山、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北京西北和福建沿海等地,这些泉与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空间相关性;其中水温大于25℃温泉多分布在强地震多发区;井水温度空间分布具有北方地区水温低于南方地区、小区域内温差不显著等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气候因素;井下150-250m与50-149m水温相比,符合随深度增加水温升高地热规律;人工观测水温中10%为客观长期趋势性变化;数字化观测水温中24%为长期趋势性变化,其中一部分是水温客观反映,另一部分是水温仪零飘反映.

  • 标签: 泉井 水温 长期变化 地震 零飘
  • 简介:利用云南地磁台阵5个测点秒采样观测数据,提取了发生在云南台阵附近宾川MsS.0级地震前地磁异常信号.通过对地震前后2个月内各个测点极化值Sz/SH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极化值SZ/SH幅度在震前半个月有明显增强,而且异常幅度和震中距成反比.同时,通过4个测点极化值SZ/SH时间序列与Dst指数对比,确定这种异常幅度增强并不是由空间电流体系引起.

  • 标签: 极化方法 地磁台阵 震例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omprehensiveModel4,CM4),计算了1982-2002年隆尧地磁台站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地磁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垂直分量Z,分析各场源磁场随时间变化特征.磁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呈现出11年和27天周期性变化,有些年27天周期性变化显著,有些年则不太显著;电离层源磁场及其感应场具有明显季节变化,不同年相同季节变化形态一致但幅度不同;日变化分析显示,磁静日和磁扰日期间模型数据与台站实测数据变化一致性较好,相关性较高.

  • 标签: 综合模型 CM4 地核场 磁层源磁场 电离层源磁场 感应场
  • 简介: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制定《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对新沂台地电阻率新场地观测效能进行了全面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新场地远离或避开蔬菜大棚,有效地避免了蔬菜大棚影响,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符合异常识别的指标要求.新场地在2013年试运行能够记录到十分清晰区域应力场调整,随着时间推移,其观测数据对本区及邻近地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 标签: 新沂台 地电阻率 效能 评价
  • 简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是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精细方法,但分析过程比较繁杂且非常费时。为了较快地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首先利用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获得结构倒塌能力初步估计值aS*,然后将每个地面运动记录调整到aS*,对结构进行动力程分析,记录结构动力程反应,利用IDA思想得到结构中值数倒塌谱强度?CTS。该方法与传统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相比较,提高计算效率,计算精度也满足要求。

  • 标签: IDA 地震动记录 中值数倒塌谱强度SCT 倒塌易损性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