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根据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结合盆地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分析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对盆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加强对现有荒漠沙生植被的保护,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盆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水资源 生态环境保护
  • 简介: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青南高原内部,地处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沿水文站以西,各式各雅山以东,东昆仑山东延中列布青山南麓和南列巴颜喀拉山中段之北地区,面积约20930km^2,海拔均在4200m以上,属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冻融地质作用强烈,冻融地质现象普遍发育,土壤和植被被大面积破坏,荒漠化土地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标签: 黄河源区 冻融地质作用 生态环境地质
  • 简介:根据1950~2002年青海省遭受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统计数字分析了各类灾害的时空分布、频度等特点,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对导致青海省各类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机制、致灾因子与孕灾环境、历史演变及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青海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青海省 自然灾害 灾情与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的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的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河南 考古发掘 地震考古 自然变形
  • 简介:在城市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地震测线经常会遇到河流、桥、交叉路口等地表障碍。为了尽量减小地表障碍造成的影响,需要对观测系统作变设计。作者分析总结了城市浅层地震勘探中常见障碍以及过障碍变模式,并开发了浅层地震过障碍变设计软件,利用此软件可在采集现场快捷地进行过障碍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减小了资料缺失造成的影响,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该软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在野外现场对观测系统进行灵活变,设计出合理的过障碍观测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变设计的效率。

  • 标签: 城市活断层探测 观测系统 地表障碍 变观设计 覆盖次数
  • 简介: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的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 标签: 水氡仪 水氡异常 异常分析
  • 简介:通过大量实际资料展现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及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沉降、诱发地震等地质、地震灾害的严重性;提出地球系统管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处理好各种人地关系,维护生态平衡,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生态环境 灾害类型 地球系统管理 人地关系
  • 简介:近年来,咸阳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地震局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县)地震、城建等部门的作用,加强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地震部门应有的作用。

  • 标签: 农村民居 安全工程 农村建设 地震局 防震减灾工作 抗震设防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地震科普展厅的介绍,并结合展厅宣讲的实际经验,对充分发挥展厅作用、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青海省 地震科普展厅 防震减灾
  • 简介: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的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的趋势。湖区西侧的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的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的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地貌特征 地质环境 地震活动性 洞庭湖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福建省农村房屋工程抗震现状,介绍福建省地震局在“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开展农村房屋震灾防御工作的情况,并对今后农居工程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 标签: 地震 震害防御 农村 建筑
  • 简介: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阐述,从中分析农村住宅抗震性能差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

  • 标签: 农村住宅 抗震性能 问题 建议
  • 简介:自然类比法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了早期判断,找出了与之最相似的四个序列是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S17)、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558)、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S34)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0级地震(S33)。由此判断张北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推算最大余震震级应在4.3~4.7之间,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可能在11~22次之间。实测结果张北地震最大余震震级4.6,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18次,均在预测范围内。

  • 标签: 自然类比法 地震序列类型 震后趋势 张北地震
  • 简介:通过对广西10个较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农村民居进行实地调查,给出了10种建筑结构类型分布比例,并对砖混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小砌块结构、木结构和生土结构6种主要民居结构的建筑特点和抗震性能现状进行了研究讨论,同时给出了主要结构类型的农居房屋在不同地震烈度区域内的破坏率和损失比,总结了广西农村民居抗震性能弱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农村民居 建筑特点 抗震性能
  • 简介:新疆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对农村民居建设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关技术措施,确保新建房屋达到相关技术规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主要结构类型民居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应用效果。

  • 标签: 新疆 农村民居 抗震
  • 简介:安康市处于秦岭一大巴山地震亚区,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域。因此,加强对农村房屋建设的抗震设防指导,切实提高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对于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保障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农村建筑物 抗震设防 安康市 中强地震 可持续发展 活动区域
  • 简介:本文基于对中国西部和华北地区20世纪发生的21次历史地震的震害考察和10余次地震的现场震害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了农村木架房屋、墙体承重房屋、混合承重房屋、土坯拱窑、黄土崖窑、砖平房、多层砖混房在地震烈度为Ⅵ度、Ⅶ度、Ⅷ度、Ⅸ度、Ⅹ度时的震害表现,介绍了建筑物震害程度等级的划分与标准、破坏性地震在Ⅵ度-Ⅺ度区内各种结构类型农村民房破坏的烈度标志,给出了各种结构类型农村民房在地震烈度Ⅵ度-Ⅺ度情况下的震害预测结果,探讨了在造价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提高农村民房抗震能力的可行性。

  • 标签: 农村民房 震害预测 结构类型 抗震能力 造价
  • 简介:基于对汉中农村既有砌体房屋现状的调查了解,分析了汉中农村既有砌体房屋的建筑方式、建筑材料、建筑地段、灾后是否重建或修缮和房屋抗震设防状况等情况;查阅文献并检索出最新的提高农村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四种抗震加固方法,比较这些加固方法的相关性能,从中优选出适合汉中农村既有砌体房屋现状、危险性等级、排危加固方法和加固目的的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法,并对如何提高农村新建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给出了建议。

  • 标签: 农村 既有砌体房屋 抗震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