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动力变质作用对金矿有直接的成矿意义。动力变质过程就是成岩成矿过程,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相带金的迁移、富集规律不同,形成的矿石建造也有差异。动力变质作用中岩石力学变形梯度不一定都与深度有关,常因岩性和应力集中面分布不均一,水平方向脆性—韧性应变带相间出现。

  • 标签: 动力变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 简介:新疆艾维尔沟矿区是侏罗纪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小型山间含煤盆地。多项煤变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煤级在横向上分带明显,垂向上煤级突变,煤岩组份中出现热变显微组份,煤晶核指标(La/Lc)大于1,矿区广泛发育热液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煤层围岩也具有中低温热液蚀变现象。所有这些特征都充分表明,艾维尔沟的煤变质属区域热变质类型。推测其附加热源位于该煤盆地西部,地下水热液的对流为主要热传导方式。矿区及其外围的构造、地层结构、地势、水文等条件均有利于地下水热液循环。

  • 标签: 煤级 煤变质 地下水热液 热变质作用 艾维尔沟
  • 简介:对造山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学派有不同解释:(1)地槽回返说认为:造山带开始是地壳沉降成为槽地,后经回返作用褶皱成山;(2)板块俯冲碰撞说认为:岩石圈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而造山;(3)多成因说认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有本质的差别。大陆造山带不仅发生于板块边缘,更多的发生于大陆板块内部,大陆造山带是在多成因、多种多样的机制下形成的。依据以下五种原则:1岩石圈的性质及其变形方式;2板块运动学方式;3造山作用的构造体制;4下冲作用所卷入范围的大小及其对上驮板块所造成的影响;5造山带增厚与剥露过程。将造山作用划分为14种类型、21种造山方式。特别是软碰撞型、弱造山方式及盆山耦合式是具新疆特色的造山方式

  • 标签: 造山作用 软碰撞 弱造山 盆山耦合
  • 简介:对雅江北部热隆变质体的变质作用、成因机制有过不少的研究,提出过不同的认识。作者应用微观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再次对该变质体变形-变质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变质体变形-变质作用的特征、相互关系、变质压力-温度条件及成因机制等问题,认识到热隆变质体的形成主要是推覆滑脱使地壳局部熔融引热隆扩展而产生,它们曾经历过复杂的变质-变形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变质分带和构造面貌。

  • 标签: 推覆滑脱 热隆扩展 韧性正断层
  • 简介: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了一系列低压红柱石型与中压蓝晶石型变质带.红柱石型变质带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矽线石带、矽线石-堇青石带:蓝晶石型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中压的蓝晶石序列估算温度为445~747.6℃,压力为0.64~0.95GPa中压序列随变质作用增加.压力有增高趋势:低压的红柱石序列温度445~681℃.压力0.3~0.8GP乱自十字石带后.压力明显降低.可能是靠近热源而导致早期中压痕迹消失.因此红柱石型变质带不是一个正常的变质演化系列.蓝晶石型变质早于红柱石型变质.蓝晶石型变质序列可能与晚古生代弧-陆碰撞事件有关.红柱石序列的形成可能与碰撞相关的广泛花岗岩体侵入及中压岩石抬升有关.

  • 标签: 阿尔泰 变质作用 中压蓝晶石序列 低压红柱石序列
  • 简介:  1994年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统计[1,2],全世界剩余可采石油资源约1410×108t,中国截至1996年底为50×108t,约占3.5%,自1993年起已是石油纯进口国.从战略考虑要节省资源,利用石油与利用天然气并重,本土采油与进口石油并重,尤其当国际产油配额大战时的特低价石油更应进行战略储备.中国东部油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4%,经30~40年超常开采,产量年递减2.33%,需要寻找接替的新油区.据研究[3,4],新疆油区地质构造复杂,至今未发现超大型世界级大油气田.据张文昭[5],中国东部油区地质年代多为中生代,埋藏浅,平均单井日产油数吨;新疆准噶尔盆地,油储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及古近-新近系,平均单井日产油20~30t,为东部的5倍;塔里木盆地油储为古生代、中生代及古近-新近系,平均单井日产油百余吨,为东部的近10倍,尽管埋深达3000~7000m,仍然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

  • 标签: 中的作用 勘探中的 原油发现
  • 简介:为更好地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工作,基于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为:区域性地质构造问题40个、涉及全区或不同区域之间的地质构造问题17个、成矿作用方面的问题11个.期望这一总结能促进该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对中亚地区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新疆北部 大陆地壳 形成演化 中国西部
  • 简介:江西省圩堤大多数建立在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河湖平原之上.堤基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是一套河湖冲淤积相的松散岩类,以河流冲积为主要特征.堤基均具有良好的二元结构:上部不透水层由粉质粘土和粉土组成,下部透水层由粉细砂及砂砾卵石组成.后者结构疏松,孔隙发育,透水性好,有利于地下水贮存和运动.汛期中江河、湖水位高时,下部透水层具有承压性质,使堤防工程经常发生渗透变形.渗透变形是导致堤基出险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溃口致灾 管涌 堤基 河流冲积 江西
  • 简介:本文在对拉日玛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构造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同步运用激光光弹模拟实验、动态重结晶石英、石英位错密度、应变藻球粒等方法与手段,对矿床构造不同变形区段、不同位置的构造能量、古应力(动力)的分布及作用,进行了配套研究。结果表明:成矿元素的活化、成矿流体运移势、矿体定位,固然受构造变形空间的控制,更为重要的是构造动力作用参与了成矿,并受动力作用强、弱的支配。因此,对于金矿床的形成而论,构造动力作用是决定的主因。

  • 标签: 构造动力作用 元素活化迁移 成矿流体运移势 构造能量释放 就位机制
  • 简介:中国南方震旦系碳酸盐岩出现的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白云化、去白云化、硅化、去硅化、重结晶、溶解、充填作用等,经历了同生、成岩、后生、表生四个成岩作用阶段,各阶段出现的成岩作用有一定的变化。本区晚震旦世为两个碳酸盐台地和两个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处在盆地的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成岩作用类型。

  • 标签: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阶段 沉积盆地 碳酸盐岩 震旦系 中国南方东部
  • 简介:博尔塔拉河是天山北麓唯一东西流向的河流,是目前艾比湖的主要补给来源.沿流向分布的温泉隆起、博乐断降,形成了上、中、下游3个盆地,各盆地的水资源转化均呈现卜部渗漏下部溢出.基岩隆起成为盆地的天然地下坝体,在中游形成天然的地下水库.另外河流北部的乌拉斯台隆起调节了支流的水循环.这些造成博尔塔拉河的径流量温泉站夏季最大,而博乐站冬季最大、上游为良好自然草地生态,中游为较好的农田草地生态,下游为荒漠生态.研究认为构造演化决定地貌格局和土壤岩性,它们控制了水体分布与运动和土壤性质。水土状况其同决定植被等生态环境特征.

  • 标签: 生态环境 地质构造 径流 地下水库 博尔塔拉河
  • 简介:在分析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统碎屑岩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8口井的薄片鉴定观察、压汞资料、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资料,研究了七克台构造中侏罗统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确定了它们的成岩作用阶段,分析了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其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溶孔、粒间孔、粒内溶孔及溶缝、颗粒内裂隙、晶间微孔等.

  • 标签: 中侏罗统 成岩作用 台北凹陷 碎屑岩储层 地台 吐哈盆地
  • 简介: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同位素及构造。沉积的综合分析表明,扬子地块西缘造山带的主体隆升时期发生于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其隆升幅度可达2000~4000m,中新世以来至少有5~6km地层被剥蚀,上升速率约达0.6mm/a;与其伴生的前陆盆地新生代沉积可分为老第三纪继承性萎缩拗陷盆地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前陆盆地改造阶段。前者具有山间和山前磨拉石盆地特征,后者具有类磨拉石盆地性质。深部资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第四纪时期岩石图具四层结构,中地壳为一区域性韧性流壳层,是处于岩石图加厚后的均衡调整和区域伸展时期,盆山关系的分析也表明,造山带与前陆盆地在形成、演化和改造上具有统一的区域构造背景。

  • 标签: 扬子地块 新生代 造山作用 前陆盆地
  • 简介:阿克库勒地区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所占比例远高于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样品数据统计显示,卡拉沙依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本区石炭系储层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蚀作用是本区卡拉沙依组储层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B期,早期方解石交代石英颗粒并发生大量溶蚀,生成大量次生孔隙,晚期方解石没有发生溶蚀.

  • 标签: 次生孔隙 中低孔、代渗 早期方解石胶结 溶蚀 晚成岩B期
  • 简介: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辉绿岩-砂岩接触带附近半固结的长石砂岩中石英颗粒边部、颗粒间孔隙内及颗粒内裂隙中微晶石英发育.不论是纵向上还是横向上,距接触带较近的样品中,微晶石英多而细长.随着远离接触带,石英微晶逐渐减少,形状逐渐变的粗短.研究表明,这些微晶石英是辉绿岩侵位对围岩砂岩中碎屑石英的压溶或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

  • 标签: 辉绿岩侵位 半固结砂岩 改造作用 微晶石英 热流体
  • 简介:塔里木坂块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寒武纪陆核增生-地块形成,早古生代边缘裂解-开合拼贴,晚古生代裂谷叠加-板块统一,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地貌定型4个阶段.而它的边缘部分则经历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的陆核增生和相邻洋壳的消亡几个阶段.并且由于地壳发展的不均衡,形成了一些裂谷和裂陷槽.卡兰古MVT型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块的西南缘-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乌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铅锌成矿带的一部分,是区内最重要的、最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之一.通过对该矿床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研究分析,认为卡兰古铅锌矿是一种碳酸盐岩容矿的低温热液型矿,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岩石、矿物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等,均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极为相似;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可能是由于深层流体与油田卤水两种不同性质流体的混合而形成的.特别是通过对塔木、卡兰古等铅锌矿区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多为液相,成矿流体是具有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等特征;与此同时还富含Ca2+、Mg2+、Na离子及有机烃类物质和硫化氢气体的热卤水.这些特征均与北美典型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非常相似.它代表了塔里木西南缘该类型铅锌矿的成矿机制.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之中,没有地幔物质成分的参与.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金属(铅锌)以硫氢配合物形式迁移.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褶皱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导致了矿物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 标签: 成矿作用 塔里木盆地 铅锌矿床 成矿流体 成矿机制 热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