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断陷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裂谷盆地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复式断陷是两或两以上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控制,两者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阻挡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发育差异。厚度最大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盖层。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规律:在缓坡一侧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是生储盖层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构造圈闭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石油储量、84.0%凝析油储量和44.2%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盐下油气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 标签: 中亚 卡拉库姆盆地 油气分布 区域盖层 成藏模式
  • 简介: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60000km^2。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并构成最具潜力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可归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白云岩。Ⅰ型白云岩是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故与膏岩层关系密切,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Ⅱ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与大气淡水混合水中生成,因而与膏岩层无关,与Ⅰ型白云岩相比,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及晶体有序度较高特点。Ⅰ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中低孔和低渗特点,可构成区内Ⅱ—Ⅲ级油气储层;而Ⅱ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晚成岩-表生成岩阶段,经历了明显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等后期改造,由于其(尤其是地下未经表生成岩改造部分)具有较好孔渗条件,因而常构成区内Ⅰ—Ⅱ级油气储层。

  • 标签: 侏罗系 白云岩 油气储集 羌塘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岩石学
  • 简介: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性差异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砂体各自具有独立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砂体与河道充填砂体之间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砂体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 标签: 黄骅坳陷 孔店油田 辫状河 砂体构型 含油气性差异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一级层序、4构造层序、6超层序和11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构造一层序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应力机制研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解析查干凹陷构造-沉积史,将该凹陷构造和沉积演化序列划分为4一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和若干二级、三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进而分析了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构造和沉积特征、凹陷原型性质及成因机制。

  • 标签: 内蒙古 查干凹陷 层序格架 沉积充填 构造-沉积演化 盆地原型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不同构造时期盆地性质也不相同。本次研究对临清坳陷东部自晚侏罗世以来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恢复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剥蚀量和原始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同一时期断裂系统图,对盆地发育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地层剥蚀程度强弱主要受燕山晚期运动所形成各种构造控制,剥蚀厚度呈NE向大小相间分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展布方向为NNE向,地层展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厚度中心均位于断层上盘。

  • 标签: 临清坳陷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剥蚀量 原型盆地
  • 简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与松辽盆地孤店CO2气田泉头组发育大量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茜素红-S染色、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分析等,对含片钠铝石砂岩骨架碎屑组分、胶结物与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等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含片钠铝石砂岩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粒、细—中粒为主,分选差—中等。砂岩中胶结物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粘土矿物。其中,片钠铝石最高可达砂岩总体积22%,在砂岩中或以放射状、束状、菊花状、杂乱毛发状、毛球状、板状等集合体充填孔隙,或呈束状和板状交代长石和岩屑。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综合分析表明,片钠铝石主要由Na、AI、O、C等组成。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成岩共生序列依次为粘土矿物包壳~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自生高岭石—油气充注-CO2充注——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其中,CO2注入前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和自生高岭石,CO:注入后形成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松辽盆地 含片钠铝石砂岩 片钠铝石 岩石学
  • 简介: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露头、盆内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可将志留系划分成五三级层序,志留系沉积层序厚度40--155m。层序界面多为分布范围较广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层序叠置样式可用具陆棚坡折I型层序地层样式来描述。每个沉积层序可由完整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或由其中、两个体系域组成。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岩性组合及准层序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准层序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叠置特点;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加积--进积沉积特征。志留纪,研究区接受了滨外陆棚及滨岸、海湾潮坪沉积,发育典型海相沉积构造,表现出明显旋回特征。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层序地层 沉积相
  • 简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含油盆地中共发现了89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20.9%。研究表明,大油气田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高峰期。大油气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油气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研究。

  • 标签: 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大油气田 白云岩 生物礁 油气分布
  • 简介:将柴达木盆地奥陶纪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及其代表属与中国其他地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陕甘宁地区、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进行对比,先统计出每个地区生物属数目,再分别统计出两地区对应生物共有属数目,根据公式Otc=G/(N1N2)^U2计算出大冢相似系数,在此基础上进行Q型聚类分析,即列出相似系数矩阵,采用相似系数加权平均法,进行多次聚类。利用每次聚类结果划分生物古地理单元,从而解决柴达木盐地臭陶纪生物古地理归属问题。结果表明:早奥陶世可划分为西北生物区和东南生物区,西北生物区又可分出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和准噶尔生物亚区,东南生物区则可分为华北生物亚区和陡甘宁-华南生物亚区,柴达木盆地属于塔里木-柴达木生物亚区;中奥陶世可分为西北生物区、柴达木生物区、华北生物区和陕甘宁-华南生物区。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奥陶纪 生物古地理 归属 相似系数
  • 简介: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砾岩段、膏泥岩段到白云岩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膏盐岩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两套膏盐岩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成化漏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膏盐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岩及富泥质沉积序列。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层序地层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层序界面
  • 简介: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重要途径和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一口科学探索井,具有系统岩心资料和较完整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完整干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结论相吻合,表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T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 标签: 古气候变化 松辽盆地 晚白垩世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 简介:运用沉积学、地层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进行岩相古地理编图,总结出其盆地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类型主要包括障壁—潟湖沉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及曲流河—湖泊沉积。编制5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发现:本溪期以潮坪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主;太原期以碳酸盐岩台地相、障壁—潟湖相以及潮坪相沉积为主;山西期以河控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为主;下石盒子期主要是曲流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为主;上石盒子期主要以曲流河与湖泊沉积为主。研究区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3阶段:第1阶段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本溪期与太原期,主要是陆表海充填沉积阶段;第2阶段为过渡环境沉积充填阶段,即二叠世山西期;第3阶段为陆相环境沉积阶段,包括上石盒子和下石盒子期。

  • 标签: 临清坳陷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
  • 简介:车莫古隆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为一南西-北东走向燕山期古隆起,现今构造为由北向南倾斜单斜。该区侏罗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削蚀和上超不整合面,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地区。通过地层剥蚀厚度恢复主要方法与相关条件分析,根据研究区实际地震资料特征,采用地震剖面直接追踪法、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和邻层厚度比值法,对车莫古隆起区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其最大剥蚀量均分布在奎屯-莫索湾-带,各层最大剥蚀厚度为260m、340m和140m。其中古隆起高部位西山窑组剥蚀量可能是由两期构造运动造成,三工河组剥蚀量产生可能来自后期构造运动。通过分析剥蚀厚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古隆起形成、演化之间关系,指出早侏罗世末期是车莫古隆起雏形期,西山窑组沉积期是车莫古隆起逐渐发育时期,侏罗纪末期是车莫古隆起快速发育时期。大量剥蚀产物搬运为古隆起翼部斜坡区地层岩性圈闭形成创造了条件,车莫古隆起南部斜坡区是油气聚集有利地区。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莫古隆起 侏罗系 剥蚀厚度恢复
  • 简介: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即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发育以弧形构造为特征前陆薄皮逆冲-褶皱构造,包括了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发育北西向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以及沿江南-雪峰造山带发育北东向川东-湘鄂西弧形带。详细构造解析、盆地沉积及物源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弧形构造不仅将早期前陆序列卷入变形,并且控制了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和古地理格局。总结扬子北缘晚造山阶段盆山演化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3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发育控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及秭归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川东-湘鄂西弧形带限制了盆地东南边界,加之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逆冲带,三面围限构成具前渊沉降克拉通内盆地或称为“墙围盆地”(walledsedimentarybasin);(2)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大洪山和大巴山弧形带逆冲构造变形逐渐减弱,而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扩展,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在弧形带前缘宜昌地区形成沉积中心,并覆盖了现今黄陵背斜;(3)晚白垩世,川东-湘鄂西弧形带继续向北西推进,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展布,弧形带北翼黄陵背斜初始隆起,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翼宜昌地区及南翼习水地区。与此同时,在弧形带内部薄皮构造向斜部位形成楔顶沉积,发育如恩施盆地、黔江盆地、来凤盆地等一系列规模较小背驼式盆地

  • 标签: 弧形构造 前陆盆地 扬子北缘 背驼式盆地
  • 简介: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960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遗迹组构.与报道过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对比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沉积中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 标签: 湖泊沉积 遗迹组构 上白垩统 盆地 纹层 陆相
  • 简介: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断裂围限相对稳定区块。分4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与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一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和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北界和西南界断裂基础。中侏罗世后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东界,印支运动形成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开阔背斜是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和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泛滥平原;与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与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和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钻孔7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在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一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