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地区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为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组有10(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有12(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组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两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为代表切谷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为代表超覆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基于岩心描述和镜观察,分析了研究区古生界硅岩溶储集岩性特征。通过对沟通潜山断块和古近纪洼陷边界断层产状、潜山断块内古生界产状分析,认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备埋藏岩溶作用条件,提出了古近纪沉积物压释酸性水向潜山断块运移3方式,即: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利用这3模式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古生界潜山硅岩溶储集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高部位硅岩溶段储集发育情况,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低部位硅岩溶段储集发育情况。该模式还可以合理地解释硅岩溶储集在下古生界赋存层位“穿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合理解释潜山断块周缘发育硅岩溶段,而潜山断块中心地带很少出现硅岩溶段等现象。

  • 标签: 压释水 储集层 硅化岩溶 下古生界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发展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术语之后,叠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和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叠多样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石不是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石多样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多样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石形成关键和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和总结现代叠多样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和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石复杂沉积学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高浓度。可以肯定2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时间点上:(1)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则是系列阶梯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和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和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特征。红膏盐层盆地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扬子地区寒武纪处于相对稳定克拉通盆地背景,盆地沉积格局基本上为两坳夹特点,中部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特征,南北为深水碎屑沉积与碳酸盐沉积为特征。作者以下扬子发育野外露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精细测量与观测南京、巢湖、杭州等12露头点露头资料,建立了扬子地区寒武纪序地层格架。寒武纪可划分为2二级序及14三级序,作者首次以二级体系域为单元对寒武纪进行了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对寒武纪序-古地理演化3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扬子区寒武纪古地理格局相对稳定,继承性地发育了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

  • 标签: 下扬子区 寒武纪 层序 岩相古地理
  • 简介:海拉尔盆地大庆油田较大含油气盆地之,贝尔凹陷盆地内最大凹陷,属于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二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该盆地最有潜力勘探地区。其主要储集白垩统南屯组、铜钵庙组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凝灰岩及基岩风化壳。其中南屯组储集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其储集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孔隙、裂缝和溶蚀孔隙。其孔隙结构较差,喉道半径小,分布不集中,分选不好。受沉积相带、埋深压实作用以及次生孔隙影响,贝尔凹陷储集物性总体以中低孔、低渗为特征,储集主要分布于贝西次凹、贝西单斜带、霍多莫尔断鼻带和苏仁诺尔以及苏德尔特断裂带。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南屯组 储集层特征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凹陷.其主要储集为基岩风化壳、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特征,并确定5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定规模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步突破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Ma5沉积序,各沉积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整合面.沉积序格架和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和物源供给.各沉积展布也受盆地结构和断裂差异活动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沉积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明确首次和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序B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和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和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靠西绍根断层下降盘序C近岸水下扇和位于坡折带之下浊积扇寻找岩性圈闭有利地区.

  • 标签: 内蒙古 开鲁盆地 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格架 体系域 构造活动
  • 简介: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岩系序地层分析基础上,对聚煤期古地理特征及其与聚煤作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岩系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共发育4三级序,分别对应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二段和三、四段。吐哈盆地序Ⅰ到序Ⅳ,先后经历了沼泽(序Ⅰ)-湖泊(序Ⅱ)-沼泽(序Ⅲ)-湖泊(序Ⅳ)过程。在对应于最大湖泛面的湖侵体系域末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较快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有利于厚煤层堆积。煤层厚度、碳质泥岩厚度与砂砾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即砂砾岩含量越少,煤和碳质泥岩厚度越大;地层厚度300~500m(序Ⅰ)和400—550m之间(序Ⅲ),煤层厚度最大,说明有利于煤和碳质泥岩聚集环境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三角洲间湾、湖湾以及三角洲平原环境,序Ⅰ和序Ⅲ聚煤中心如艾维尔沟、柯尔碱、桃树园、七泉湖、柯柯亚、鄯善、艾丁湖、沙尔湖、大南湖和三道岭等均属于这类环境。

  • 标签: 吐哈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聚煤作用 岩相古地理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干柴沟组上段(E2-3xg2)为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碳酸盐储集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为咸背景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类型多样,以混积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发育"粒间孔型石英砂岩"、"溶孔型石英砂岩"、"粒间孔—溶孔复合长石砂岩"3类相对高渗储集。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分析了该地区上古生界3类相对高渗储集岩石结构、组分与物性等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类相对高渗储集形成控制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与物源距离、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孔隙类型、颗粒成分及粒度粗细、杂基成分及含量、储集最大埋深、后期构造运动等因素,对主力勘探层系山西组二段和石盒子组八段进行了储集优劣分级综合评价,认为受高石英含量母岩控制沉积体系、辫状河高能沉积相带和强溶蚀、弱压实有利成岩相带分布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碎屑岩相对高渗储集主要发育区域。

  • 标签: 低孔低渗 储集层类型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实现序发育过程实际上代表湖水进—退背景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形成及储集体发育有关。三维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圈闭,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序、4超层序和8序。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序地层格架中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针对珠江口盆地中新统珠江组强制海退体系域沉积序特征认识不足、序归属不合理等问题,综合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岩心和测井数据,采用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对强制海退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基础上对该体系沉积序特征、演化模式和有利砂体分布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该体系域顶界面具有明显顶超侵蚀特征,应归属于SQ1最后体系域,并总结了该体系沉积序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强制海退体系域具有退覆高角度斜交前积反射结构,表现为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特征,钻测井资料显示为多个具反旋回前三角洲泥、远砂坝、河口砂坝与水下分流河道组合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钻井岩心中发育陆坡区常见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其前端下倾方向发育具强振幅反射结构浊积扇沉积;强制海退体系域有利储集砂体位于该体系域顶界面和底界面附近,分别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浊积扇砂体,实现岩性油气藏勘探突破重要方向。

  • 标签: 强制海退体系域 沉积层序 有利砂体分布 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沉积序和2沉积序,早寒武世3沉积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2沉积序皆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通过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分析,建立了相应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缓慢下降.

  • 标签: 皖南 东至地区 寒武系 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