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检验尿常规的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集的200份患者尿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的方式对其进行尿常规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在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上的检验结果。结果尿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5.5%、19.6%和15.88%;显微镜手工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3.03%、21.42%和18.2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液分析仪和显微镜手工在检验尿常规方面均呈现出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可联合推广使用。

  • 标签: 尿液分析仪 显微镜手工法 尿常规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规误差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4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患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结果静脉血液抽血检验方式比末梢血液样本抽样方式的红、白细胞计数准确性低,但是在PLT(血小板)计数方面准确性较高;常温储存的血液样本比冷藏血液样本的红白细胞、PLT等计数方面准确性较低,但是无显著差异;取样后立即送检的白细胞计数准确性明显高于取样后4小时送检的血液样本,但PLT及血红蛋白计数准确性明显低于取样4小时后送检血液样本。结论应选用技术高、综合能力强的检验医师进行血常规检验,检验医师也应全面掌握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增强患者检验期间的质量控制工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现象。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常规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三部推拿是对颈性眩晕患者在3D-CTA技术检查椎动脉各生理段形态学病理改变的基础上,根据椎动脉各生理段的形态学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的推拿方法。通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门诊68例患者的观察研究,三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对缓解眩晕程度、缩短眩晕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综合症状和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推拿

  • 标签: 三部推拿法 常规推拿法 颈性眩晕 一指禅推法 颈椎整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影响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05月份的800例血常规及尿常规标本,对错误以及不合格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检和分析,探讨错误以及不合格的因素,并总结其应对方法。结果血常规及尿常规检测中结果出现错误或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试剂仪器因素以及医生因素等。结论加强影响血常规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才能有效减少检查结果的误差及错误,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尿常规 血常规 检验结果 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集的1000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验和传统手工检验,对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及阳性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2%、24.0%、20.0%,传统手工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6.0%、22.0%、2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中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尿蛋白符合率为97.4%,红细胞相符率为96.1%,白细胞相符率为95.5%。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在尿常规检查中各有优势,均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两者联合利用效果更佳。

  • 标签: 尿常规检验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传统手工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的准确率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108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归纳总计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采血部位和血液标本凝块为最主要的因素,反别占比为43.5%和34.3%,明显高于采血量过少或者过多,服用药物、采血姿势、血液标本的贮存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失误,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中要严格严重规定进行操作,提高标本和检验质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促使检验的准确性和符合率得到提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尿常规检验中的尿沉渣与尿常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9月—2015年5月入住我院行尿液检验者1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单盲随机分组。63例进入实验组,给予尿沉渣检验;余63例进入对照组,给予尿常规检验。观察对比结果。结果①对照组中,尿蛋白阴性率82.54%,阳性率17.46%。白细胞阴性率77.78%,阳性率22.22%。红细胞阴性率76.19%,阳性率23.81%;实验组中,尿蛋白阴性率84.13%,阳性率15.87%。白细胞阴性率79.37%,阳性率20.63%。红细胞阴性率77.78%,阳性率22.22%。两组红细胞、尿蛋白、白细胞阳性率及阴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尿蛋白阳性符合9例,阴性符合52例,(52/63),检验总符合率96.83%。白细胞阳性符合11例,阴性符合48例,检验总符合率93.65%。红细胞阳性符合13例,阴性符合47例,检验总符合率95.23%。检验符合率较高。结论尿常规检验中尿沉渣与尿常规均有重要意义,可联合两种方法检验,提高准确性。

  • 标签: 尿液检验 尿沉渣 尿常规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结果采用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热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和应用血红蛋白吸管检验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结论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进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时,严格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改善血液标本质量,并尽量控制人为原因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以此改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探讨中药压缩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到2015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94例慢性咽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中药组实施中药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并实施中医护理;对照组采取西药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和一般专科护理,对比分为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治疗及护理后,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咽炎患者采取中药压缩雾化吸入治疗,再配合中医护理,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并可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压缩雾化 慢性咽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使用常规化学法和尿分析仪对患者尿液进行常规检验,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2-2014.9,对我院65例需行尿常规检验患者采集新鲜尿液,所有患者均采集两份尿液(A、B组各65份尿液),A组尿液使用尿分析仪进行检验,B组尿液使用常规化学法进行检验。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式对于红细胞、尿蛋白、白细胞阴性、阳性的检测率,对比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对于尿液中上述三种物质含量检测准确率。结果不同的检测方式对于红细胞、尿蛋白、白细胞阴性、阳性的检测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检验方式对于上述尿液中三种物质含量检测的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中,常规化学法和尿分析仪检查各有优势,为提高检出率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式。

  • 标签: 尿常规 常规化学法 尿分析仪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临床尿常规检验干扰因素。方法探讨仪器和材料使用对结果影响的情况,并对样本的采集、收集、保存、运送、标记和接受等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尿常规检查在临床中使用比较多,应用非常广泛。结论尿常规检验在临床中需要注重细节,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会给检验结果带来影响,降低准确性。

  • 标签: 尿常规 检验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两种不同方法采血,每1例体检者同时采末梢血与静脉血各1份,分A组130例采末梢血,B组130例采静脉血,在同一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下做血常规检测,对其结果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其结果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4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时,为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末梢血检测的血常规质量较难控制,部分检测指标不及静脉血检测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故建议血液分析仪应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

  • 标签: 血常规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015年收治的7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将7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指数、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术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后凸角均低于对照组,而损失椎体高度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术后功能性障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与术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产妇常规术后护理,研究组产妇使用优质术后护理,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护理常规 优质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临床血常规检测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诊治,在临床工作中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仅就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因素、质量控制以及干预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血常规 质量影响 质量控制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检测时间以及不同抗凝剂浓度下,对这50份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含量。结果不同温度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白细胞含量和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白细胞含量和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凝剂浓度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红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血液标本保存温度不一致、检测时间不一致、抗凝剂浓度不合格均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在血常规检验时,应制定血液标本保存温度、检测时间及抗凝剂浓度的统一标准,并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操作。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误差 血液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检验措施,观察组采取改进后的检验措施,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组血常规检验的准确率为86.7%,其中对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采集因素、人为因素、储存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观察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为9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发生,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检验措施,观察组采取改进后的检验措施,对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检验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检验结果分析,观察组患者检验准确有19例,检验准确率为95%;对照组患者检验准确有17例,检验准确率为85%;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有采集因素、标本因素、人员因素等。结论加强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能够有效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提高临床诊断。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质量
  • 简介:1.改良的奥吉诺公式国外,也有类似安全期避孕的方法,称之为“日历节律避孕”,或“日程表”;计算的方法比我国略微复杂一些,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改良的奥吉诺公式”.

  • 标签: 避孕法 节律 标准 安全期 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