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犬类致伤患者狂犬疫苗免疫抗体水平,了解犬类咬伤人群接种狂犬疫苗后抗体产生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在狂犬病门诊注射狂犬疫苗的犬类致伤患者924例,全程接种五针疫苗后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狂犬病毒抗体检测。结果924例接种狂犬疫苗后抗狂犬病毒抗体水平阳性率为95.6%,其中男性狂犬病毒抗体阳性率为94.6%,女性为96.6%,不同性别、不同产地疫苗之间狂犬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50岁以上组狂犬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通过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绝大部分患者抗狂犬病毒抗体水平合格,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抗体水平低于保护阚值,需要进一步加强接种。

  • 标签: 狂犬病 狂犬病疫苗 抗狂犬病抗体 防疫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民和县健康儿童麻疹免疫抗体水平,评价疫苗接种效果和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本地麻疹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健康儿童161人,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共检测份血清标本161份,麻疹IgG总阳性率为90.06%,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今后仍需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和无效接种,实时开展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工作,保证人群有足够的免疫力。

  • 标签: 麻疹 抗体 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接种成人后疫苗应答效果,为制定移动人群乙肝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观察的674名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免疫前后血清中抗-HBs.对检测结果抗-HBsS/N≥2.1mIu/ml的阳性者均强化免疫接种乙肝疫苗1支(5μ/0.5ml);而乙肝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3支.统计方法:χ2检验、秩和检验、2xC表线性回归分析、用Poisson分布与正态分布法估总体率可信区间.结果①对219例阳性者,强化免疫后产生抗-HBsS/N≥2.1mIu/ml~9.9mIu/ml)平均阳性率由63.01%(56.62%~69.41%)下降至27.40%(21.89%~32.90%);而抗-HBsS/N(≥10mIu/ml)回升至72.6%(66.70%~78.51%).免疫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5,P<0.01).②对472例阴性者全程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后,产生抗-HBsS/N≥2.1mIu/ml,平均阳性率为10.81%(8.00%~13.61%),而第三针免疫后达到74.36%(70.43%~78.30%);第三针免疫后,抗-HBsS/N≥10mIu/ml,平均阳性率为29.45%(25.34%~33.56%);无应答率为25.64%(21.70%~29.57%).抗-HBsS/N≥10mIu/ml的阳性率,随免疫注射次数呈上升趋势(2xC表线性回归分析,χ2=186.93,P<0.005).即随年龄增长免疫应答呈下降趋势.结论①强化免疫使抗-HBsS/N≥(2.1mIu/ml~9.9mIu/ml)回升至S/N≥10mIu/ml阳性率增高.②对于不答者重复数次免疫.③建议国产基因疫苗增加剂量(原为5μg/0.5ml)可否为10μg/0.5ml,以提高免疫应答效果.④建议成员人使用0.1.2.6M方案免疫程序.

  • 标签: 乙肝疫苗 抗-HBS 抗-HBsS/N 强化免疫 全程免疫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抗体优缺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方法对我院临床样本进行ELISA、金标法、微粒子法(MEIA)检测,并辅以HCVRNA确认实验,对所获结果进行分析。结论相比之下,ELISA法较其他方法检测血清标本中抗-HCV的相符率无差异(P>0.05),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操作过程发现,ELISA法过程较繁琐,花费相对较高,但考虑综合因素,ELISA法是最佳的检测抗-HCV方法。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ELISA 丙肝抗体 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563例狂犬疫苗免疫抗体检测分析合肥市卫生防疫站(230061)郁华犬咬伤注射全程狂犬疫苗后,检测血清抗体水平时监测处理狂犬病例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有效地预防狂犬病,探讨较合理的免疫程序,我们对1563例被犬咬伤者完成全程疫苗后第10天进行抗体水平...

  • 标签: 狂犬疫苗 抗体检测 免疫接种 疾病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乙肝疫苗纳入基础免疫前后抗体水平。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我国乙肝防治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周岁内完成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4-9岁儿童1000例,采集静脉血,检测所有儿童血清抗-HBs。结果武威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11%,抗-HBs阳性率为49.19%。各个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3,P<0.001),且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Z=-5.10,P<0.001);此外,城市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农村儿童(x2=10.01,P=0.002)。结论学龄前儿童抗-HBs阳性率较低,抗体阳性率水平下降快。因此,提高免疫剂量,加强农村边远地区学龄前儿童抗体水平监测和疫苗补种工作,对于控制当地乙肝疫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 基础免疫 抗体 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抗体的结果,为临床选择梅毒抗体免疫分析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68例临床可疑梅毒患者血清分别进行微粒子免疫发光分析(CMIA)、酶联免疫吸附(ELISA)、颗粒凝集实验(TPPA)三种免疫学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168例血清样品中CMIA法梅毒抗体阳性76例(76/16845.24%),ELISA法梅毒抗体阳性74例(74/16844.05%),TPPA法梅毒抗体阳性72例(72/16842.86%),三种免疫学方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免疫学方法检测梅毒抗体时结果无差异,而CMIA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结果量化,检测时间短,生物污染可能性小的特点,适合梅毒抗体的批量自动化检测。

  • 标签: 梅毒抗体 微粒子化学发光 酶联免疫吸附 颗粒凝集实验 比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IIF)筛查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结果与线性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s)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IIF和LIA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将IIF-ANA阳性/LIA-ANAs阴性和IIF-ANA阴性/LIA-ANAs阳性患者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组和非AID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9份标本中,IIF(+)/LIA阴性(-)105份,占55.56%;IIF(-)/LIA(+)84份,占44.44%。。LIA+标本中,抗核糖核蛋白/史密斯抗原(nRNP/Sm)、抗史密斯抗原(Sm)、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Ro-52、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抗scl-70抗原、抗11-16多肽复合体抗原(PM-scl)、抗组氨酰tRNA合成酶抗原(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B亚型、抗可增殖抗原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的阳性率分别为1.02%~27.55%。AID组及非AID组IIF-ANA阳性者荧光滴度分布均以1∶100~1∶320为主;荧光滴度为≥1∶1000时,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组中IIF(+)/LIA(-)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均质型(H)为主,与非AI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AID组的荧光模式以细胞核斑点型(S)为主,与A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IF筛查ANA容易导致AID患者部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ANA特异性抗体漏检,而ANA特异性抗体检测因其测定的抗体数量有限也容易导致AID患者的ANA漏检。IIFANA筛查和LIA-ANAs特异性抗体检测不能相互代替,对需要通过检测ANA来排除AID的患者标本应同时进行IIF-ANA筛查和ANAs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避免仅采用1种方法进行检测时导致的AID患者漏诊。

  • 标签: 抗核抗体 间接免疫印迹法 线性免疫印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ECLIA) 与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艾滋病病毒 (HIV) 抗体的效果。 方法:选取 320例高危 HIV血液样本,均经 CLIA、 ELISA检测,将 HIV确认中心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 320 例高危 HIV 血液样本中 HIV 抗体阳性 9 例,阳性率为 2.81 %;在 9 例 HIV 抗体阳性血液样本中, CLIA 检测阳性 8 例, ELISA 检测阳性 7 例;在 311 例 HIV 抗体阴性血液样本中, CLIA 检测阴性 298 例, ELISA 检测阴性 296 例; CLIA 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高于 ELISA 。 结论:在 HIV 抗体检测中 CLIA 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高于 ELISA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艾滋病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简介:本文报道了应用改良微量杀弧菌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男性成人霍乱菌苗免疫对象血清181人份,其平均免疫次数5.7次,距末次免疫平均时间198.59天,杀弧菌抗体GMT为959.18,检测未接种者17名,GMT为57.05。经4次以上免疫者,杀弧菌抗体水平较高,免疫4~10次,11~14次和15次以上对象共94名,GMT分别为1,875.86、1,874.13和1,712.77,在这一范围内,抗体水平未随免疫次数增多而升高。只经3次以下免疫,其抗体水平较低,抗体水平同免疫次数有关。110名2~20次免疫对象,每次免疫间隔6个月,在距末次免疫八个月范围内,抗体水平无明显下降,其中距末次免疫60天内(平均37.53天,平均免疫7.19次)32人,GMT为1,272.91;180天以上(平均232.29天,平均免疫8.73次)21人,GMT为1,237.66,这一现象可能因多次免疫而产生。

  • 标签: 霍乱菌苗 免疫 血清杀弧菌抗体
  • 简介:摘要AIDS患者是由HIV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细胞,并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患者ABO血型抗体减弱或消失、凝集强度及亲和力下降,造成患者ABO血型鉴定反定型与正定型结果不相符合而成为疑难血型。

  • 标签: 艾滋病 ABO血型抗体 ABO血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输血的1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免疫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4.0%)。其中非溶血性38例(2.7%),发热11例(0.8%),过敏20例(1.4%),头痛及胸闷共7例(0.5%);溶血性18例(1.3%),产生最多的是IgG类抗体。女性免疫意外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意外抗体的检出率与输血史和妊娠史有关,不同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加强意外抗体筛查,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意外抗体 筛查
  • 简介:目的:用金标免疫斑点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宫颈粘液中抗精子抗体的比较。方法:199例男性不育患者的血清,139例女性不孕患者的宫颈粘液用2种不同检测方法后结果比较。结论:金标免疫斑点试验特异,敏感、简便、快速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金标免疫斑点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抗精子抗体AsAb
  • 简介:目的建立简便、快速的拉沙病毒IgG抗体检测方法。方法利用293F细胞表达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固相化在腔室玻片上,加入GP1抗血清,最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拉沙病毒IgG抗体。结果制备了重组拉沙病毒糖蛋白GP1,GP1抗血清效价〉1∶1000000;拉沙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具有专一性强(检测20份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抗血清在1∶1000稀释时仍有较强信号)的特点。结论建立了拉沙病毒IgG抗体的快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可用于口岸拉沙病毒的快速筛查。

  • 标签: 拉沙病毒 免疫荧光法 真核细胞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