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通关藤药材中所含成份的研究,从脂肪对癌细胞的作用、对癌细胞的作用机理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阐述了脂肪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通关藤 不饱和脂肪酸 抗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气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的效果。方法用梯度离心法从全血中分离出红细胞;选用三氟化硼一甲醇作为衍生剂,进行脂肪甲酯化,然后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红细胞膜中3种反式脂肪(t—C16:1、t—C18:1、t—C18:2)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可使人红细胞膜上的3种反式脂肪(t—C16:1、t—C18:1、t—C18:2)得到良好分离,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50X~0.7042、Y=242.58X-4.8796、Y=423.18X-3.0270,相关系数在0.9944~0.9991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红细胞膜反式脂肪的回收率为80.9%-113.7%;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9%~8.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有效分离反式脂肪,分离效果好,适用于临床上检测血液中的反式脂肪含量。

  • 标签: 红细胞膜 反式脂肪酸 色谱法 气相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水平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60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定义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期同年龄段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病例60例,将其定义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对照组研究对象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研究对象。结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准确快速的临床确诊。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合并甘油三酯异常患者血清游离脂肪(FFA)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抽取144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样,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TG≥1.70mmol/L),将研究对象分为甘油三酯异常组(A1组)61例与甘油三酯正常组(A2组)83例,抽取正常人群16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游离脂肪(F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A1组、A2组和对照组比较,FFA、FBG、TC、TG、HbA1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DL、LDL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比较,FFA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FFA的浓度和TG、HbA1c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FFA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合并TG异常患者中显著升高,FFA水平增高与2型糖尿病合并TG异常密切相关,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游离脂肪酸 甘油三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型脂肪结合蛋白的水平变化情况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稳定心绞痛患者各60例,将其定义为A、B、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心型脂肪结合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A组研究对象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高于B、C三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B组研究对象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明显高于C两组,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H-FABP、CK-MB、MYO、cTnI水平会明显升高,且上述指标会随着患者的病情程度的加重而不断升高。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对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 标签: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变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各种肥胖病人及糖尿病人,缝合切口前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组织,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004年1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50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后我们采用切口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组织,共50例,作为试验组。结果应用传统方法的方法有6例脂肪液化,然而经去除切缘脂肪组织的无1例脂肪液化。结论适当的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腹部切口 去除切缘脂肪组织 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分析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LPA水平在不同时间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1),病例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进展性脑梗死重型组血浆LPA浓度高于中、轻型组(P<0.05),中型组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组(P<0.0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显著增高,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血栓形成和扩展。可根据患者血浆LPA水平变化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就可能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控制或减轻脑梗死病情的进展,LPA水平检测对脑梗死的预报、治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妊娠急性脂肪肝为一种少见、原因未明、出现于妊娠晚期的急性肝脂肪变性。其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微囊泡。讨论妊娠急性脂肪肝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近年来,早期诊断和及时终止妊娠明显改善了AFLP孕产妇和围生儿的预后。一旦诊断明确,不论病情轻重,病期早晚,都应尽快终止妊娠。

  • 标签: 妊娠急性脂肪肝 诊断 治疗
  • 简介:动脉硬化一词如今几乎是要家喻户晓了,因为发病率太高,而且如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冠心病”、“脑卒中”皆与之有关。医学知识多些的人还知道动脉硬化实在是脂肪阻塞在动脉里形成的,所以要预防动脉硬化便应该控制脂肪饮食。这一认识当然是不错的,控制脂肪饮食的摄入也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动脉硬化 脂肪饮食 阻塞 中老年人 医学知识 发病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机理、发生原因、及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008年至2011年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局部和全身处理,均恢复良好,顺利愈合。结论术前积极纠正基础疾病,术中有效的处置,均可有效的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术后,特别是发生液化后的有效处理可明显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 标签: 脂肪液化 腹部切口 肥胖 电刀 缝合技术
  • 简介:摘要根据脂肪肝患者的证型,辨证选食,采取正确的饮食方式,更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施护。

  • 标签: 脂肪肝 辨证选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来我院体检的2980例城镇干部上腹部(肝、胆、胰、脾)的超声检查。结果本组资料中36~55岁之间的脂肪肝发病率高于本组平均人口的发病率。结论1、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较高,目前为是诊断脂肪肝的首选方法。2、脂肪肝的发病率与年龄、饮食、生活习惯、职业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脂肪肝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清总胆汁检验。方法通过层析法、免疫法和酶法等检验患者血清。结论由于胆汁在肝内合成、分泌、摄取、加工转化,所以当肝细胞损伤或胆管阻塞时都会引起胆汁代谢障碍,首先表现出的是患者血清胆汁增高,因此血清总胆汁检验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检验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清总胆汁酸 检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马兜铃作为许多中草药饮片和制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因其肾毒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而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马兜铃在体内外的代谢角度,探讨马兜铃各种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含有该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中药制剂 马兜铃酸 毒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探讨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观察23例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切口于术后9~37d愈合,平均17.3d,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体型较肥胖、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及过度牵拉、术前软组织损伤等可能为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谨慎使用电刀、切口尽量避开损伤软组织及缝合后皮下置橡皮片引流等可有效预防脂肪液化的发生。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预防感染及促进切口愈合。

  • 标签: 骨科手术术后 切口 脂肪液化 病因分析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分析原因、积极预防与治疗,减少和防止脂肪液化。方法笔者收集了2004年至2010年横店中心卫生院24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均术后半月左右愈合,个别病倒长达半年之久。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要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防治并发症、及早处理和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

  • 标签: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预防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局限型脂肪肝。方法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并依据图像做出诊断。结论局限型脂肪肝病变区CT一般呈比较均匀的低密度影,以段叶分布呈扇形或不规则形,常延及肝的表面,少数可呈单个、数个,甚至数十个结节状,边界一般不清楚,无占位效应。平扫时CT值一般为-15~-30Hu,增强后病灶可稍有强化,但远不及周围正常肝组织和脾组织强化明显。血管走行及形态均表现正常。增强可使正常肝组织与局灶性低密度之间的密度差增加,使病灶较增强前更为明显。局限性脂肪肝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正常肝组织类似。

  • 标签: 局限型脂肪肝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