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部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的64例妇科腹部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32人。对照组采取普通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采取普通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护理干预。在护理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临床护理干预之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妇科腹部手术患者的护理。

  • 标签: 妇科腹部手术 患者 护理 预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42例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全部痊愈,其中34例患者进行保守治疗,8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过术后6个月随访,均未出现复发或其它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措施的合理选择,是治疗腹部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腹部手术 肠梗阻 诊断 治疗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寻找最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的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时间过长及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机会;对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实施及时彻底的清创,按时换药,并给予抗生素纱布湿敷和红外线照射,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应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切口愈合不良 诊治
  • 简介:摘要通过对31例全麻上、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指标的观察、比较、分析,发现二组在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肺活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上腹部手术更易对呼吸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膈肌的刺激、切口疼痛、神经反射刺激、肺动脉压增高等。并对此制定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肺部并发症。

  • 标签: 全麻 呼吸 护理
  • 简介:摘要文章以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为目的,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回顾了2008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腹部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通过保守治疗后痊愈,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为13~32d,平均17.9d;无1例需手术治疗和死亡病例。结论腹部术后PGS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保守综合治疗为主要方法,一般不需手术干预。

  • 标签: 腹部手术后 胃瘫 诊断与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妇产科712例腹部切口患者的护理。结果对患者饮食、健康、康复指导,心理护理,对腹部切口的严密观察护理,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促进了切口的愈口,使患者早日康复。结论对患者腹部切口的有效护理,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感染,促进切口愈合,避免医疗纠纷,让患者满意。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切口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12~40天内恢复正常。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年龄、精神紧张、胃部手术、迷走神经干离断、营养因素、术后镇痛、重症腹腔感染等因素相关;绝大部分的患者可经综合保守治疗治愈。

  • 标签: 胃瘫综合征 腹部手术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一2012年12月的3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结果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胎膜早破时间长、产程时间过长,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患者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影响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愈合。结论加强术部切口护理,及时发现感染,尽快早扩开切口,拆除缝线,局部行彻底清创,坚持换药,二期缝合切口,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切口感染并促进使切口尽快愈合。

  • 标签: 剖宫产 腹部切口 愈合不良剖宫产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科近几年来腹部术后出现炎性肠梗阻并发症,术后对病人进行严密特殊的观察与护理,及时采取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术后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在腹部术后优为重要。

  • 标签: 腹部手术 肠梗阻 特殊观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并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69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9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Ⅱ期缝合6例,无1例切口感染。结论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对促进切口愈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手术 脂肪液化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56例治愈,9例好转,其余3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治疗后也全部痊愈。结论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术后需进行严密的观察,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必须要准确掌握二次手术的相关指征。

  • 标签: 腹部手术 早期炎性肠梗阻 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对87例剖宫产术24小时后仍未排气并出现明显腹胀产妇,进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结果85例用药后6小时内肛门即排气、腹胀消失,无效2例。结论双侧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配合腹部按摩能有效兴奋平滑肌,增加肠蠕动,促进排气,解除腹胀。

  • 标签: 术后肠胀气 新斯的明 穴位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均于术后2~7周恢复胃动力,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有价值的方法;采用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疗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腹部手术 胃瘫综合征 临床诊治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术后腹部切口敞开换药的指征及方法,为其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7例重症胰腺炎术后床旁腹部切口敞开换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2例治愈,1例好转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4例死亡。结论对选择“简化手术”的患者,术后床旁腹部切口敞开换药是术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减少二次手术几率,缩短病程及减轻经济压力。换药时动作应轻柔,防止出血。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床旁 切口敞开换药
  • 简介:摘要对46例腹部非胃肠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便秘、腹胀、恶心是术后胃肠道的主要并发症,可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得以缓解。腹部非胃肠术后可致胃肠功能抑制而产生胃肠道并发症状,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非胃肠手术 胃肠道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及术后感染引流物的病原菌耐药性和干预措施。方法对58例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后感染引流物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制定干预措施。结果58例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后引流物中共发现161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其它病原菌(P<0.05)。需氧菌中最常见的依次为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厌氧菌中最常见的依次为脆弱类杆菌和变形梭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需氧菌对亚胺培南和三代头孢菌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阿莫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厌氧菌对甲硝唑较敏感,细菌则对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后引流物病原菌感染模式复杂、种类不断增多,且耐药性不断增长,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 标签: 腹部外科感染性疾病 术后感染引流物 病原菌 耐药性 干预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诊断腹部疝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到2013年9月收治的33例腹部疝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螺旋CT诊断均较为准确。33例腹部疝患者中,根据其疝的具体位置,SCT诊断腹股沟区疝17例、脐疝3例、腹腔内疝3例、闭孔疝2例和外伤性腹壁疝、腹壁切口疝各4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其中继发肠绞窄和(或)坏死20例,肠穿孔3例。结论对于腹部疝的患者而言,运用螺旋CT来对其进行诊断是十分有效的,其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可以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较为可观与真实的依据。

  • 标签: 螺旋CT 腹部疝 肠梗阻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45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死亡3例),其余42例患者治愈出院;15例行非手术治疗(死亡1例,因重度颅脑损伤、呼吸功能严重损伤),其余14例治愈出院。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快速早期明确诊断与合理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有效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腹部闭合性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有效护理策略。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200例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任意将200例患者划分为观察及实验两个小组,观察组10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全面的人性化护理,包括心理、饮食、疼痛等内容。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28.08±7.66h,伤口甲级愈合为70.00%,住院时间为13.93±3.35d;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为39.73±9.12h,伤口甲级愈合为96.67%,住院时间为11.63±2.89d。两个小组都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咳嗽、发热、腹胀、便秘、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人数为18例,实验组仅为9例,实验组数据优于观察组。结论医护人员针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腹部切口人性化护理方案,能够及时排除患者负面情绪,在保持良好心态、健康饮食、科学锻炼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获得理想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性化护理方案在妇产科中占据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病人 腹部切口 人性化护理 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