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文章是对一种微小流量仪表的微小电信号与频率变化关系的实验检测。该仪表电极两端输出电信号,由于该信号极微弱,检测较困难,所以要在信号输出端设计放大滤波电路对此信号进行检测。检测系统由高速数据采集卡及仪器系统组成,用MATLAB软件对采样信号进行FFT处理,得出信号频率及其差异,并进行频率误差分析,结果说明该放大滤波电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该微小流量仪表对医学生理中的微小流量信号检测有着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电磁射流流量仪表 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电磁信号测量 频率误差分析 医学生理微流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此次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冲击配合艾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方面的效果,为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参照。方法把我院在2017年12月份到2018年11月份期间接诊的60位患有腰背肌筋膜炎疾病的病人作为调查的对象,把这60位病人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第一组的30位病采取放射式冲击疼痛治疗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第二组的30位采取放射式冲击疼痛治疗仪配合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第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第一组好。结论冲击配合艾灸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实际中推广。

  • 标签: 冲击波 艾灸 腰背肌筋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钾血症心电图改变的病因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高钾血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改变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心电图转变的病因及临床价值。结果心电图异常改变和血清钾测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肾功能不全所致排钾困难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细胞内钾外移所致的血清钾升高无心电图改变。结论高钾血症患者心电图转变与血清钾浓度变化之间关联密切,可以将其作为高钾血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方式。在联合诊断的方式下提升临床诊断检出率,为患者疾病的早期筛查与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高钾血症心电图改变 病因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冲击疗法治疗,1次/周,共4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改善情况较好,且观察组在肢体痉挛的缓解、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肯定。16周随访时,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较4周治疗结束时有所下降(P>0.05),而观察组虽有所下降,但下肢运动功能仍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P<0.05)。结论冲击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可作为一种经济安全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冲击波治疗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结石患者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72例肾结石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这些患者使用体外冲击碎石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此次研究的患者共有64例治疗成功,成功率是88.9%,有8例不成功,失败率是11.1%,患者没有不耐受的情况存在,有41例可通过肉眼观察到血尿,经过针对性治疗,在24小时内消失。结论体外冲击碎石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安全性高,患者的痛苦少,性价比高,临床中应该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肾结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电图诊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研究进展。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诊断措施,观察组采取心电图诊断措施。结果观察采用常规诊断和心电图诊断后两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情况,观察组23例中,对于心电图诊断后的结果,准确率95.65%;对照组23例中,准确率78.26%。观察组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心电图诊断模式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工作中,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可帮助患者及时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到2017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急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为80人,分别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山莨菪碱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急性胃炎治疗,对观察组采取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对急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治疗时长进行记录。结果经过药物治疗之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长,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品联合奥美拉唑对急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在医学发展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阿托品 奥美拉唑 急性胃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保护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临床护理保护)61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59例,比较两组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患者方面,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投诉率和风险事件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护理人员方面,实施临床护理保护后护理人员的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护理人员的HAMD评分明显降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保护的实施,其对于提高呼吸内科护理管理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临床护理保护 呼吸内科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究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50例,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10月,其均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经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1次后,双J管顺利拔出;18例患者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术2次治疗后,拔出双J管;8例经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后未能双J管未能拔出,更改为输尿管镜下取管术治疗。结论:双J管滞留结石形成患者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方便等优点,但是患者治疗的成功率会受到结石程度、双J管滞留时间等的影响。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双J管滞留 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过程中引起R电压降低或T增高的特征、临床意义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通过对672例行TET检查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筛选出R电压降低或T增高患者,对其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2例患者在试验中出现R电压降低,其中17例开始于运动中2~8min,5例发生于运动结束后2~6min;R电压降低持续4~6min;出现在V4~V6导联16例,Ⅱ、Ⅲ、aVF导联6例。11例在试验中出现T增高,其中9例开始于运动中2~8min,2例发生于运动结束后2~4min;T增高持续2~6min;出现在V2~V4导联9例,Ⅱ、Ⅲ、aVF导联2例。33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有管腔狭窄病变,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20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病变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4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5例。结论TET检查诱发R电压降低或T增高是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较为可靠的指标。

  • 标签: 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预测
  • 简介:从“域-惯习”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执行力与效率的关系、制度建设与人本主义的关系等5个方面,对公立医院管理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管理文化构建的思路。

  • 标签: 场域 惯习 公立医院 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