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微创手术治疗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并发肾结石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年1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并发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是一种优秀的护理方法,虽然增加了护理操作,但可避免部分手术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整体对患者有利。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肾结石 感染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发生,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节约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研究2018年内二病区胰岛素注射28例,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同样规范注射方法的条件下,对照组注射后未做任何处理;观察组注射后按照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进行护理,同时观察记录注射部位皮肤情况,班班记录,班班交接。结果观察组注射部位皮肤发生硬结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改良注射部位护理,可预防或者延缓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发生

  • 标签: 胰岛素注射部位硬结 改良注射部位护理 预防注射部位硬结发生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马加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卫生事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6-07-1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第7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讨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的美容修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深度烧伤患者36例,根据烧伤创面的部位、大小对其进行临床美容修复治疗。治疗后2~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结果36例深度烧伤患者经临床治疗康复训练后有效率为96.29%,2~6个月随访时患者烧伤部位皮肤恢复良好。结论对深度烧伤造成的创面及时进行美容修复治疗,创面部位不仅功能较好的恢复,还不失美观,符合美容修复的条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部位选择,提高临床医护工作效率。方法对347例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的部位分别为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分别从采血的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入静脉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三个部位各有优势。结论在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时,我们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及当时局部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适合病人标本采集的部位,提高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的成功率,提高医护的工作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动脉血气分析 采集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骨折患者病变部位功能的效果作用。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以来接受治疗的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总共36例。基于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个小组,其中使用常规护理的18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在其基础上使用康复护理的18例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病变部位功能的康复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骨折患者中运用康复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可有效恢复患者的病变功能部位,提高护理满意度,适合临床进一步探究。

  • 标签: 康复护理 骨折 病变部位功能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115-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对于右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别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观察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时限的变化;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E峰、Ea、左室射血分数;通过QRS时限和Tei指数的相关性评价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但RVOT组QRS时限增量较RVA组小.RVA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术前扩大(P<0.05),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RVOT组射血分数较术前减少(P<0.01),减少程度较RVA组小;RVA起搏时较RVOT起搏时E/Ea、Tei均显著增加;结论1.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QRS波形态及时限较窦性心律时变异较小,心电除极向量更趋于正常;2.比较Tei指数等指标,认为RVOT起搏有益于延缓起搏后心脏形态及心功能的恶化。

  • 标签: 右室流出道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4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阴道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3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经超声检出率90.70%,与病理诊断结果(100.00%)相似。其中31例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其中4例治疗无效后转为清宫术;16例经清宫术治疗(包括4例中转),其中2例大出血并切除子宫,总有效率100.00%。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疑似病例积极给予各项检查确诊病情,根据其实际情况提供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 诊断 治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02-01
  • 简介:【摘要】在临床工作中,ERCP患者术后需要时常更换引流袋,鼻胆管管径小,常规的一次性引流袋接头粗大,无法满足鼻胆管连接的要求,通常是将一次性针管拆分开来,将针筒作为连接媒介,针筒连接的部分需要使用胶布粘捏,更换引流袋时需要将胶布撕扯下来。而这种连接方式存在诸多漏洞,胶布连接不可靠引流液容易从胶布连接处发生泄漏,事后撕扯胶布时胶布的粘液不易去除干净容易沾染污垢,从而导致连接管被污染,且在插入鼻胆管时操作过于繁琐,不方便临床使用。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一种鼻胆管连接器来很好的解决了以上问题。该连接器包括:引流接头和连接装置,能够避免使用胶布粘贴连接管导致连接管发生泄漏和污染的情况,引流接头与连接装置的可拆卸连接以及收缩装置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可快速更换鼻胆管引流袋,使用方便。

  • 标签: 鼻胆管 连接器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以及针对性的预防管控措施。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20年7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集束化护理用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分析的对象,并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有31例患者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有32例患者的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比照组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手术部位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手术部位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在诊断特殊部位异位妊娠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特殊部位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结果18例中,子宫切口处瘢痕妊娠11例,均位于子宫前壁下段切口疤痕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4例;子宫颈妊娠1例;子宫底肌层妊娠1例,卵巢妊娠破裂1例,漏诊1例瘢痕妊娠,超声诊断率94.4%。结论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清楚地显示宫腔内及附件区包块,尤其是对特殊部位异位妊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对临床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特殊部位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超声诊断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0名剖宫产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经腹部、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最终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诊断方案的检出率情况。结果:对照病理检查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对于孕产妇子宫腔内异位妊娠混合包块、不均质肿块以及胚囊型状态检出率(88.00%)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76.00%),(p<0.05)。结论:针对瘢痕部位妊娠(剖宫产术后)孕产妇,通过经阴道超声诊断技术,其诊断准确率更高,更加符合病理诊断结果,能够增加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帮助临床给予孕产妇更加针对性的质量建议,以改善其妊娠结局。

  • 标签: 剖宫产 瘢痕部位 妊娠 超声诊断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