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脊柱手法以纠正脊柱畸形或力学失衡为原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了。但是,自从70多年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机制被现代科学揭示以来,人们就开始逐渐忽略或摒弃脊柱力学失衡手法治疗,转而关注突出髓核组织。但是,随着现代医学可发展,临床一线医生们又逐渐发现了许多临床证据,证明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使症状得到缓解甚至临床治愈,而突出髓核在保守治疗成功之后并未产生显著改变,这不得不让现代医学重新审视突出髓核临床意义。同时,根据脊柱手法在保守治疗临床工作实际效应,临床医生在新背景下,又开始重新展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力学失衡问题认识。本文从文献回顾角度,总结了本病这一认知历程,希望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认识深入和治疗原则完善带来一些启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手法治疗 脊柱
  • 简介:医学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不同民族都在自己文化影响下孕育培植了本民族传统医学。中国中医骨科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来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深厚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理论体系和优势技术。

  • 标签: 中医 辨证论治 牵引疗法 手法复位 骨伤科
  • 简介:整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边缘科学,近年风靡世界。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仲景在脊柱及其相关疾病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精辟论述和独特方法,以供后人深入研究和运用开发仲景整脊学术,以满足现代社会脊柱病多发难治防治需求,更以证明仲景创立辩证论治规律普遍适应性,使后之学者学内经之学,习仲景之法,胸有成竹,临症不惑。

  • 标签: 张仲景 整脊学 诊断 治疗 多发 脊柱病
  • 简介:韦以宗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整脊学系列教材:整脊基础学、整脊诊疗学和整脊疾病学,椎间盘思维有其独特观点,从而提供其独特治疗思维.以下是介绍中医整脊学系列教材椎间盘思维理念。

  • 标签: 中医整脊学 椎间盘 思维 高等中医药院校 2009年 韦以宗
  • 简介:范畴控制又叫覆盖控制、全方位控制。所谓范畴控制是指被控对象存在具体准确空间位置是不知道,但被控对象存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是确切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被控对象存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进行控制叫范畴控制。或叫覆盖控制或全方位控制

  • 标签: 放血疗法 应用 空间位置 全方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病发病机理及桂枝加葛根汤防治该病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制桂枝加葛根汤大鼠含药血清,培养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进行不同浓度药物干预,光镜和电镜观察未干预和桂枝加葛根汤含药血清不同浓度干预后纤维环细胞细微和超微结构特点,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椎间盘纤维环中主要蛋白多糖Aggreean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空白组细胞形态各异,大多呈椭圆形,部分线粒体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低剂量组见线粒体增多、浓缩密度增高,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扩张,偶见脂滴或糖原;中剂量组见内质网扩张增多,密度增高,可见较多中等密度蛋白质沉淀,线粒体增多;高剂量组见粗面内质网增多,扩张明显,镜下见较多高电子密度蛋白质沉淀,可见较多线粒体及分泌颗粒;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AggrecanmRNA表达Ct值明显高于空白组fP〈0.05),低剂量组Ct值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高剂量组Ct值明显高于中剂量组(P〈0.05)。结论:(1)中、高剂量组细胞内出面内质网较空白组及低剂量组明显增多,出现电子密度较大蛋白质沉淀,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2)中、高剂量组桂枝加葛根汤大鼠含药血清能增强纤维环细胞AggrecanmRNA表达,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3)桂枝加葛根汤在防止因纤维环细胞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颈椎病 桂枝加葛根汤 纤维环细胞 超微结构 透射电镜
  • 简介:在中国文化之中最具中医特色,耐人寻味要归为‘气概念’。翻开中医学巨著,诊断学用气来分析五藏六腑功能,针灸学用经络之气来循经取穴,中药学运用四气五味来配伍运筹,推拿学则讲究运气化力内功技巧……。

  • 标签: 脊柱导引功 脊柱病 预防 治疗 中医
  • 简介:目的:为了观察“长骨液”骨延长区成骨作用影响。方法:实验家兔54只造成左胫骨中段骨延长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试验组于术后第二天开始喂含中药长骨液颗粒饲料。对照组则喂普通饲料。定期取材,按常规做成光镜切片,光镜下观察。同时用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实验组新骨形成及成熟较对照组提前。结论:长骨液能够明显地促进骨延长区BMP合成与分泌,加速新骨形成与成熟。

  • 标签: 长骨液 骨延长 骨形态发生蛋白 实验研究
  • 简介:目的:思考和探讨新世纪中医骨科学新发展。方法:通过中医治疗骨关节损伤和疾病历史悠久,中医骨科学很早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理论体系和学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骨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国际骨伤学界重视和承认,世界医学作出一定贡献;中医骨科学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独特优势;中医骨科学就是在不断“现代化”过程中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论述。结论:在科技迅猛发展今天中医骨科学要不断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新思路,才能向更大飞跃迈进。

  • 标签: 21世纪 中医骨科学 发展
  • 简介:目的:研究腰曲颈曲影响,探讨颈椎病和颈腰综合征在脊柱解剖生理学、运动力学病因病理。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7例,分别以站立位及坐位1h后摄腰椎、颈椎标准侧位片,并应用数学几何学弓形面积计算法测量其颈、腰曲站、坐前后椎曲X线片弓形面积,进行对照。结果:端坐1h后,27例颈、腰椎侧位X线片,腰曲弓形面积平均较站立位缩小53.14%,颈曲弓形面积也缩小48.3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别显著。结论:腰曲变化影响到颈曲,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曲改变是颈椎病、颈腰综合征重要病因和病理改变。

  • 标签: 动态下X线照片 站位 坐位 椎曲弓形面积 颈曲 腰曲
  • 简介:目的:观察芪麝丸长期直立大鼠腰椎骨质增生作用,探讨药物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不进行处理,普通饲养笼喂养;模型组和芪麝丸组建立长期直立大鼠模型。用药组在术后8个月开始灌胃,连续灌胃一月,所有动物术后9个月处死,L5椎体藏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余下腰椎生长板及椎间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schainreaction,realtimeRT-PCR)技术检测(typeIcollegan,ColI亚型Colla2)、(typeXcollegan,ColX亚型ColIOGtl)、转化生长因子betal(Vansformgrowthfactorbetal,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一种核转录因子(corebindingfactoralphal,Runx2)基因表达。结果:藏红染色显示模型组椎体边缘.椎间盘连接处非基质成分增加,发生骨质增生;对照组改变不明显。用药组较模型组比,相同部位非基质成分较少;天狼猩红染色示正常组椎体边缘一椎间盘连接处胶原排列致密,模型组该处I型胶原增多,IⅡ型胶原增多;用药组椎体边缘.椎间盘连接处胶原致密,以ColI为主。免疫组化示模型组骨质增生形成部位ColX,VEGF,TGF-β1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用药组ColX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少,而TGF.131表达无明显改变,用药组VEGF表达量较模型组稍有减少。RealtimeRT.PCR示用药组较模型组下调Colloal和Runx2基因表达(P〈0.01)。结论:芪麝丸能延缓腰椎边缘一椎间盘连接处骨质增生,与减少X型胶原表达有关。

  • 标签: 芪麝丸 骨质增生 气血 X型胶原
  • 简介:目的:通过整骨理筋法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补益脾肾兼用疏筋活血通络之法,达到培补固元,使病人达到自身修复,治愈疾病目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整骨推拿、手法复位术(定点旋提复位法等)、颈椎牵引法及结合中药内服法,120例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治疗观察;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整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低风险性,可重复性等优点。总有效率91.67%;随访1年未再复发。结论:整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旨在科学客观地评价、进一步验证此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越性。确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据可依,验证其法治疗效果,整骨复位角度、力度、方向,证明此法安全有效便于推广。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整骨推拿 手法复位术 中药内服
  • 简介:1.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邵振海等人提出了“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概念,认为上腰段脊神经后支受到牵拉、卡压等刺激是发生下腰痛原斟。这一学说现已基本得到公训。现在更常用名词是“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2.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特点:疼痛多为持续性,痛区可位于下腰正中、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也可伴大腿后外侧痛,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椎向某一方向运动时症状可加重,严重者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在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脊神经后支发出平面)棘突、小关节、横突有压痛,深压时可向主诉痛区放射;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主诉痛区X线、CT、MRI多为正常。

  • 标签: 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 整脊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腰椎板开窗减压手术腰椎曲度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50例行腰椎后路腰椎板开窗减压术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采用弓形曲度及COBB角测量法术前、术后1周腰椎正侧位片进行测量,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曲度改变。结果:腰椎手术腰椎曲度(弓形面积、COBB角)改变无相关性(P〈0.05),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患者改善较明显。结论:腰椎板开窗减压术腰椎曲度改变无明显相关,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患者改善较明显,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 腰椎曲度 弓形曲度 COBB角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复方芪麝片双前肢去势大鼠直立模型退变椎间盘形态及细胞外基质影响。方法:1月龄SD大鼠双前肢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芪麝片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分别在术后4、6、8月随机提取10只复方芪麝片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一个月,并于术后5、7、9月处死三组大鼠,取下腰部椎间盘,并进行藏红和天狼猩红形态学染色、免疫组化分析以及实时定量Realtime.PCR检测。结果:形态学藏红染色显示复方芪麝片增加椎间盘高度,防止纤维环撕裂和板层紊乱情况,增加软骨终板非钙化层胶原基质,防止其排列紊乱;免疫组化染色见到,复方芪麝片可以明显增加椎间盘髓核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软骨终板x型胶原表达;实时定量Realtime.PCR分析发现复方芪麝片在各时间点可以均显著增加Col2almRNA表达,在术后7月和9月降低Colloal,MMP3,MMP13和IL.1betamRNA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复方芪麝片可以改善直立造成腰椎间盘退变情况。

  • 标签: 复方芪麝片 去双前肢大鼠直立模型 椎间盘退变 细胞外基质 Ⅱ型胶原 MMP3
  • 简介:目的:观察正脊调曲手法腰源性腰椎侧弯影响影像学变化。方法:本组患者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3~60岁。采用正脊调曲手法治疗后观察患者前后CR片Coob’s角变化。结果:明显改善13例,改善17例;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90.91%。Cobb角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脊调曲手法矫正腰椎侧弯是有效,Cobb角腰椎侧弯诊断、治疗及愈后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腰椎侧弯 正脊调曲手法 正骨手法 影像学
  • 简介:目的:为探讨理筋调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25例健康人分别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应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法,测定血浆内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含量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分别与健康人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62P含量表达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相关性,理筋调脊法能降低或抑制血小板膜活化分子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理筋调脊法 CD-62P
  • 简介:《中国骨伤〉2006年5月第19卷第5期黄仕荣等同志发表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机械压迫刺激观质疑与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对文”),笔者有幸拜读后,有几个问题希望与其作者商榷,共同探求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真正机制。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病机制 商榷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治疗仪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功能及骨结构修复影响。方法:2000—01/2002—12随机抽取股骨头坏死患者9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股骨头坏死治疗仪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中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疼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髋关节活动度评分,行走距离评分。结果:髋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为(15.47±3.25)分,治疗后为(26.80±6.5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5.20±4.38)分,治疗后为(28.00±6.21)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2.30,8.35,P〈0.01)。生活能力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11.75±2.73)分,治疗后为(18.17±3.44)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0.00±4.38)分,治疗后为(28.00±6.21)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5.17,8.35,P〈0.01)。髋关节活动度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9.67±2.88)分,治疗后为(13.87±3.57)分,对照组治疗前为(8.80±3.04)分,治疗后为(12.13:t3.23)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4.24,5.76,P〈O.01)。行走距离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6.80-a:1.73)分,治疗后为(10.25~1.6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5.10-a:1.79)分,治疗后为(8.90也.78)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2.91,6.67,P〈O.01)。结论:“股骨头坏死治疗仪”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均有切实改善作用。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治疗仪 修复 骨结构 髋关节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病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影响,方法:采用鼻腔内激光照射治疗仪治疗60例病人,治疗前后抽空腹静脉血测定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结果: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表明,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对于降低低切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有显著作用(p〈0.001),结论:鼻腔内激光照射疗法可改变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液循环,使受伤神经组织再生,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一种新治疗方法。

  • 标签: 激光照射疗法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压积 缺血性脑血管病 低切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