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 标签: 腰骶椎结核 前路手术 前后路手术 病灶清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板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不伴胸锁关节脱位的单纯锁骨近端骨折应用剪去钩子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并发症。术后半年时可进行一般的轻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术后一年时Rockwood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为46例,良为4例,可3例。优良率为94.3%。结论修剪后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锁骨近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能够牢固维持术中恢复的解剖形状,利于患肢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锁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 锁骨钩板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分析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的B细胞位,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CEA的完整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基础,采用Hopp&Woods的亲水性方案,Emini表面可及性方案和Jameson-Wolf抗原指数方案,辅以CEA的二级结构及其柔性区域分析,预测CEA的B细胞位。结果预测的B细胞位可能位于CEA的N端第150~160、168~172、207~211、332~338、372~377、467~472、485~490、507~516、580~584区段。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CEA的B细胞位,可进一步用于CEA相关肿瘤治疗性位疫苗的分子设计和研究。

  • 标签: 癌胚抗原 B细胞表位 预测
  • 简介:比较不同MHC-Ⅱ类抗原位预测软件的优缺点,为后续应用提供依据。在众多HLA-Ⅱ类抗原位中,选取HLA-DR的6个位(DRB1*0101,0301,0401,0701,1101和1501)为代表,选取MHCBN数据库中的309条已知抗原位的肽链为待测肽链。使用近年来常用的7个位预测软件,根据不同软件的临界值确定入选结果数据,比较各软件所得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之间的差距以确定其优劣。综合7个软件预测结果进行评价,得出NetMHCⅡ和NetMHCⅡpan所得结果准确率最高。可以用NetMHCⅡpan及NetMHCⅡ进行MHC-Ⅱ类分子抗原位预测。不同软件HLA的各个亚型的预测所得指标不一致,提示综合运用不同软件对多肽位进行预测十分必要。

  • 标签: MHC-Ⅱ 表位预测 临界值 软件 比对
  • 简介:目的探讨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18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65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5岁。根据患者腰椎MRI是否伴有Modic改变及其分型分为4组。A组62例,无Modic改变;B组22例,ModicⅠ型改变;C组25例,ModicⅡ型改变;D组9例,ModicⅢ型改变。统计分析术前及术后分期随访(6、12、36个月)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术前B、C、D组与A组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组VAS及OD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根据术后随访6、12、36个月VAS评分及ODI结果示,B、C、D组治疗效果差于A组(P〈0.01);B、C、D组各组间VAS评分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B、C、D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随访时C组术后治疗效果维持最佳(P〈0.05)。36个月随访时部分患者复发,其中B组复发率最高(7/22)。结论合并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单纯髓核摘除术后效果差于无Modic改变患者;但其中以ModicⅡ型改变术后效果维持最优,故选择ModicⅡ型改变时手术为最佳手术时机。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髓核摘除术 MODIC改变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两组患儿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和肘内翻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分别是(4.34±1.1)天与(9.14±2.1)天(〈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是(56.74±5.3)天与(58.14±5.1)天(〉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2.5%与5%(〈0.05)。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是90%(对照组)与92.5%(观察组)(〉0.05)。结论手术内固定联合手法复位组相对于单纯手法复位组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具有肘内翻发生率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两组患儿远期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别。

  • 标签: 手法复位 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 简介:为了满足POCT仪器体积小、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结果报告及时化的检验模式新要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Y光纤的便携式免疫荧光定量检测仪。该设备以恒流源驱动激光二极管作为激发光源,Y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介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信号接收传感器,替代复杂庞大的传统共聚焦光学系统,使光路设计及信号采集模块小型化;设计Sallen-Key拓扑结构的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以减少杂波干扰,提高系统灵敏度;采用STM32F103微处理器为主控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机械扫描模块、光电信息采集模块、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完成免疫层析试纸条的荧光值定量检测。AD采集精度实验显示,该系统的AD采样偏差为10μV,标准差为1.91E-06;实测荧光微球实验表明,荧光微球稀释倍数和荧光强度信号之间的乘幂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该系统检测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 标签: Y形光纤 有源低通滤波 STM32 免疫荧光 定量检测
  • 简介:据SinghviA2016年4月5日(Cell,2016Apr5.doi:10.1016/j.cell.2016.03.026.)报道,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中扮演着非常活跃和动态化的角色。人们大脑中超过一半的细胞都是由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其可以缠绕在神经纤维上并且促进其绝缘,从而使得电脉冲和化学脉冲可以迅速传递;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神经胶质细胞非常必要,而且其还是神经细胞的"被动帮手"(passivehelper)。

  • 标签: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细胞 HELPER 离子转运蛋白 局部浓度 培养温度
  • 简介:目的探讨T锁定钢板(LCP)在不稳定性中老年人Colles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AO小斜T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中老年人Colles骨折18例.结果经随访4月~10月,骨折全部愈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腕关节功能及外观好.结论中老年人不稳定性Colles骨折T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中老年人不稳定性Colles骨折T钢板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方法.

  • 标签: COLLES骨折 T形锁定钢板 治疗 中老年人
  • 简介: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比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固定髌骨横骨折模型的稳定性。方法基于膝关节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Patran及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双螺栓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髌骨横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N,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力学加载,分析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螺栓系统固定治疗髌骨横骨折时,螺栓与螺母相对最大位移为0.02396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47.57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57.40MPa,螺栓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119.9MPa;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横骨折时,克氏针相对最大位移为0.01338mm,钢丝相对最大位移为0.00857mm,骨折端的最大接触应力值为26.24Mpa,骨折端的最大等效应力71.34MPa,克氏针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63.1MPa,钢丝的最大等效应力值为272.2MPa。螺栓及克氏针张力带均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屈服强度。结论双螺栓固定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系统均能够用于髌骨横骨折的治疗,螺栓固定的骨折端加压力更强,应力更为分散,克氏针张力带系统钢丝应力更为集中。

  • 标签: 螺栓 克氏针张力带 髌骨横形骨折 有限元
  • 简介:预测并合成survivin-△Ex3HLA-A2.1限制性CTL位的基因疫苗,探讨携带位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口服疫苗对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的保护作用。将位基因序列连接,构建pVAX1-STEs-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化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疫苗。实验动物分为未免疫对照组、口服沙门氏菌组、pVAX1质粒转染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口服pVAX1-Survivin-△3(T34A)!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和口服pVAX1-STEs!EGFP质粒转染的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组。结果表明:在5组肿瘤模型小鼠中,肿瘤瘤块平均直径分别为:15.11±2.43mm、13.70±2.97mm、13.05±1.77mm、7.46±2.61mm、9.05±2.18mm;位疫苗组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小鼠口服携带survivin-△Ex3HLA-A2.1限制性CTL位的基因疫苗后,能抑制小鼠肝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 标签: survivin-△Ex3 HLA-A2 1 限制性 CTL表位 基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