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运动创伤之一.ACL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ACL损伤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和运动创伤领域内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移植替代物选择、移植物固定、术后康复计划等等,移植物固定问题包括找到放置移植物理想位置及移植物末端固定,后者又包括移植物机械固定以及骨腱间生物学固定.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移植物固定 研究进展 运动创伤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诊断超声波联合微泡开放兔血脑屏障可行性,为进一步定量研究大分子药物靶向释放脑组织确定较大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0±0.43)妇;分为定量分析组和荧光观察组,各5只。经兔耳缘静脉匀速输人微泡(0.5ml/kg)同时两组均用诊断超声波(1.75MHz。MI1.9)经颅骨连续辐照兔脑10min。伊文思蓝(EB)示踪法对照观察靶区脑组织通透性。结果诊断超声波联合微泡能够促EB跨兔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表现为辐照靶区脑组织蓝染,靶区组织EB含量[(32.25±5.85)mg/kg]明显高于非辐照区脑组织中EB含量[(3.00±5.85)mg,kg](P〈0.001)。结论微泡介导下诊断超声波能够增加兔血脑屏障通透性:新西兰大白兔有可能用于促大分子药物跨血脑屏障转运自身对照研究。

  • 标签: 血脑屏障 诊断超声波 微泡
  • 简介:胫骨骨折临床常见。闭合性胫骨骨折可采用钢板、髓内钉内固定,或者夹板、石膏等保守治疗方法,一般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而开放性胫骨骨折,多伴有相对严重软组织损伤,采用上述方法通常疗效不佳,且感染、骨不连发生率较高。2002年~2005年,我们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67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开放性胫骨骨折 外固定支架治疗 闭合性胫骨骨折 髓内钉内固定 疗效不佳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提出用两种不同配比油膜与盖玻片相间叠放样品模拟皮肤结构,在单边磁体共振仪上进行横向弛豫时间T2测量与一维分析实验。利用该方法实现检测来自不同年龄女性受试者前臂腹侧和背侧,实现对皮肤老化过程评估。结果表明在上网真皮中,T2值增加与年龄增加导致皮肤老化有直接关系;对于大多数受试者来说,检测到暴露于紫外线下前臂比受到保护前臂T2值也会增加,这与随着时间衰老,皮肤内胶原含量下降,自由水成分增加是一致

  • 标签: 单边核磁共振 实时检测 皮肤老化 一维分析 横向池豫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后入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0~2004年对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患者采用一期、后联合入路手术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30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测量并计算颈椎高度丧失率以及颈椎屈伸范围、椎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1.6级.颈椎总伸曲活动范围平均17度,椎体高度丧失率1.3%,融合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后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可获得准确复位、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恢复.

  • 标签: 颈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后时位于桡骨头侧。采用传统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分,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分。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后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前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诊断符合情况。方法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256iCT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病灶。对3D-CT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患者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对。对诊断为循环动脉瘤48例患者在72h内进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术后复查CTA检查夹闭效果。结果循环动脉瘤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岁。急诊3D-CTA从59例SAH患者中共检出循环动脉瘤49个,手术证实循环动脉瘤50个,漏诊1个。手术证实动脉瘤形态、大小、指向、瘤颈宽度与3D-CTA所见基本相同,准确率98%。48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0~18个月进行随访,预后良好(GOS4、5级)42例(87.5%),严重残疾(GOS2、3级)4例(8.4%),死亡2例(4.1%)。结论急诊3D-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迅速、便捷、相对经济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最佳方法。并可在早期或超早期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X线骨盆平片测量,计算股骨头中心与这两点关系。分析其特点,找到一个简便、相对准确体表确定股骨头运动中心方法。方法门诊选取健康男女性各20人﹙无腰髋症状及病史﹚,得到年龄、身高、体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拍照体表找到髂上棘、定位,于其上放置参照物。使用测量软件测量骨盆宽度、高度、髂耻线及股骨头中心数据。将各项参数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头中心距髂耻连线距离平均为2.72cm左右。股骨头中心在髂耻连线投影点均位于髂耻连线中点外侧,距离髂耻中点1.08cm左右。结论股骨头运动中心是髋膝关节置换及骨折手术重要标志,通过髂上棘、耻骨联合等体表标志确定股骨头中心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可作为临床手术定位辅助。

  • 标签: 髋关节 髂前上棘 耻骨联合 形态学 测量
  • 简介: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骨折类型,其手术治疗入路方法较多,但大多采用经典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入路。笔者于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用经三角肌中束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认为与传统入路相比有很大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入路方法 手术治疗 三角肌 肌间沟入路 骨折类型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4年2月使用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13例并评价其效果。锁骨近端骨折按Edinburg分型:1A1型1例,1A2型5例,1B1型5例,1B2型2例。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1.5年,平均11个月。13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根据Rockwood评分,优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为76.9﹪。结论带外侧延伸部锁定加压锁骨干上方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疗效良好,固定牢固,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较少,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锁骨干前上方接骨板 内固定 锁骨近端 骨折
  • 简介: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IHI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1-2)向下逐渐增加,L5-S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2-3)、L(3-4)、L(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1-2)、L5-S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 标签: 椎间高度 椎间高度指数 脊柱-骨盆参数
  • 简介:针对超声组织谐波成像中基谐波分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阶volterra滤波器超声组织谐波提取方法。在谐波提取过程中,利用RLS算法估计SVF系数,然后利用估计二次成分成像。与传统谐波分离方法—带通滤波相比,该方法能更好地提取谐波。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提取谐波,所提取信号动态范围更大,图像梯度幅度累加和更高,性能优于传统谐波提取方法。

  • 标签: 谐波分离 二阶volterra滤波器 带通滤波 动态范围 梯度幅度累加和
  • 简介:应用Navier-Stokes方程和质量连续原理对具有锥度角动脉血管中非定常状态下血液发展流动建立了一组数学模型,采用贝塞尔函数方法进行了解析求解,获得了非定常状态下动脉血液发展流动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公式.并与定常状态下动脉血管中血液发展流动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定常状态下动脉血液发展流动压力分布和定常状态下动脉血管中血液发展流动压力分布差别很大.

  • 标签: 血液 动脉血管 发展流动 动脉血流 锥度角 状态
  • 简介:一项在体内表达功能性RNA分子方法,为简化RNA样品准备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也为体外、体内研究RNA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提供了一套有用工具。

  • 标签: TRNA 支架 重组 体内表达 相互作用
  • 简介:针对传统医护监测设备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智能医护监测系统,从物联网三层架构出发,设计了系统四层架构,旨在实现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通过web方式异地访问患者生理参数目的。方法:采用ZigBee簇树型无线网络进行多点数据传输方法、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底层控制、采用B/S架构应用层数据访问。该系统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准确度不大于±0.01,显示数据具有动态实时性;并能实现患者异常参数智能预警提示。突出设备小型化,将其内嵌于病号服中。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智能监测系统,能动态实时远程监测患者信息,明显减轻了医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远程医疗系统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物联网 智能医护系统 无线传感网络 PSOC ZIGBEE协议
  • 简介:为解决传统听诊器听诊主要依靠医师经验判断,且灵敏度不高、无法记录下心肺听诊音等问题,我们将蓝牙无线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医疗实际需求相结合,对基于蓝牙无线录音听诊装置设计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基于蓝牙技术新型听诊器。为心肺听诊音存储记录与量化分析提供一种新解决方案,从而辅助疾病准确诊断和医疗事故责任认定。

  • 标签: 蓝牙 听诊器 无线 存储 量化分析
  • 简介:主动脉脉搏波速度(aoPWV)是心血管疾病独立预测因子,但难以采用波形分析方法直接获取,医学界采用颈股PWV(cfPWV)、臂踝PWV(baPWV)、心股PWV(hfPWV)近似代替aoPWV。目前三种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应用,但三者差异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无创脉搏波检测仪器,同步采集心电、心音和多路脉搏波信号,采用专用软件准确解析出上述三种PWV,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实验平台。实测结果表明:采集波形信号稳定、真实,可准确获取cfPWV、baPWV、hfPWV。

  • 标签: PWV 波形分析 C8051F040
  • 简介:以自制亲水性聚氨酯软泡沫为载体制备抗菌创伤敷料.对4种抗菌剂(超微二氧化钛粉末、磺胺嘧啶银、磺胺、硝酸银)进行了实验.采用预聚体法、填充法、浸渍法等3种方法将抗菌剂加载于聚氨酯敷料中,测试了抗菌敷料抗菌性能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种抗菌剂制备敷料均有抗菌效能.综合考虑抗菌敷料抗菌性能、手感、颜色、掉粉等因素,将超微二氧化钛粉末、磺胺嘧啶银和磺胺3种抗菌剂,填充加载法制备抗菌创伤敷料,抗菌效果好.

  • 标签: 创伤敷料 磺胺嘧啶银 抗菌剂 灭菌效果 制备 硝酸银
  • 简介:目的水凝胶是含水量高和体表面积大化学性惰性合成高分子,当植入到脊髓组织中,为细胞和轴突提供力学支持。本研究对修复脊髓损伤水凝胶制备、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交联水凝胶由2-甲基丙烯酸羟(HEMA).2乙基三甲基氯化物(methacryloyloxy,MOETACL)共聚物合成。利用氯化钠(NaCl)微粒制备水凝胶孔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结果计算水凝胶在单位体积上孔隙数,孔平均直径和平均体积。以HEMA.MOETACL为基础水凝胶在其组成上具有显著特征。结论均质多孔水凝胶,其在修复脊髓损伤生物特性上具有显著特征。

  • 标签: 水凝胶 脊髓损伤 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