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医院信息系统一定周期内必将面临进行升级切换的问题,本文从医院基础信息系统的切换原则、切换方式的选择、切换前的准备、切换方案的实施、切换后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医院基础信息系统的切换

  • 标签: 医院信息系统 系统切换 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医院信息系统一定周期内必将面临进行升级切换的问题,本文从门诊基础信息系统的切换原则、切换方式的选择、切换前的准备、切换方案的实施、切换后的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门诊基础信息系统的切换

  • 标签: 门诊基础信息系统 切换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既符合生物力学,又能职简驭繁的复杂Pihon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方法全组病例全部采用“新三”理念进行结构重建、固定。结果33例患者均获8~48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踝关节功能按Mazur标准1,优19例,良12例,可2例,无骨不连、关节僵凝、失稳以及关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新的“三”重建理论指导下,进行胫腓骨远端,踝关节结构重建,既能在解剖结构上,又能在踝关节生物力学上获得良好效果,对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以及其后的积极康复都有积极意义。

  • 标签: Pihon骨折 内固定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用微凝胶法对本院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4826例配血检出阳性31例占0.64%,其中假阳性27例占阳性例数87.1%,真阳性4例占阳性例数12.9%。结论微凝胶法配血灵敏度高,但易引起假阳性,交叉配血前要注意标本充分抗凝及离心。一些恶性肿瘤及血液性疾病也可能出现同型交叉配型不合,应根据不同病因去除影响交叉配血不合的因素,以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微柱凝胶法 交叉配血不合 安全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凝集技术交叉配血不合的凝集情况。方法使用强生全自动配血系统应用微凝集技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微凝集技术法配血不合的标本,用试管法做间接抗人球蛋白配血试验验证,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查和鉴定等血清学辅助检查。结果配血不合的种类主要有IgM、IgG类血型不规则抗体引起的特异性凝集(14/75,18.7%);自身抗体及冷凝集素等所致的非特异性凝集(61/75,81.3%)。结论熟练掌握血型血清学专业技术,正确分析配血不合的种类,能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 标签: 交叉配血不合 自身抗体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集技术
  • 简介:摘要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为主,后路椎弓根系统在临床已普遍使用,相比之上,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应用相对较小。由于胸腰段特殊的解剖特点,后路椎弓根系统加侧前方减压手术可以解决临床上部分胸腰段骨折并有脊髓前方压迫者,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复查行MIR及多排重建CT检查,发现前方减压不够彻底,后路植骨融合效果较差。我们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后路行椎弓根系统后路固定,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老年胆结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老年胆结石98例,所以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法分配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两组,两组患者都包含4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患者选择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开腹组患者选择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比开腹组患者短(P<0.05),术中出血量也显著低于开腹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胆结石比开腹手术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短,并且术中出血量少,因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胆结石 腹腔镜 开腹手术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的术后协同护理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94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是95.74%,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是74.47%,组间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x2=8.393,P=0.004)。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按照协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结核 协同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试验对比不同C18色谱对克拉霉素胶囊含量的测定结果。方法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三乙胺调节pH5.5)-乙腈(600∶400),温45℃,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11。结果采用5款不同品牌材质的C18,测定结果出现很大差异。结论色谱2对克拉霉素能较好的检测且峰形较好,符合药典要求,值得充分重视,适用于克拉霉素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柱 克拉霉素 拖尾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4年9月共行脊柱手术732例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可能影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关治疗措施。结果73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发生早期切口深部感染15例,感染率为2.05%。患者均及时行切口深部组织清创灌洗引流手术,切口Ⅰ期愈合。结论脊柱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后果严重,一旦发生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清创引流冲洗,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脊柱 外科手术 感染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的根本原因并进行处理,找到解决方法,以帮助病人安全及时地输血。方法运用微凝胶法(MGT)进行交叉配血,对MGT交叉配血不合者以凝聚胺法(MPT)作对照试验,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不规则抗体筛查,同时结合病史分析。结果MGT法检出交叉配血不合的20例中,主侧不合的4例,次侧不合15例,主侧次侧均不合1例。其中假阳性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1例,DAT阳性16例。结论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时,首先要分析标本与相关病史并且依据制定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关试验,探究其原因同时从病人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相应的处理。

  • 标签: 微柱凝胶 交叉配血 分析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出生后其红细胞抗原弱,2-4岁后成熟,其抗原表达才完全。6个月前,自身没有其相应的血型抗体产生,反定型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大量的有关新生儿血型正反定研究的结果不一致也证明了新生儿反定结果没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常规新生儿血型鉴定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经常漏检A或者B型。为了研究新生儿和6个月内幼儿ABO、RhD血型正确鉴定方法和影响因素,采用试管法和新生儿微凝胶ABO、RhD血型检测卡对我院出生婴儿和住院3个月的1500例新生儿进行血型鉴定对比。试管法为85.3%。新生儿微凝胶ABO全部正确,二法RhD结果一致。新生儿微凝胶ABO、RhD血型检测明显优于试管法,在新生儿ABO,RhD血型检测应推广使用。

  • 标签: 婴儿 新生儿 新生儿微柱凝胶ABO RhD血型检测 试管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微凝胶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于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住院输血患者共6340例,全部运用微凝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并和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在全部6340例患者血中,共筛查出抗体42例,其中,非特异性抗体10例,阳性率为0.16%,特异性抗体32例,阳性率为0.50%。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5075例中,发生输血反应共6例,发生率为0.12%;而2011年2月-2014年2月,全部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发生率为0.02%,该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x2=9.023,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微凝胶法对于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降低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微柱凝胶法 抗体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切换时机。方法选取180例由高原因素所致的需执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吗,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PIC,观察组为PIC+SBT,各9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分析各临床指标与医疗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撤机时各临床指标及各医疗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窗+SBT在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切换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插管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改善各临床指标,降低ICU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序贯机械通气 自主试验 肺部感染控制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疗法在治疗脊椎病方面的显著疗效。方法研究60例脊椎病患者,所有患者给予针灸疗法。连续治疗一个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SF-36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疗法在治疗脊椎病方面的疗效显著,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针灸疗法 脊椎柱病 显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究卡式微凝胶试验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需要输血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盐水检验法,观察组实施卡式微凝胶试验法。结果观察组血液检测正定型率以及方定型率较之对照组均得到明显提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检验工作中应用卡式微凝胶实验有助于提高一次性正确率,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输血安全性,故值得推广。

  • 标签: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 临床输血检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理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的效果,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以82例胫骨平台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根据三理论,明确诊断实施手术,内侧柱用T型锁定钢板固定,外侧柱用L型锁定钢板,后内侧柱用窄动力塑形后固定,后外侧柱用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膝关节功能优60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92.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运用三理论均能得到很好的复位固定,下肢力线良好及关节面平整,早期的功能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运用价值显著。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理论 膝关节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对髋臼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髋臼前骨折患者,按照选择的不同手术入路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选择髂腹股沟入路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改良Stoppa入路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对髋臼前骨折有显著疗效,其可以避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 标签: 髋臼前柱骨折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 髂腹股沟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