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TMZ-BSA-NPs),并考察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均质法制备TMZ-BSA-NPs。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观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透析法结合HPLC法测定包封率及载药量,并采用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电镜结果显示TMZ-BSA-NPs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117.6nm,纳米粒载药量为5.33%,包封率达52.16%,24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89%。结论本法制备TMZ-BSA-NPs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TMZ-BS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 标签: 替莫唑胺 白蛋白 纳米粒 质量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腺嘌呤为模型药物,制备纳米粒,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其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离子凝集法制备壳聚糖空白纳米粒,测定其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制备壳聚糖载腺嘌呤纳米粒,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测定腺嘌呤的偶联率,并计算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MTT法检测载药纳米粒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在壳聚糖空白纳米粒制作过程中,壳聚糖和TPP的浓度、温度、搅拌速率等对粒径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过实验得出在Ade=5mg/ml,TPP=8mg/ml,反应体系PH=5.5,温度为25℃,转速500r/min时,制备的壳聚糖载腺嘌呤纳米粒最佳,纳米粒粒径约为177.6nm,粒径较小,分散均一,Zeta电位为27.4mV,载药纳米粒稳定。在药物浓度达到10mg/ml时对肿瘤细胞HepG2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以腺嘌呤作为药物模型,壳聚糖作为载体,三聚磷酸钠为阴离子,利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可成功制备壳聚糖载腺嘌呤纳米粒。MTT实验结果表明,腺嘌呤壳聚糖纳米粒对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壳聚糖 腺嘌呤 纳米粒 抗肿瘤
  • 简介:摘要介绍米粒灸联合三棱针挑刺治疗扁平疣的临床应用分析。祖国医学认为扁平疣是由风热毒邪搏结,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米粒灸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机,开泄腠理,既有直接灸的疗效,又有操作基本无痛苦,不留瘢痕的特点,联合三棱针挑刺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 标签: 针灸疗法 米粒灸 针刺疗法 三棱针 扁平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TMZ-BSA-NP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方法制备TMZ-BSA-NPs和TMZ-Sol,给药后HPLC测血药浓度并计算、比较二者的药动学参数,研究TMZ-BSA-NPs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结果经药动学参数计算,TMZ-Sol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MZ-BSA-NPs的代谢过程符合单室模型。结论经药动学参数分析,TMZ-BSA-NPs的生物利用度好于TMZ-Sol,TMZ-BSA-NPs能够发挥更好的药效并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替莫唑胺 白蛋白 纳米载体 血浆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接受冠心康联合玉米须的治疗效果,探讨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于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分为Ⅰ、Ⅱ组,每组各45例,Ⅰ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冠心康+玉米须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BS、ES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康加玉米须治疗,可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改善动脉硬化,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冠心康 玉米须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