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CRF)患者行血液透析和输血治疗后与感染肝炎病毒(HBV)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IA法检测CRF血液透析患者134例血清中抗-HCV和乙肝两对半。结果经血液血透的CRF患者、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感染丙型肝炎的机会就越大。结论血液透析容易感染丙肝病毒,输血则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会则越大,阳性检出率越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探究,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预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进行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毒血清标志物(HVB-M)表现模式进行分类,其中A为最主要模式,占74.9%,B即小三阳模式为第二主要类型,占7.50%;同时对男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独分布在每组的感染模式例的患者,男性多为女性的2倍多。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其结果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我国是肝炎大国,一直以来,乙肝是发病率最高和人群最大的国家,探讨肝功能异常者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查结果,有助于乙肝的研究。方法选取肝功能异常患者410例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抗-HEV-IgM、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以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统计检出率。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最高,论肝炎病毒主要以乙型以及甲型病毒的检出率最高。结论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传播性较高,所以加大肝炎疫苗的接种和宣传十分重要,可以强化身体对感染的阻碍能力,并且要注意个人卫生,提高免疫力,降低传播率。

  • 标签: 肝功能 异常 肝炎病毒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毒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项指标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化学发光免疫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检验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现状,加强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的预防,减少新生儿乙型肝炎的发生。方法来我院孕期保健科检查的孕妇共计3047人,按照感染模式进行分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047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中HBsAg阳性的占2.56%(78/304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在孕妇这一特殊人群中极为重要,要最大程度了解孕妇的HBV感染现状,减少或杜绝新生儿乙型肝炎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病毒性肝炎 孕妇 优生优育 诸城市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免疫学检测,包括乙型病毒前S1抗原,病毒基因以及其它免疫学标志物的检查,得出相应的检测结果,为乙型肝炎的及早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查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病毒S1抗原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查,对检测得出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78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病毒血清中共存在8种感染模式,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检测,检测出的阳性概率达到76.5%,同时对病毒前S1检测,检出的阳性概率为68%。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免疫学检测,得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病毒基因组的敏感性高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

  • 标签: 乙型肝炎 病毒标志物 免疫学检验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越来越多,位居前列,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已经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常用的乙肝病毒(HVB)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和分析,有利于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HVB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对目前抗HVB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 标签: 乙肝 血清检测标志物 抗HVB治疗药物
  • 简介:摘要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工作正常进行而在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实施实验室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表明每一步操作的最终结果可以了解本次实验是否有效,所有试验条件是否正常,以及所有试验结果是否可靠,那么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过程中,要保证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必须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1)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定,同时做好日常保养工作,保持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设备完好;(2)试剂的准备和正确使用质控品,以确保室间质量控制的开展;(3)在加样、孵育、冼板、显色和测定等环节要严格按标准化操作,做好室内的质量控制。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检测结果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在一定的选择压力下,由于其具有的一些特征,导致它比其他DNA病毒更易出现变异。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性变异株;前S/S区的基因变异可导致HBsAg的漏检;这些原因导致了HBsAg和抗-HBs同时出现,HBeAg和抗-HBe同时阳性等特殊模式的出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特殊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下简称乙肝两对半)的结果,探讨这二种方法的符合率。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检测200例成人血清标本乙肝两对半,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0例标本中,ELIS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HBsA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法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总符合率分别为100%、100%、100%、98.00%、99.00%;结论ELISA法灵敏度高,易观察,适合大规模标本的测定。胶体金法简便快速,特异性较高,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观察结果,但存在一定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不能完全替代ELISA法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急诊标本和单份标本初筛时使用。

  • 标签: 酶联免疫法(ELISA) 胶体金法 乙肝两对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NBVM)与其病毒(HBV-DNA)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FQ-PCR检测其HBV-DNA水平,使用ELISA测定其HBVM,而后根据其HBV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B、C、D、E五组,其中A组为HBsAg+、HBeAg+(46例),B组为HBsAg+、HBeAg+、HBcAb+(34例),C组为HBsAg+、HBcAb+(49例),D组为HBsAg+、HBeAb+、HBcAb+(46例),E组为全阴性或HBsAb+(45例);结果(1)HBV-DNA检测阳性率为A组>B组>C组>D组>E组,除A、B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HBV-DNA检测阳性率为0;(2)HBV-DNA检测阳性患者为123例,其中HBsAg阳性率高于HBV-DNA检测阴性(97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且HBV-DNA与HBeAg存在正相关联系(P<0.05);结论HBV-DNA检测与HBVM存在一定关联,两种方式在检测乙肝方面均有优劣,可通过联合检测的方式来增加检出率。

  • 标签: HBV-DNA HBV M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酶联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对大连大学2014届4257名新生进行乙肝五项和谷丙转氨酶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新生HBsAg阳性率为1.27%,ALT异常率为1.48%,男女大学生的HBsAg和AL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血清学标志物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从有限的检验信息中归纳和提炼出更有价值的诊治信息,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探索检验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新的方法。方法通过CA199、CEA、CA72-4三种标志物为例,依托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以及SPSS统计软件,对胃肠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数据进行验后概率解释。结果大肠癌组CA19-9、CEA、CA72-4三种标志物浓度均明显高于高于其他疾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能够比较科学地提供检测参考。结论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诊断效率较高,是临床检验实践的一个新途径。

  • 标签: 胃肠肿瘤 标志物 检验 验后概率 ANN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相关结果。方法对2012-2014年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免疫学检验工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自从本实验室在2012年参加省免疫学质量评价以来,其工作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其精准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血清的检验准确性从2012年的85%提升到2014年的100%。结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院内实验室检验质量水平加以提高,应该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院方也要为提高自身检验质量水平做出努力,在根本上体现出临床检验工作的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标志物 免疫学检验 室间质量评价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2期
  • 机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肖庚富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JEV)囊膜蛋白介导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病毒学领域重要期刊《病毒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物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60例大三阳乙肝者。30例用红花清肝丸治疗,30例不用药治疗,观察2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1.红花清肝丸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红花清肝丸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结论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肿瘤标志物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检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损伤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有心脏及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心肌肌肌钙蛋白检测。结果“心肌酶谱”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相比敏感性及特异性有较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员实验室检测应选用“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标签: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CYFRA21-1)对早期肺癌的实验室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对98例患者进行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检测水,并计算上述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四项联合检测时,敏感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单项检测时明显增(分别为92.79%,82.07%,69.25%)。结论血清CEA、NSE、SCC-Ag、CYFRA21-1联合检测不仅有助于区分肺癌的病理分型,而且,还能明显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检出率。

  • 标签: 肿瘤标志物检测 实验室诊断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