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微小息肉的病理特点。方法随机抽取100例患者结直肠微息肉(直径小于5mm)观察EMR术后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100例镜检查患者中,共检出微息肉248枚,结直肠息肉发病年龄分布以27~80岁,炎性增生性等非肿瘤性息肉占81.04%,管状腺瘤占18.95%。结论结直肠微息肉仍有较高比例的腺瘤性息肉,临床上行EMR全瘤切除仍是治疗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结直肠微息肉 结肠镜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经EMR切除的29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等结果。结果29例患者的病灶切除顺利,切除完全。1例内镜手术后24小时内少量出血,经内科止血治疗出血停止。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行大肠息肉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大肠息肉切除患者当中,研究样本量为1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当中116例患者共切除118枚息肉,均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11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出血,并无穿孔等并发症状。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行大肠息肉切除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大肠息肉 切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临床疗效及钛夹的应用。方法结合我院近两年126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术,EMR术以及钛夹封闭术。结果EMR术者均未出现术后即刻出血及严重并发症;使用钛夹封闭术者62颗,有17颗出现迟发性出血。结论EMR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易于推广;钛夹即刻止血效果好,对于预防迟发性出血,无需常规使用。

  • 标签: 消化道息肉 EMR 钛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1例169枚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EMR和单纯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的操作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于治疗后1个月首次复查随访疗效。结果EMR组出现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穿孔、切口过深及残端残留)共11例,而电切组共有34例,EMR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电切组(P<0.05),对比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息肉行EMR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微创,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MR ) 消化道 息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入住我医院及门诊治疗的70例结直肠肿瘤(肿瘤直径<2cm)患者为试验对象,在随机数字表法处理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治愈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的创面直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病理治愈切除率、完整切除率、瘤直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疗效显著,且手术时间较短,创口恢复情况更优,具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内镜黏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胃癌手术之后为患者进行早期内和外营养的方法以及效果,同时总结护理方法,为临床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所收治的胃癌患者资料100例开展回顾性分析,将所选取的100例患者依照其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0例,其中研究组50例患者在开展胃癌根治手术之后接受内营养支持,对照组50例患者在开展胃癌根治手术之后接受外营养支持,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之后的胃管拔除时间、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通过口进食时间以及尿管拔除时间与对照组比较优势明显,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之后的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癌手术之后患者为其开展有效的内营养支持和为患者开展外营养支持对比更有效、安全以及经济,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胃癌根治手术 护理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内营养食管癌术后的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对82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分别采取内、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并注意滴注速度,保持管道通畅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早期采用内营养,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同时有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结论在细致的护理下食管癌术后早期内营养支持更符合生理,给药方便,有助于维持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 标签: 食管癌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是严重的急腹症,需要及时诊断及早手术。文献报道彩超检查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依据它们的位置变化及有无“漩涡征”可以确诊。为了证实彩超检查对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患儿诊断价值而进行了病例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6例新生儿旋转不良并中扭转病例的图文资料,确定SMV与SMA的关系,部分病例同时作了消化道造影。前瞻性研究自2014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例疑有旋转不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36例患儿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漩涡征血彩,1例合并腹腔囊性肿块,3例伴有壁增厚、间积液。前瞻性术前彩超检查组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其中5例有“漩涡征”。结论新生儿旋转不良合并中扭转的超声图像特异性强,诊断符合率高,不仅能提供诊断的直接依据,还能排除其他导致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应作为MVIM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漩涡征判断是否存在扭转,对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超声检查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肠道清洁方法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需行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福松(聚乙二醇4000散)40g加30g硫酸镁粉剂组,b组为辉灵(磷酸钠盐口服液)组。根据两组病例在结肠镜检查中肠道的清洁程度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福松+硫酸镁组肠道清洁率98%,肠道清洁范围Ⅲ度7.3%,Ⅳ度89.7%,不良反应7%;辉灵肠道清洁有效率95.6%,肠道清洁范围Ⅲ度12%,Ⅳ度83.7%不良反应17%。结论福松+硫酸镁组肠道清洁效果及清洁范围与辉灵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福松+硫酸镁组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病员依从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镜 肠道清洁 福松+硫酸镁 辉灵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癌手术后早期内营养及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营养方式将22例患者分成两组内营养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61.5±12.8小时,住院时间为11.6±2.7天,营养费用为1234.6±146.8元,外营养组术肛门排气时间为79.4±18.5小时,住院时间为13.8±3.9天,营养费用为2058.4±157.9元,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细较外营养组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费用明显较外营养组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具有简便,经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内营养(?EN)?和外营养(?TPN)?应用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9月择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二组EN组(?33例)?和TPN组(?33例)?,术后24小时开始营养治疗。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N)、血红蛋白及体重、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二组患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结果EN组TFN?及PA?明显高于TPN组(P<?0.05)?,?EN组患者感染并发症、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住院时间及费用亦明显降低(P<?0.01)?。TPN组术后7天?CRP显著高于EN组(P<?0.05)?。结论胃肠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内营养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方面具有与传统的全外营养支持相似的效应,并有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的作用,同时降低患者的费用,值得学习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内营养与外营养治疗的ICU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首先都接受常规治疗(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采用内营养方式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外营养方式支持治疗,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ICU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内营养治疗ICU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外营养,促进患者氮平衡,提升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治疗时间。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ICU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应用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力防止术后并发症和营养过程中的护理并发症。方法对30例胃肠手术后进行内营养的病人进行观察和护理。其中重要的是营养管的护理和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30例病人无例瘘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内和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接诊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依照双盲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外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早期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LB、BUN、ALT、GLU、PA、H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外营养支持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指标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应用。

  • 标签: 重症脑卒中 高血压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
  • 简介:摘要ITF通过诱导上皮细胞移行,促进损伤后肠道黏膜的快速修复,在维护黏膜的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为ITF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β-连环蛋白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使β-连环蛋白磷酸化,削弱β-连环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交联,干扰细胞间黏附,从而促进细胞移行。

  • 标签: 肠三叶因子 肠上皮细胞 细胞移行 保护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置管内造瘘术在危重小儿吻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儿吻合手术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小肠造瘘术,研究组患儿接受置管内造瘘术。比较两组二期手术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血清清蛋白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二期手术发生率为24.%,研究组为6%。研究组二期手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内造瘘术是减少危重小儿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避免二次手术(封瘘术)的重要方法,可推荐使用。

  • 标签: 肠置管内造瘘术 危重小儿 肠吻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内营养和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120例手术治疗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探究组与对比组,均为60例。分别在术后实施内营养支持、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状况。结果对比组的术前1d、术后10d营养水平显著优于对对比组(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给予早期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