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联合饮食干预在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后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22.1-2022.12我院60例息肉EMR手术治疗患者,依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联合优质护理与饮食干预,比较组间饮食依从性、肠道洁净度评分、并发症率、护理满意度。结果:饮食依从性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洁净度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息肉EMR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饮食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饮食依从性,促进患者术后肠道清洁,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推广意义深远。

  • 标签: []优质护理 饮食干预 肠息肉 EMR手术 护理效果
  • 简介:[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M- EMR) 在肠道广基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在 传统EMR 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圈套器尖端弧形切开息肉基底部边缘的改良 EMR 技术切除广基息肉,并与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 :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方面, 改良EMR组明显低于 ESD 组;在息肉残余方面,改良 EMR 组 比ESD 组略低。结论:改良 EMR 技术可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治疗费用,易于操作,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 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广基息肉
  • 简介:[ 摘 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M- EMR) (又称为Hybrid-ESD)在肠道广基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传统EMR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圈套器尖端弧形切开息肉基底部边缘切除广基息肉,并与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 :因样本量较少,2组患者的年龄、息肉大小、息肉残余、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M-EMR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三项明显低于ESD 组(均P<0.05) 。结论:对于直径<15mm的广基息肉M-EMR术可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治疗费用,易于操作,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 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广基息肉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EMR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来我院的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40例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类,A类和B类均有20例患者,A类患者采用常见的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B类患者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比两类患者的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B类患者的息肉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明显比A类患者更高;B类患者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后出血量等明显比A类患者更低;B类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A类患者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息肉 胃肠道 老年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电凝切除术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EMR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来我院的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40例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类,A类和B类均有20例患者,A类患者采用常见的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B类患者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比两类患者的息肉切除情况、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B类患者的息肉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明显比A类患者更高;B类患者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后出血量等明显比A类患者更低;B类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A类患者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息肉 胃肠道 老年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电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配合要点与分享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我科2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进行观察研究,总结食管早期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20例食管早期癌患者食管病变成功切除。治疗中创面均有出血,其中8例出血量少、创面小,予氩气刀成功电凝止血;另12例因术后出血量大,均用OLYMPUS止血夹夹闭创面,术后未出现穿孔、出血、狭窄等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胃镜,发现20例食管早期病变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复发情况。结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医护人员默契、熟练的配合,术后病情仔细观察及健康宣教是保证食管早期癌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食管早期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护理 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瘘患者应用外营养的疗效,总结相关经验,探讨外营养在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瘘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瘘,采用外营养支持疗法,观察所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选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13例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瘘口缩小,瘘自行愈合;5例患者实施瘘堵塞后愈合;6例患者经过外营养治疗后整个病情好转,营养状态良好,后期行手术治疗瘘达到治愈。其中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以及钾离子浓度比较,显示治疗后各指标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瘘患者在进行引流、抑制腺体分泌治疗基础上,给予外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改善病情,促进瘘口缩小,逐步愈合。

  • 标签: 肠瘘 肠外营养 治疗效果
  • 简介:先天性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期中在发育过程中的正常旋转发生异常所致,大多在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发病,且多合并扭转,而成人发病率极低[1]。2011-05—2014-06间,6例成人旋转不良合并扭转患者经我院手术证实,现回顾分析超声检查并与其他影像检查对比分析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超声检查在成人先天性旋转不良合并扭转中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肠扭转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无痛镜下治疗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息肉患者共96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实施常规镜下息肉切除术,观察组实施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率。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无痛镜下治疗息肉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且能降低并发症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无痛镜下治疗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我院息肉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患者的选取时间为 2017 年 9 月—— 2018 年 9 月,本研究共选取患者 100 例,给予其高频电凝电切息肉术检查,保证其在无痛的情况下就进行检查治疗,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对症治疗,患者均得以痊愈,痊愈率到达 100% ,无穿孔,出血等问题发生。 结论: 针对息肉患者,给予其静脉麻醉的情况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息肉术检查,其对应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35例胃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早期内营养组(20例)和早期静脉营养组(15例)。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术后24h内对其分别给予滴入糖水24h后内营养乳剂的内营养和外营养支持.监测患者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胃肠道症状。结果内营养组和静脉营养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分别为(46.1±20.3)h和(55.7±16.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内营养组3例和静脉营养组2例患者出现恶心、腹胀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均通过调慢输注速度和增加下床活动次数得以改善.两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胃癌术后24h后早期内营养安全、可行.不会延缓术后功能恢复和增加患者早期胃肠道症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胃癌术后早期外营养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在我院选取58个胃癌患者的病例,按照各占50%的比例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9个胃癌患者的病例,为了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比较明显,我们应该保证其它外界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对照组的护理方式和原来的一样不变化,实验组进行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的体重情况、功能的恢复时间和情况都比对照组的好一些,在医院的留院天数也比对照组的少。结论综合护理对于胃癌术后早期外营养护理对患者的身体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能使患者身体快速的痊愈。

  • 标签: 胃癌 肠内肠外营养护理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旋转不良合并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从2021年4月-2022年1月,我院接收旋转不良合并扭转患者中抽取30例,均接受超声检查,观察超声表现。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超声图像表现为SMV位于SMA前方或左侧,肠系膜根部见低回声包块;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SMV围绕SMA旋转,呈现“漩涡”征;手术治疗后,坏死3例,切掉部分肠管;肠管呈暗红色1例,复位后好转。结论:给予旋转不良合并扭转患者超声检查,“漩涡”征声像特异性高,能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肠旋转不良 肠扭转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内和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行胃癌切除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外营养组(PN组)和内营养组(EN组),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EN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腹泻和腹涨发生少于PN组,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可成为胃癌术后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 标签: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与外营养在ICU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ICU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内组、外组以及联合组,按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均干预14天,给予内组患者内营养支持,给予外组患者外营养支持,给予联合组患者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研究观察三组患者的机体指标。结果营养支持后联合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内组(P<0.05),内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转铁蛋白水平以及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外组(P<0.05)。结论内与外联合对ICU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具有突出的临床意义,内营养支持较外营养支持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在临床上,应根据ICU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

  • 标签: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ICU患者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内营养(EN)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EN组和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EN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由鼻肠管内输注营养液,PN组经静脉输注营养液,于术前1d及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gA。结果术后第7天,EN组L/M、血浆内毒素、TNF、IgA分别为0.08±0.03、(0.49±0.12)EU/ml、(39.40±4.62)μg/ml、(2.65±0.07)g/L,PN组分别为0.24±0.05、(0.55±0.12)EU/ml、(43.01±8.12)μg/ml、(2.17±0.10)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对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胃癌 肠黏膜屏障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并研究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48例性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干预的要点和效果。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肠穿孔和麻醉意外。术后 1例患者出现轻度腹痛腹胀, 3例患者出现少量出血。 2例为结痂脱落后出血, 1例为蒂息肉出血,结痂脱落出血患者经再次镜下止血后停止出血,蒂息肉出血患者经电镜止血后停止出血。术后患者未出现感染和其它并发症。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可为无痛镜下息肉切除术的重要辅助手段,促进患者恢复。护理内容应重视术前心理护理和出血护理,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术后发生出血。  

  • 标签:   无痛肠镜 肠息肉切除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造口人为的方法将腔与体外相通。一般临床上分为结肠造口、回肠造口。据统计我国现有永久性造口患者约100万左右,每年新增造口患者约10万人,以后还有增加的趋势,造口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造口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重视造口患者的护理尤其重要。我国的造口护理虽然开展的比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

  • 标签: 肠造口 护理 体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68-01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