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碱性磷酸(BALP)和骨密度检测,对治疗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5000例儿童进行骨密度检测仪检测骨密度及BALP的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其相关及临床价值。结果5000例患者中BALP正常人数为2335人,占46.7%,BALP可疑数值人数为2199人,占44%,BALP异常人数为466人,占9.3%,可疑数值人数和异常人数占总人数的53.3%。各年龄段BALP异常人数以0-1岁年龄段最高,位居第二的是1-2岁年龄段。骨密度检验结果与BALP检验结果的比较,286例患者随机病例同时检测BALP和骨密度,56例BALP数值偏低(BALP≤175U/L)者中,骨密度偏低(Z<-1.0)的患者数为0,骨密度数值正常(-1.0≤Z<0)者为24例,占42.9%,骨密度良数值良好(Z≥0)者为32例,占57.1%。89例BALP正常者(BALP175-200U/L)骨密度偏低患者为11例,占12.4%。141例BALP可疑者或者偏高者(BALP≥225U/L)骨密度偏低者70例,占49.6%。结论BALP检验数值可以作为小儿佝偻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标,低值BALP对骨密度是否良好和正常具有较强的预见值。

  • 标签: BALP 骨密度 佝偻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碱性磷酸与血钙的测定结果,分析碱性磷酸的检验价值,以提高临床对缺钙患者的诊治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10月我院进行体检的婴幼儿1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被检者均给予碱性磷酸和血钙的测定。对比观察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指标对钙离子缺乏的检测意义。结果150例婴幼儿中,碱性磷酸异常者37例,血钙异常15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碱性磷酸与血钙均可以反应婴幼儿的钙缺乏,其中碱性磷酸异常的检出率更高,更有助于反应患者的钙营养情况,需要医生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 血钙 钙营养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碱性磷酸在佝偻病患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对2012年1月至12月来我院就诊的163例临床初筛发现夜惊、多汗等症状的0岁~6岁患儿的标本进行检测。分别以BALP≥250U/L和BALP≥300为诊断界限值,与简易诊断进行比较。结果163例中,BALP<200μ/L有3人,占总受检人数1.8%;BALP250~300μ/L19人,占受检人数11.7%;200~250μ/L有141人,占受检人数86.5%,BALP>300μ/L0人。结论提高了诊断质量,有利于佝偻病的早期发现、早期防治,可作为诊断和治疗小儿佝偻病的灵敏指标。

  • 标签: 佝偻病 骨碱性磷酸酶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型碱性磷酸(BALP)检测在儿童缺钙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碱性磷酸检测的300例儿童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末梢血清BALP测定法对于所有儿童的BALP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00例儿童中,钙营养缺乏总检出率为53.67%(161/300),其中轻度缺乏89例(29.67%,89/300),中度缺乏47例(15.67%,47/300),重度缺乏25例(8.33%,25/300);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在钙营养缺乏程度之间的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P检测具有用血量少、效率高、准确率高、安全方便等优势,对儿童缺钙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 儿童 缺钙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碱性磷酸(ALP)的活性水平在死胎孕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法测定100例正常孕妇晚孕血清中ALP的活性水平和100例妊娠至晚孕死胎孕妇血清中ALP的活性水平。结果正常孕妇组血清中ALP明显高于死胎孕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LP是孕期妇女很好的监测指标,检测血清ALP在正常孕妇中的活性水平,可以为妇女和胎儿的优生优育起到积极的临床作用,也是动态监测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孕妇 碱性磷酸酶 死胎
  • 简介:摘要压力超负荷不仅使心肌细胞肥大,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如ET、AngⅡ、醛固酮等含量升高,一方面维持心功能,另一方面成为刺激因素和介导因素,激活分子间的信号传递而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并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或对钙离子敏感性增强是外界刺激和/或内在功能缺陷所致心肌肥大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些体液因子作用的共同特征都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而与之密切相关的钙调神经磷酸(calcincurin,CaN)信号转导系统,在机体信号传递网络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尽管临床上人们很早就认识了心肌重构,但直到近几年人们对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才开始有所认识。虽然致心肌重构的各种刺激因素不同,但是心肌重构的分子机制却相似,即心肌细胞体积增大、蛋白合成增加、心肌成纤维细胞肥大增殖、心肌细胞坏死及凋亡。心肌细胞上存在着大量的受体,它们接受外界信息物质,把细胞外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同时启动了信号转导通路,最后诱导或抑制新的蛋白质合成或是促进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而致心肌重构。钙调神经磷酸(CaN)引起心肌重构的信号转导通路与心肌重构的发生紧密联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碱性磷酸(ALP)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108例甲亢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按病程长短及甲亢严重程度分组,分别测定血清中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素(TSH)、碱性磷酸(ALP),分析甲状腺功能与碱性磷酸的关系。结果重度甲亢组与中度、轻度甲亢组比较FT3、FT4、ALP均有显著异常﹙P<0.05﹚,TSH两组相差不大﹙P>0.05﹚,病程长组与病程短组比较FT3、FT4、ALP亦有显著异常﹙P﹤0.05﹚。结论甲亢程度越重、病程越长ALP的值越高,说明甲状腺激素与ALP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碱性磷酸酶 甲状腺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晚期孕妇α-L岩藻糖苷(AFU),碱性磷酸(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试验组健康中晚期孕妇55例和健康非孕组60例,采用速率法和缓冲液法分别检测AFU,ALP,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晚期妊娠组血清AFU,ALP含量较非孕组差异有显著(P<0.05),并随孕周的增加AFU,ALP的含量也加有所增加。结论AFU,ALP是孕妇和胎儿很好的监测指标,可作为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胎儿动态观察的依据。

  • 标签: 孕妇&alpha -L岩藻糖苷酶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碱性磷酸染色对于胸腹水脱落细胞良恶性的鉴别效果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并且对同期收治的30例非恶性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胸腹水脱落细胞进行碱性磷酸染色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胸腹水脱落细胞碱性磷酸染色中有13例(43.33%)同时可见单个散在及成团脱落细胞呈不同程度阳性;而非恶性组中只有2例(6.67%)患者可见单个散在脱落细胞呈阳性,并且其阳性程度比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于胸腹水脱落细胞良恶性鉴别采用碱性磷酸染色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此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碱性磷酸酶染色 胸腹水脱落细胞 良恶性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孕周正常妊娠妇女血清碱性磷酸(AL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孕产妇管理系统中正常妊娠妇女5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周数将其分为早期妊娠组124例,中期妊娠组283例,晚期妊娠组153例,另选取非妊娠期健康女性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血清进行血清碱性磷酸(ALP)检测,分析不同孕周正常妊娠妇女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正常妊娠孕妇ALP指标随着孕周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即晚期组ALP指标>中期组ALP指标>早期组ALP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组与中期组ALP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而晚期组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妊娠孕妇不同孕周血清ALP存在明显差异性,可视为妊娠期生理性变化,可能与胎儿的发育、孕妇肝、代谢及胎盘功能相关。

  • 标签: 不同孕周 正常妊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酸基因(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70例NSCLC患者的肺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磷酸基因(PTEN)蛋白,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同时分析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相比,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PTEN阳性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高,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PTEN在NSCLC患者中表达减少,在晚期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中PTEN表达显著减少且预后较差。

  • 标签: 磷酸酶基因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酸性磷酸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肿瘤科经穿刺活检及手术取得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PCa)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将同期60例确诊为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前列腺酸性磷酸(PA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MRI检查,在MRI上测量前列腺径线并计算前列腺体积,参考PSA密度公式计算PAP密度(PAPD),PAPD=PAP/前列腺体积,比较两组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PAP、PSA、MRI诊断的准确。结果观察组PAP、PAPD、PSA、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P联合MRI的准确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PSA联合MRI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与PSA相比对PCa的诊断效果一般,而用PSA联合MR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较好,能显著提升PCa的诊断率,临床应优先选择检测PSA和MRI。

  • 标签: 前列腺癌(PCa)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诊断作用
  • 简介:摘要磷酸水泥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外科、口腔科等领域,因有良好的组织相容、生物降解引导活性,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是临床上较好的替代材料。

  • 标签: 骨折 骨水泥 临床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GPI抗原在R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208例患者者,其中RA患者108例,包括活动期59例,非活动期49例,其中男38例,女70例,年龄20~69岁。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100例,风湿疾病的诊断标准均按1989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正常对照组选用女性100名,年龄17~50岁。结果RA组抗原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RA活动组和RA非活动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对RA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可能成为RA的一种新的诊断指标。

  • 标签: GPI 风湿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治疗糖尿病神经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来收治的糖尿病神经膀胱患者2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患者1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基础治疗,主要有降血压、降血糖、营养神经以及仅有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莫沙必利和胰激肽原治疗。在接受为期21天之后,调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病例。结论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治疗糖尿病神经膀胱可以取得非常显著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莫沙必利 胰激肽原酶 糖尿病 神经源性膀胱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由于医源性或病源继发的患牙髓室底穿孔导致患牙的保留与拔除常常让医务人员感到比较棘手。一种理想的修补材料使得患牙得以保存是每位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愿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在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接诊0~2岁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210例,进行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测。同时,进行左腕关节X线摄片进行对照。结果通过碱性磷与骨密度B超联合检查,210例早期疑似佝偻病患儿中有202例符合两项诊断标准,确定为佝偻病,早期诊断率为96.19%。通过X线片检查,有200例患儿检查结果异常。X线与这两项检查结果相符率为99.0%。结论联合使用碱性磷酸检测和骨密度B超早期诊断佝偻病,可以减少单一技术应用时出现的误诊漏诊,为更好地早期诊治佝偻病提供了诊断依据。

  • 标签: 骨碱性磷酶 骨密度B超 佝偻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患者85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缺损大者视情况分别一期或二期植。结果伤口一期愈合72例,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再次清创、皮瓣转移修复后愈合。9例发生钉道表浅感染,经伤口换药处置后逐渐好转。85例患者经16个月的随访,均达到骨折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创伤、感染缺损、不连是较好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 外固定支架 骨缺损 骨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