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噻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噻溴铵治疗,观察组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噻溴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50%,两组间数据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噻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 噻托溴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AECOPD的效果。方法采取电脑随机编码法将2016年5月2日至2017年12月5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AECOPD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四项肺功能指标与两项血气分析指标都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AECOPD效果比较理想。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AECOPD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高风险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稳定期高风险COPD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前者行舒利迭联合噻溴铵治疗,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加服NAC,比较2组治疗1年后的肺功能、CCQ问卷结果、急诊或住院次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肺功能、CCQ量表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NAC疗效较为理想(P<0.05);经随访1年发现,研究组肺功能、CCQ量表评分恶化情况并不明显(P>0.05),对照组肺功能、CCQ量表评分较治疗结束后显著改变(P<0.05)。结论NAC联合噻溴铵等药物治疗稳定期高风险COPD,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及急诊次数,效果显著。

  • 标签: N-乙酰半胱氨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评估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与病毒性脑炎两者异同及关系。方法将我院32名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统计两组患者既往疾病史、临床表现、腰椎穿刺压力、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结果研究组中有9名患者亚急性发病,占56.52%;对照组中有12名患者急性发病,占7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主要首发症状癫痫(36%)、认知障碍(21%),存在头痛及体温等感染症状有5名患者(31.25%),对照组中主要表现为前驱非特异性感染症状,10名患者发热(62.5%),伴有癫痫(17%)发生与认知障碍(1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有5名(31.25%)患者腰穿压力升高,对照组中12名(75%)患者腰椎穿刺压力有所升高,研究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6名(37.5%)患者有轻微升高,对照组13名(81.25%)患者蛋白质含量升高,对照组患者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升高患者相比于研究组明显偏多。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前驱症状较多,且急性发病多见,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比升高显著,两组患者既往疾病史方面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 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N-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Ⅰ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8月急性肺栓塞患者84例,预后进行随访,按照3个月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成两组预后好转或稳定为Ⅰ组,发生不良事件为Ⅱ组,比较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及四腔心切面右心室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之比(RV/LV)。结果Ⅰ组59例,Ⅱ组25例,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T—proBNP、cTnⅠ、RV/LV三项阳性例数明显高于Ⅰ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T—proBNP、cTnⅠ、RV/LV两项以上阳性例数也明显高于Ⅰ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T—proBNP、cTnⅠ、RV/LV均高于Ⅰ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超声心动图、肌钙蛋白Ⅰ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超声心动图 肌钙蛋白Ⅰ 急性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B-型尿钠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联合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慢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方案对CHF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心功能分级。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120例CHF患者及120名同年龄段健康对照组血浆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CHF患者组的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实验室常用的参考值时BNP、D-二聚体阳性率分别为85.7%、10.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I级到Ⅳ级血浆BNP及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分级组之间BNP、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不仅可以提高CHF诊断准确性,而且还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CHF的客观指标。

  • 标签: B型钠尿肽 D-二聚体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七氟对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需在麻醉状态下手术治疗的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异氟麻醉,研究组予以七氟麻醉。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完成手术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均显著性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苏醒后产生躁动和哭闹比例仅为10.00%,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0)。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现象。结论应用七氟实施小儿临床麻醉,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七氟烷 临床麻醉 异氟烷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41例(有效改善患者90例,死亡5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及炎性指标,判断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价值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的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联合采用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医生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判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判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检测中大力推广。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七氟应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麻醉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17例)和试验组(20例),对照组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试验组应用七氟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比。结果试验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麻醉应用七氟吸入诱导麻醉可显著缩短麻醉和苏醒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麻醉 七氟烷 麻醉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医院内使用医用冰箱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对家用冰箱和医用冰箱之间的区别,反应医院内使用医用冰箱的优势所在。结果医院内医用冰箱取代家用冰箱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医用冰箱 家用冰箱 区别 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小儿诱导以及维持麻醉工作期间,观察七氟药物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04月收治的32例住院患儿作为实验对象;凭借数字奇偶法对本次研究收治的住院患儿分组;对照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氯胺酮药物完成;观察组开展麻醉诱导工作期间,选择七氟药物完成;对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等回顾性分析。结果同对照组住院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患儿获得显著性缩短(P<0.05)。结论临床对住院患儿在开展诱导麻醉工作期间,合理选择七氟药物完成,对于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的缩短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优化住院患儿的麻醉效果。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七氟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通过随机的选择的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共4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丙泊酚静脉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组采用吸入七氟诱导和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段的有创动脉压(IB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气道压(Peak)的变化情况和麻醉效果。结果手术T4以后观察组EtCO2(38.1±2.7)、Peak(13.1±1.5)和对照组EtCO2(38.1±2.6)、Peak(14.1±1.5)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醒时间上观察组(13.5±5.2)min,对照组(13.6±5.2)min,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醒后,观察组出现躁动、恶心呕吐的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时,运用七氟能够明显增强治疗效果,而且刺激相对来说比较小,患儿还可以快速的清醒,但是术后患者极易出现躁动的情况,而且恶心呕吐的出现的次数相对来说比较多,必须做好及时预防和处理工作。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腹腔镜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瑞芬太尼对七氟麻醉患儿自主呼吸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疝气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麻醉用药瑞芬太尼0.09μg/(kg?min);改良组给予瑞芬太尼0.06μg/(kg?min),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时间、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对比存在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开始疼痛时间、躁动发生比例差异性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和麻醉。结论对于小儿疝气手术中对患儿实施瑞芬太尼0.09μg/(kg?min)联合七氟麻醉,能够明显增加患儿自主呼吸的抑制,应用瑞芬太尼0.06μg/(kg?min)联合七氟麻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减轻呼吸抑制影响。

  • 标签: 瑞芬太尼 七氟烷 麻醉 小儿
  • 简介:人类关于艾滋病的确切记载大约始于1981年。在此之前,我们对这种疾病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在20世纪的70年代,或者更遥远的过去,有多少人感染了艾滋病,也不知道它究竟起源于何处。艾滋病从一开始就被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那时候。虽然众说纷纭,

  • 标签: 艾滋病 病原体 传染途径 疾病历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额全身麻醉中七氟与氯胺酮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的64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七氟联合氯胺酮麻醉)和对照组32例(氯胺酮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在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清醒时间、苏醒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将七氟和氯胺酮两种药物进行混合使用来对患儿的身体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降低患儿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是一种较为安全和便捷有效的临床麻醉方式。

  • 标签: 小儿 七氟烷 氯胺酮 麻醉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七氟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采取随机的原则选取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随后同时采取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88例患者分为两组,将其命名为氯胺酮组与七氟组,每组各44例。其中氯胺酮组患者采取氯胺酮药物进行诱导麻醉,而七氟组患者则采取七氟药物进行诱导麻醉。结果七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诱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等情况显著优于氯胺酮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氟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6例在本院接受气管异物取出术治疗的患儿,治疗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采用双盲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复合丙泊酚麻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1%、24.24%,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T2~T5这4个时间段的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中应用七氟复合丙泊酚的临床效果优越,安全性高,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案。

  • 标签: 七氟烷 丙泊酚 小儿 气管异物取出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童口腔治疗中七氟吸入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80例儿童口腔治疗者进行麻醉干预,按照随机序号法将80例患者进行分组后,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七氟吸入麻醉;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睫毛反应消失时间和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低于对照组70.0%,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吸入麻醉应用于儿童口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因而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七氟烷吸入麻醉 应用 儿童口腔治疗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