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uperPATH路与传统后外侧髋置换后的疗效,总结SuperPATH路的优势。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指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SuperPATH路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的Harris评分方面与传统后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后Harri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uperPATH路切口小、出血少、疼痛轻、康复快,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前景广阔。

  • 标签: SuperPATH 传统后外侧入路 VAS评分 Harri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结核前后联合路与单纯前方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结核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前方路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畸形角度大和术后丢失角度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结核时,应用前后联合路治疗更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结核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前方入路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间路和外侧路在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叶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外侧路手术方式,观察组患者接受中间路,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间路法行甲状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叶全切除术 中间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髋关节路与外侧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髋关节路,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路,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髋关节路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方路与后方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78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39例,传统组与责任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前者行后方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者行前方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较小(P>0.05);责任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与传统组相比均明显较少,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的HHS 评分、WOMAC 评分比较,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责任组患者的HHS 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而责任组患者的WOMAC 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前方路术式,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骨关节炎。

  • 标签: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评分 前方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接受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6例患者中,28例经右侧桡动脉穿刺,8例经左侧桡动脉穿刺;34例(34/36,94.44%)顺利完成全脑血管造影,2例(2/36,5.56%)未能完成造影,其中1例因血管解剖变异而终止造影,另1例因患者术中躁动而终止造影,继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发生并发症。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缺血 桡动脉
  • 简介:背景: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关节外科近年来最成功的手术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更符合快速康复(ERAS)要求的手术方式。直接前方路THA成为一种热门的选择。目的:探讨直接前方路与后外侧路THA近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按时间顺序,依次抽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直接前方路和后外侧路行THA的两组病历资料,每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平均髋臼假体直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平均假体直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方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少)于后外侧路组(P〈0.05);直接前方路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路组(P〈0.05)。结论:直接前方路THA与后外侧路THA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直接前方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直接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作为A组,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Haris髋关节评分以及手术平均用时、患者出血量、平均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高于B组(P

  • 标签: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股骨头坏死往往出现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该股骨头坏死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方案,不同手术路均能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如后外侧路、外侧路、后侧路和前外侧路等,其中后外侧路是主流手术路^[2]。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后外侧路切口较长且发生皮缘愈合困难较为频繁。近年来,直接前方路行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手术量逐渐增多。本次研究比较改良Gibson路和直接前方路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改良Gibson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生活质量
  • 简介:巨幼细胞贫血(简称巨幼贫)是由于叶酸(FA)和(或)维生素B12(Vit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的一种大细胞贫血,多见于婴幼儿,妊娠期妇女,有关老年巨幼贫报道不多。现将我院1998~2005年间符合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46例住院确诊的老年巨幼贫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巨幼细胞贫血 全血细胞减少 老年 临床分析 妊娠期妇女 合成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晕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出20例乳晕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综合组各1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其效果。结果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18.0%,综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是8.0%,综合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好评率是88.0%,综合组的好评率是98.0%,综合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乳晕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运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满意,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提升护理好评率,值得推行。

  • 标签: 全乳晕入路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时采取不同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的3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随机分为使用传统后外侧路的对照组(n=16)和采用微创前外侧路的观察组(n=1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前患者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Stoppa联合髂窝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n=20)。试验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6.8±10.3)岁;采用改良Stoppa联合髂窝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于骨盆内侧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髂坐钢板固定后柱骨折。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5.6±11.7)岁;采用前方改良Stoppa路或联合髂窝路,于髂骨至耻骨铺设钢板稳定前柱,联合后方Kocher-Langenbeck路,常规由髂骨至坐骨铺设重建钢板固定后柱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8。24个月)随访。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2.1±0.7)h]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9±0.6)h],术中出血量[(320.8±100.4)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621.6±118.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Matta标准评定:试验组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的Merled’Aubign6和Postel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试验组优14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对照组优12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联合髂窝路髂坐钢板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具有固定可靠、损伤小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入路
  • 简介:背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一直以来都是骨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SuperPATH技术逐步进入了广大骨外科医师的视野。目的:探讨SuperPATH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采用SuperPATH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7例(76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假体位置和髋臼外展角,采用VAS评分及髋关节HHS评分评定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23个月,平均(9.1±8.4)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7.6±0.7)cm。58例单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122.9±35.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68±258)ml,术中平均输血(268±230)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28.7±11.5)g/L,术后平均输血(135±229)ml,术中透视(6±2)次。9例双侧THA平均手术时间为(262.2±32.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17±571)ml,术中平均输血量(744±259)ml,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平均差值(32.6±12.8)g/L;术后平均输血量(372±385)ml;术中透视(13±3)次。67例患者髋臼外展角平均46.7°±0.6°,前倾角17.8°±1.1°。术前HHS评分为(40.0±25.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71.7±13.6)分、(84.1±6.5)分、(92.1±5.3)分、(94.2±4.2)分。术前VAS评分(8.0±1.4)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2.2±1.0)分、(1.0±0.9)分、(0.5±0.7)分、(0.3±0.6)分。单侧THA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平均(9±5)d,双侧THA患者平均(12±4)d。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麻痹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uperPATH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短、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

  • 标签: SuperPATH 微创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DDH低位脱位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与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手术的72例DDH低位脱位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直接前放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及格率达到91.7%,高于对照组的69.4%;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低位脱位(CroweⅠ、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直接前放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相对于后外侧路而言,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治疗效果更加确切。

  • 标签: 髋关节 发育不良 直接前放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 简介:背景:目前,关于髋关节置换手术路的选择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路(DAA)与直接外侧路(DLA)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单侧初次髋关节置换的183例患者。分别在DAA(92例)和DLA(91例)路下行髋关节置换术,记录两组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各项指标以及术后功能情况和影像学评价结果。结果:18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2个月。DAA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DLA组[(206.4±64.6)mlvs(414.0±131.4)ml,P<0.001;(208.4±50.9)mlvs(299.6±50.8)ml,P<0.001]。DAA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DLA组[(11.3±5.6)d(16.5±5.7)d,P<0.001]。DA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Harris评分、髋外展肌力矩及单腿站立试验结果均优于DLA组(P<0.001),但术后6、12个月的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VAS评分、术后1个月的转弯,上、下楼梯,坐下,穿袜能力均优于DLA组(P<0.001)。两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LA髋关节置换相比,侧卧位DAA髋关节置换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康复快,早期髋关节功能更好等优点。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侧卧位 直接前方入路 直接外侧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人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4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24例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患者采用内、外侧联合人路手术松解,保留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和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彻底松解挛缩的软组织和清除增生的骨赘及异化骨。术后配合康复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8.2个月。末次随访时Mayo功能肘关节评分为(81.6±14.8)分,与术前(46.2±12.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优9例,良12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讨论内、外侧联合人路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措施.在肘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创伤 联合入路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路(DAA)或后外侧路(PLA)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作为资料,纳入时间2019年1月至12月,随机分组各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行DAA手术、PLA手术,比较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偏心距差异及双下肢肢体长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0%,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采取PLA与DAA均可促进术后良好恢复,但后者相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直接前入路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