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牙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后神经伴行进入牙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 标签: 上牙槽后动脉 上颌窦 牙槽嵴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后牙窝愈合情况。方法   选取 70例于 2016 年 5 月至 2017 年 5 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翻瓣法拔牙, n=35)与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法, n=35),观察两组拔牙后牙窝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 8周、 10周内骨愈合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度、拔牙窝完整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拔牙法,微创拔牙法的拔牙创骨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牙窝愈合;微创拔牙;临床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牙龈与牙嵴修整手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行牙齿修复的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常规修复,观察组行牙龈与牙嵴修整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对修复的满意度。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美容效果为(8.65±1.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1.24)分;修复满意度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与牙嵴修整手术应用于牙齿修复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能提高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牙齿修复 牙龈 牙槽嵴修整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牙齿修复中采用常规修复术以及牙龈与牙嵴修复操作在效果上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0位牙齿修复病患,随机分组后对照组应用常规修复操作,观察组采用牙龈与牙嵴修整操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修复效果差异性。结果常规治疗下总有效率为72%,修复效果,为82%;观察组通过牙龈与牙嵴修整操作下修复总有效率达到84%,修复效果达到95%。结论牙龈与牙嵴修整操作在牙齿修复中具有更良好的美容效果,且有利于牙龈的恢复,具有应用意义。

  • 标签: 牙齿修复 牙槽嵴修整 修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简要探讨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嵴修整术在牙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选取120例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至本院行牙齿修复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冠修复术,给予研究组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嵴修整术,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以对比与分析,并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为93.3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牙齿修复患者行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嵴修整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患者牙龈萎缩情况可得到有效减少,牙周组织的感染概率也可得到降低。相较于单纯的冠修复术,患者口腔修复质量大大提高,于修复体的固位和稳定、牙齿咀嚼效能的提高以及面部美观的改善也十分有利。因此,冠修复术联合牙龈、牙嵴修整术值得在牙齿修复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冠修复术 牙龈 牙槽嵴修整术 牙齿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