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作者: 单媛1王平2黄鹏1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12期
  • 机构:单媛1王平2黄鹏1通讯作者1.民航总医院干部科北京100123;2.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北京100123作者简介:单媛(1981—),女,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冠心病方向的研究通讯作者:黄鹏(1969—),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冠心病方面的研究【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238-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临床手术操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12例24侧成人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颈动脉分叉区域颈丛神经、交感神经走行、脑神经、相互关系等展开研究分析,对间距进行测量,对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确定。结果经测量发现,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平均为(27.3±4.8)mm;颈横神经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至乳突尖距离为(53.6±5.5)mm;喉上神经交叉点与颈动脉分叉颈部凹陷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平均为(8.2±3.8)mm;舌下神经颈袢上根分叉点至颈动脉分叉凹陷部最低点的距离平均为(8.4±4.1)mm。结论颈动脉分叉区域神经解剖研究对于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保护神经、指导操作、降低术后并发症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 标签: 颈动脉分叉 神经结构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应用Dk-Culotte技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左主干分叉病变且置入支架治疗的患者,在OCT指导下行DK-Culotte术式,观察术前及术后主支、边支的病变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最小直径狭窄率,血管管腔内斑块性质。结果 应用OCT检测指导支架植入前主支病变血管最小管腔直径1.49±1.10mm,最小管腔面积2.36±5.21mm ,病变长度32.90±16.73mm。边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1.74±1.39mm,最小管腔面积1.56±0.48mm ,病变长度23.20±9.32mm。支架植入后主支病变血管最小管腔直径3.28±0.61mm,最小管腔处面积5.65±1.52mm , 边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2.71±0.46mm,最小管腔处面积4.96±1.55mm 。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支架重叠处贴壁距离23.76±9.04μm,主支单层贴壁距离6.99±4.03μm,分支单层贴壁距离8.86±6.26μm。术后随访12个月均未发生MACE事件。结论 OCT指导下行DK-Culotte术式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及时发现贴壁不良处进行有效补救措施,简化手术操作及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左主干 分叉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DK-Culott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实施 IVUS (血管内超声)介入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 2018.1-2019.1 期间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计 68 例。对其采用不同检测方式,对照组 34 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组 34 例行 IVUS ,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测量指标以及随访结果。 结果:研究组的患者主支和分支 MLD 高于对照组, P > 0.05 ;主支和分支 MLA 及 RLD 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支架直径与长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采取 IVUS 指导介入治疗效果更显著,不仅有利于优化其支架植入,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推荐应用 。

  • 标签: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血管内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 简介:股动脉分叉部位(femoralbifurcation,FB)包括股总动脉(commonfemoralartery,CFA)、股浅动脉(superficialfemoralartery,SFA)及股深动脉(deepfemoralartery,DFA)三支重要血管,血液动力学复杂[1],是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常见部位[2],是决定下肢血液供应最重要的节点。股动脉分叉部位的范围起自CFA末端距肩部10mm处,止于SFA

  • 标签: 动脉分叉 femoral 动脉硬化闭塞 股总动脉 治疗方式选择 末端距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AP(Tstentingandsmallprotrusion)技术与MMC(modifiedmini-crush)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163例患者随机分为TAP组和MMC组,对比患者手术操作特征和12个月疗效。结果138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PCI术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TAP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明显低于MMC组。随访两组患者再狭窄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支架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AP技术在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有效性及长期安全性方面不亚于MMC技术,且操作简便,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 简介:患者卵双生姐妹,均5岁,主诉左侧腹股沟区肿物3个月于2015年3月1日入院,诊断左腹股沟疝。患者既往史及生长发育、喂养史无特殊,母亲在孕期间身体健康,未患疾病,未有毒物药物接触,双亲家族中未见此类患者。查体卵双生姐姐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大小2.0cm×1.5cm肿物,呈球形,质软,边界不明显,伴有轻微压痛,平卧位可自行或用手回纳入腹腔,探及外环口宽松,约有1.5cm宽。

  • 标签: 同卵双生 左侧腹股沟区 喂养史 药物接触 外环口 小儿腹股沟疝
  • 简介:目的探讨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远端过滤脑保护212例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闭环支架(闭环支架组),170例患者植入开环支架(开环支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狭窄处血管超声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和舒张末期流速评估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各层次、12个月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后30天内及31天至12月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和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且合理选择支架,植入自膨式开环支架除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和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外,两种类型自膨支架在CAS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球囊压撬法是我们首创的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的操作技巧,可使球囊易于通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血管.即以预扩张时已使用过的球囊不能通过主支架支架网进入分支时,将该球囊顶在分支开口处,以6-8atm扩张,随后将球囊送入分支,扩张分支开口.方法连续入选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采用单支架策略或provisionaldoublestent策略,主支支架释放并交换导丝后分支开口受压明显者共152例.以预扩张时已使用过的球囊有78例顺利进入分支开口.不能通过者共74例.随机分为2组球囊压撬法组38例,传统方法组36例.比较两组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球囊使用量、手术时间(从尝试使球囊进入分支至完成分支有效扩张)、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球囊压撬法组成功率29/38(76.3%),传统方法组成功率25/36(69.4%),P<0.05,所有不成功患者均通过主支支架内球囊锚定完成分支扩张.两组中成功完成分支扩张者的球囊使用量分别为(1.8±0.6vs2.6±0.8,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4.8±3.2vs8.2±4.3min,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球囊压撬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成功率略高,手术时间缩短,球囊使用量减少,并发症无增加,是一种安全、效果良好且经济的介入技术.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球囊支架对吻术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6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单支架植入及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分叉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以治疗方法不同分别为2组,其中29例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而26例采用单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术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单支架植入 双支架植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纳入此研究中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以及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比对病变特征中的主支血管(直径、最大狭窄程度、病变长度、)、边支血管(直径、开口狭窄程度、病变长度)水平、术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的主支血管中的最大狭窄程度、再狭窄比例、TIMI血流以及边支血管中的TIMI血流,未产生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操作用时、射线照射用时、造影剂的使用量、DES数量以及边支血管中的TIMI血流经对比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分析后可知,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以及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但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可靠性显著。

  • 标签: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 分叉病变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中,LVIS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我院收治的8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U组(予以常规溶栓+普通支架治疗)、支架N组(予以常规溶栓+LVIS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 支架N组治疗有效率97.50%,治疗1年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英文全名:glasgow outcome scale,简称GOS)Ⅲ级以上占比100.00%;对照U组治疗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效果。方法:研究于2021年1月开展,截止于2022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保持30例。在分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分支予以普通球囊治疗,观察组分支予以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分析两组的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和术后管腔狭窄程度,两组数据对比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心绞痛发生次数更少,术后管腔狭窄程度更小。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治疗中,分支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治疗方式,有效防止术后心绞痛的发生,减少管腔狭窄程度,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相比普通球囊治疗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紫杉醇 药物洗脱球囊 冠脉分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中,分支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效果。方法:研究于2021年1月开展,截止于2022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保持30例。在分组基础上,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照组分支予以普通球囊治疗,观察组分支予以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组,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分析两组的术后心绞痛发生率和术后管腔狭窄程度,两组数据对比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术后心绞痛发生次数更少,术后管腔狭窄程度更小。结论:在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治疗中,分支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治疗方式,有效防止术后心绞痛的发生,减少管腔狭窄程度,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相比普通球囊治疗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紫杉醇 药物洗脱球囊 冠脉分叉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种药物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女性骨质疏松腰部疼痛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67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无下腰部疼痛症状,观察组患者均伴随下腰部疼痛。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下腰部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对比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腰椎骨密度(0.48±0.05)g/cm2、VAS评分(4.39±0.49)分、SF-36(43.22±5.9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密度降低,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腰部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时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 标签: 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 腰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