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强化的TPN对胃肠手术后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TPN与谷氨酰胺+TPN治疗的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蛋白质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相比较.结果加谷氨酰胺的营养组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变化较标准营养支持更明显,白蛋白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病人手术后的IgG、IgM水平都超过术前,且使用Gln组较标准TPN组增加更明显(P<005),IgA的变化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肠功能的恢复标准营养支持组为282±118天,加谷氨酰胺的营养支持组为248±082天.结论加用谷氨酰胺的TPN较标准TPN对胃肠手术后的病人的氮平衡的恢复、蛋白质的合成、免疫功能及胃肠功能的恢复更为有利.

  • 标签: 谷氨酰胺 胃肠道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术前胃肠护理干预对肠道后患者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108例肠道患者,遵循双色球分组法将108例肠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54例)术前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54例)术前给予胃肠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腹胀程度、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8.1%大于对照组的77.8%(P<0.05)。结论肠道患者术前给予胃肠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肠道排气,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 标签: 肠道术 术前常规护理干预 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 肠道排气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术前胃肠护理干预对肠道后患者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5-2022.05区间本院收治90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主体展开对照分析,依据护理方式差异性,记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前组予以常规护理,后组采取术前胃肠护理,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满意度、临床指标)展开细致观测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满意度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指标测评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肠手术患者护理期间通过予以术前胃肠护理,具有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术前胃肠道护理 肠道排气 满意度 应用价值
  • 简介:探讨开术后切口脂肪液化(FL)与切口感染(SSI)的相关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行手术后切口渗出患者73例,其中术后发生FL患者18例(FL组),发生SSI患者22例(SSI组),渗出前期为FL、后期合并SSI患者33例(FL+SSI组)。观察患者切口渗出时间、FL持续时间以及病原菌情况。FL组、SSI组和FL+SSI组患者切口渗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L+SSI组切口渗出时间最长,为(19.73±2.83)d;而FL组切口渗出时间最短,为(4.88±0.69)d。FL组FL持续时间为(5.78±0.86)d,明显低于FL+SSI组的(10.12±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SSI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8.18%、6.06%,明显低于SSI组的45.45%、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金葡菌及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FL与SSI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出现FL要正确及时处置,避免最后演变为SSI。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脂肪液化 切口感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肠道后患者实施术前胃肠护理干预对其肠道排气的影响。方法: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一组为研究组实施术前胃肠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各临床指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术前胃肠护理干预应用于肠道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可以缩短肠道排气时间,促使肠鸣音在短时间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其效果显著。

  • 标签: 肠道手术 术前胃肠道护理 肠道排气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手术和式手术对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6例于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开式手术,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对两组治疗效果予以对比。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138.2±11.6)mL,胃管留置时间为(6.3±1.2)d,住院时间为(10.8±1.5)d,与观察组的(54.2±8.4)mL、(4.1±0.7)d和(7.2±1.2)d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与观察组的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胃肠间质瘤患者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楔形切除术 胃肠道间质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对胃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于我院接受胃肠手术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1年10月-2023年9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75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37例与38例为两组例数,对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而言,传统护理及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联合针对性护理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护理模式,观察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营养状态、腹泻与腹胀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各指标均明显较优,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护理干预对胃肠胃肠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针对性护理 胃肠道术后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应用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80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联合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结果:护理前无差异,护理后观察组对粘连性肠梗阻病因、危害和预防方法认知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整体护理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方法  选取2021.1-2023.1本院收治的80例胃肠手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整体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床活动、肛门排气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围术期整体护理 胃肠道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100多年来,尽管胃肠手术的吻合方法有很大改进,但吻合效果仍不十分理想.现综合介绍胃肠吻合的发展历程,以探讨其发展趋势.

  • 标签: 胃肠道吻合 胃肠道手术 吻合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急诊的腹部胃肠手术围手术期累计液体平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统计95例胃肠肿瘤术后术后3d内与5d内的液体进出量,并按照液体进出量的正负分为正平衡与负平衡组,监测其术后1d、2d、3d、5d的血清PCT,比较PCT及其变化率,并分析术后3d、5d内液体正负平衡组PCT绝对值的ROC曲线结果。结果在术后3d内,PCT3/max/PCTmax的下降程度在正平衡组中明显低于负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在术后5d内,PCT5/max/PCTmax的下降程度同样在正平衡组中明显低于负平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PCT的最佳截断值为0.74μg/L时,其曲线下面积为0.63,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07%、52.91%;术后第5天PCT的最佳截断值为0.75μg/L时,其曲线下面积为0.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2%、86.59%。结论PCT在非急诊的腹部胃肠后液体评估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能可作为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观察指标之一。

  • 标签: 降钙素原 围手术期 液体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在胃肠穿孔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穿孔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组,将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组,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对胃肠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 胃肠道穿孔 应用效果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胃肠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度(91%)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总体满意度(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胃肠道术后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  【摘 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7月到 2019年 7月期间于我院行胃肠手术的 10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与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防胃肠后粘连性肠梗阻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胃肠道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 护理干预  
  • 简介:胃肠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和腹腔的间叶细胞肿瘤,绝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突变。即便是极低恶性,仍有复发的可能。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c-kit特异性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是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重大进步,改变了GIST的治疗现状。

  • 标签: 胃肠肿瘤 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120例接受胃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96.67%于对照组9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促进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 标签: []中医护理干预 胃肠道手术 术后恢复 胃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CT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CT扫描表现为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0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1例,22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13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4例,不均匀实性者11例,囊实性混合者5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17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胃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CT表现特点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盆腔CT扫描中规范化胃肠充盈准备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盆腔CT扫描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由于疾病原因或其他原因未接受规范化胃肠充盈准备便接受CT扫描,将其纳入对照组,另外35例患者首先接受规范化胃肠充盈准备后接受CT扫描,将其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CT扫描图像质量及疾病检出率。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CT图像质量优良率、疾病检出率较高( P<0.05)。结论 盆腔CT扫描时进行规范化胃肠充盈准备可提高CT图像质量,对于具备条件者建议规范进行准备后接受扫描,降低相关因素影响,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高,值得重视。

  • 标签: 腹盆腔 CT扫描 规范化胃肠道充盈准备 图像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诊断胃肠间质瘤的方法以及有效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诊断并采用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出腹部胀痛、不适,采用MRI和CT作为重要影像学帮助检查,通过手术治疗之后,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CD117呈阳性率分别为55.6%和92.5%,手术治疗后一、三、五年内存活率分别是93.7%、84.8%、77.7%。结论胃肠间质瘤在临床表现上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进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癌 临床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