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且常呈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被漏诊或延误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以及溶栓技术的发展,CYST的早期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分析 静脉回流受阻 脑血管病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形成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7~12月份,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546份,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本组收集总血液标本共11342份,不合格的占546份,不合格率为4.81%。结论要加强血样采集规范性,确保血液标本的准确性,最大程度降低临床不合格率,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液标本 形成原因 对策
  • 简介:<正>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减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后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发生。但是,滤器相关并发症也多见报道。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venacavathrombosis,IVCT)、DVT复发、PE复发、滤器移位、滤器穿透下腔静脉、滤器断裂等。其中,IVCT发生率较高,约为0~28%[1]。文献报道IVCT的发生率的差异如此之大,可能有以下原因:(1)研究是否包括了无临床症状的IVCT患者;(2)研究IVCT时采用下肢静脉造影或CT影像等评价手段的不同;

  • 标签: 下腔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滤器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并发症 导管溶栓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1岁,因被诊断为“右。肾铸型结石并中度积液”,于2011年7月行右侧经皮肾镜取石术,术中建立16F穿刺通道,镜下见通道进入右肾下盏,右肾盂铸型结石,集合系统内大量脓絮状物。碎石取石后夹取肾盂黏膜送病检,术后留置16F右肾造瘘管和双J管各1条。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囊肿形成 术后 碎石 肾铸型结石 穿刺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124例患者妇产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治疗。方法为回顾分析我院124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为患者经临床的治疗5-10天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血象均为正常,腰骶部的肿痛也消失,下肢疼痛、水肿均消失,能下床走路。结论经治疗7~18天后痊愈出院,没有一例再发生栓塞。

  • 标签: 妇产科 围手术期 静脉栓塞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25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为转归情况、治疗方案、症状特点、预防措施、高危因素等。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5例患者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11例患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其诊断分布为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1—4种合并症,绝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对较好。结论导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代谢性内科疾病、高龄、长期卧床、髋部骨折等。在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围术期的药物疗法以及物理疗法必须进行规范处理,以此来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对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但不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出现。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形成情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患者男,57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头晕8天,伴恶心、呕吐、乏力;高血压约10年,否认冠心病及糖尿病史。高频超声:双侧颈动脉硬化并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右侧颈外动脉起始段见一瘤样结构突起,约25mm×18mm×15mm,其内充满斑片状实性低回声(图1),随血流冲击有轻微往返运动;与该瘤样结构相连接的甲状腺上动脉未见明显扩张,近端管腔内亦可见实性斑片状低回声(图2)。

  • 标签: 动脉瘤 血栓形成 颈动脉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 简介:<正>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诊治指南,对提高我国DVT诊治水平、规范治疗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四年来由于DVT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这些发展,血管外科学组委托第五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李晓强教授执笔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修订。新版指南的修订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经多位专家先后于2011年9月2日苏州会议,9月10日第五届中国静脉论坛(北京),12月10日三亚会议,对第二版的指南反复研究,认真修改,最终完成修订。参加本指南修订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常光其、陈翠菊、陈忠、董国祥、符伟国、戈小虎、谷涌泉、管珩、郭曙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低分子肝素 诊断 抗凝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40例,对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文440例患者中共2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将其作为观察组,患者均存在1个以上的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肾功能障碍、高血压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另选取440例患者中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得,观察组的卧床时间更长、年龄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与高龄、合并疾病、长期卧床有关。

  • 标签: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下肢挤压驱栓、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栓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栓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治疗 取栓术 导管直接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0年2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42位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即康复锻炼组与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21人。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康复锻炼组的患者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康复锻炼,评价与分析对照组和康复锻炼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以后的伤口引流量、平均速度以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结果在将两组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伤口引流量进行比较以后,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取了经围术期护理以后对照组与康复锻炼组患者的平均速度与一周峰速都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同手术以前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组的患者更为明显(P<0.05)。手术以后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明显要高于康复锻炼组,将两组进行比较以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对膝关节置换术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进行手术以后的康复训练,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能够降到最低,这种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均置入可回收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致命性肺梗塞(PE)。采用圈套器联合导丝牵拉法处理倾斜滤器;对滤器内大块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结果486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围手术期无症状性PE发生。滤器在体内的留置时间为(18.4±4.3)d,其中152例捕获到血栓。447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取出操作,共取出滤器441个,技术成功率为98.7%,6例取出失败。总的滤器取出率为90.7%。结论可回收滤器用于骨创伤合并下肢DVT患者可有效预防PE。完善的患者信息登记和随访、妥善处理滤器内血栓和滤器倾斜,有助于提高滤器取出率,更好地发挥可回收滤器的优势。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eoli,UPEC)粘附素基因抽a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探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临床分离的50株UPEC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分别从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PCR扩增抽a基因,比较两组访a阳性率的差异。【结果】50株UPEC中34株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组与阴性组中iha基因分布率分别为85.29%和56.2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PEC形成生物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粘附素基因iha与细菌形成生物膜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大肠杆菌 尿路感染 生物膜 黏附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方法:199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87例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的2l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提示耐药。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二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10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其中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其中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结论: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的原因主要和耐药结核菌株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窦道形成 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 复发原因 手术治疗
  • 简介:<正>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各种原因造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使远端组织循环灌注量减少的一系列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食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改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如何重建患者肢体循环,降低截肢率,是血管外科医生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一般病因治疗、药物治

  • 标签: 形成过程 血管内皮细胞 缺血性疾病 内皮细胞增殖 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
  • 简介:1病例摘要患者,男,45岁。因“双侧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后7月余窦道形成5月余”入院。7月余前患者因双侧腹股沟疝在本院行经腹腔镜腹膜前双侧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preperitonealprosthesisTAPP)。

  • 标签: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补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