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寒战是一种机体骨骼肌的快速节律性以及不随意收缩,它是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所产生的体温调节反应。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中,寒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寒战虽然是机体在受到外界的寒冷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不过这种不能自控的肌肉颤动反应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适感,患者在行椎管麻醉处理时,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就会对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带来严重的损害。本研究主要就椎管麻醉过程中导致患者出现寒战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寒战 影响因素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曲马多静脉注射用于治疗椎管麻醉后寒颤的效果。方法60例椎管麻醉后出现寒颤为2~4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静注右美托咪定0.5ug/kg(A组)、曲马多lmg/kg(B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评估寒颤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5分钟,AB组寒颤级别较C组降低(P〈O.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C组(P〈0.05),A组的镇静高于B、C组。结论静注右美托咪定O.5ug/kg可有效治疗椎管麻醉寒颤,与曲马多相比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椎管内麻醉 寒颤
  • 简介:目的:评价成人椎管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1月。201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6例成人椎管肿瘤患者,男193例,女性153例。年龄:18—76岁,平均(43.8±12.3)岁。颈段98个(28.3%),胸段135个(39.0%),腰段75个(21.7%),骶段38个(11.0%)。肿瘤位于脊髓腹侧者,采用前入路或者侧前方入路,共计22例。肿瘤位于背侧及侧方者则采用常规后方入路手术,共324例。2000年以前肿瘤切除术后均行融合术但未行有效的内固定术,共123例。2000年以后共计223例,其中术中减压后影响脊柱稳定性者193例,均行融合及内固术。结果:椎管肿瘤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常见,全组手术完全切除率为70.5%,次全切除率为21.7%,部分切除率为7.8%。肿瘤复发率为3.8%。术后ASIA神经功能评价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恢复至E级者278例(88.0%)。括约肌功能障碍改善率为72.7%,JOA括约肌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5.5%,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管肿瘤以髓外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肿瘤的有效方法,复发率和肿瘤的全切除率有关,同时术中应注意稳定性的评估,必要时选择适当的方式给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 标签: 椎管内肿瘤 手术切除 病理类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科手术在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肿瘤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4例Ⅰ型神经纤维瘤伴椎管肿瘤的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对治疗后效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结果4例患者因肿瘤过大且出血较多手术终止,余20例患者均行肿瘤全切,术后病理活检示17例为良性肿瘤,3例为恶性神经鞘瘤。17例良性肿瘤患者出院后未出现肿瘤复发,身体状况良好,3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于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后肿瘤在随后1年内未复发,身体状况良好。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Ⅰ型神经纤瘤伴椎管肿瘤效果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该病的最佳治疗手段。

  • 标签: 手术 Ⅰ型神经纤维瘤 椎管内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老年患者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择期行上腹部手术、ASAII~III级的老年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麻醉时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照组采用快速诱导插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T0(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5min)的HR(心率)及MAP(平均动脉压)、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诱导前相比较,观察组诱导后各点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其诱导后HR在T1时无明显变化,余各点均升高,MAP各点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相比较,对照组在T2、T3、T4时HR、MAP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麻醉患者来说,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更为安全,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抑制应激反应。

  • 标签: 咽喉表面麻醉 慢诱导 气管内 插管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临床上罕见疾病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探讨该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报告分析患者发病以来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两例患者均为男性,一例48岁,发病部位位于头颅左侧颞顶部,一例65岁,病变部位位于头顶部。结果两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其中,48岁患者行手术扩大切除病灶,术后化疗20次。65岁患者行颅骨多发性病变切除术。两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成功切除病灶,48岁患者术后2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65岁患者无瘤生存1年3个月。结论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上极为少见,需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必须行早期手术切除病灶方式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可辅助放疗、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颅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诊断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5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断钉、松动或骨不融合等不良现象,患者8~12个月均骨性愈合,满意度为92%。结论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5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6%,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断钉、松动或骨不融合等不良现象,患者8~12个月均骨性愈合,满意度为92%。结论实施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方法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钉道强化技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47例,分为A、B两组,A组行责任节段减压,PMMA钉道强化,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双皮质固定,责任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评分,和sF一36评分评估术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内固定松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7月(18—30月)。A、B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固定节段A组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和SF-36评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P〈0.05)。A组中无一例螺钉松动,B组中3例发生螺钉松动,其中2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PMMA钉道强化技术安全、可靠,较双皮质固定技术固定节段短,能够很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实际操作中,不会明显增加相关并发症。

  • 标签: PMMA 钉道强化 双皮质固定 骨质疏松 腰椎管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胺酮麻醉在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探讨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2009年小儿疝修补术192例患儿实施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观察患儿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的恢复状态。结果患儿在术中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及肌震颤。麻醉五分钟后都引起脉博-氧饱和度下降。持续5-15分钟,SPO2下降后均值仍在正常范围。但有十例患儿低于正常,出现轻度的呼吸暂停及呼吸抑制,发生低氧血症。有五十七例患儿发生轻重不等的术后呕吐,这五十七例患儿术中及术前未给予氟哌利多,苯二氮卓类或吩噻嗪类药物。关键词凡经静脉途径给药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统称为静脉全麻药。氯胺酮为其中的一种。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虽然有精神副作用,但较轻。因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故仍有使用的价值。单次注射后药代参数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对治疗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效果的临床疗效,并就其疗效分析最佳的麻醉方案。方法选择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区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案,而实验组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方案,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各项生命体征及麻醉阻滞时间和麻醉起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后心率、血压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且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阻滞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治疗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并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值得推广。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和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 下肢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整理分析我院2010到2012年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治疗资料和我院治疗32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分析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的32例心血管內科感染患者,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约占40.6%,其余以此为上呼吸感染、泌尿生殖器感染、皮肤感染、胃肠道感染及其他感染,分别为21.9%、15.6%、12.5%、6.25%、3.12%。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合并症、住院时间、服用抑酸药物和抗生素药物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病医院感染与心力衰竭、慢性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控制感染率主要通过合理用药、改善慢性基础病、缩短住院时间等,应尽早对感染的患者进行药敏检查,指导患者用药,符合出院条件及时出院。

  • 标签: 心血管內科 感染因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从2011下半年到2012上半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试验组,且每组中都有5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治疗,试验组中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的同时,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护理。然后对观察组和试验组中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患者病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有效护理对策。结果对比两组中患者的护理质量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56.0%,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60.0%,试验组明显优于观察组。结论对于心血管患者在进行内科护理中,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加入心理护理,不仅能助于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状况,还能提高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心理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名急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则行常规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发作次数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是86%高于对照组的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者有差异。结论在常规治疗急性心绞痛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值的临床上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35例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后进行相关护理,比如说补充凝血物质与血容量等,而对某些进行了引产术的病患或者死胎剖宫产术后治疗的病患进行适时终止妊娠,而一些流血不止的病患则进行肝素治疗,同时采用纱布将宫腔堵塞。结果本研究35例病患经过我院精心的护理之后,病情得以良好纠正,效果良好;对病患治疗与护理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可知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为了使得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患早日康复,就应做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同时给予精心的护理,必要时可以采用子宫切除术对病患进行抢救。

  • 标签: 产科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护理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对于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1月-2011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询问病史、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快速开放、掌握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疾病的临床症状、保持尿管畅通等抢救和护理措施。结果上述45患者,28例患者输入新鲜血液,21例患者使用肝素,14例患者输入纤维蛋白原,18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37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2.2%,1例患者未愈出院,7例患者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结论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疾病的诱因,提高警惕性,进行积极的护理配合,这是抢救产科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病人的关键。

  • 标签: 产科 急性弥漫血管内凝血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