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发现,男性胃癌明显多于女性((2~3)1)。有研究发现,女性胃癌发生时间较男性推迟10~15年,绝经期后发病率与男性相近

  • 标签: 胃癌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mRNA
  • 简介:摘 要 齐墩果酸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但其机制尚未明了。本研究通过用ICI182780竞争性阻断雌激素受体(ER)的功能,用TRAP染色方法检测竞争性阻断ER后齐墩果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用ERα特异性的阻断剂MPP阻断ERα,用TRAP染色考察齐墩果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阐明了齐墩果酸通过雌激素受体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

  • 标签: 齐墩果酸 雌激素受体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 简介:摘要 ERRα是关键的能量代谢调控因子,与癌症预后相关。同时,作为分子生物钟及其输出途径的转录调节剂,它又与核心时钟蛋白具有广泛的转录串联。鉴于生物钟对 ERRα基因的表达调控及 ERRα在癌症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生物钟可能通过改变孤儿核受体 ERRα的基因表达模式,导致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反应,从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研究 ERRα、癌症发生发展和核心时钟基因的功能关系,必将揭示代谢时钟的紊乱对肿瘤生物学过程中与时序相关的关键分子机制和生理表型。

  • 标签:
  • 简介:衰老是机体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的自然变化过程.随着人体内分泌功能减退,机能出现衰退,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内环境稳定性下降,同时在紫外线等的外在损伤下,皮肤下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和基质结构以及代谢发生改变.出现胶原交联、溶解性下降、脂褐素堆积、血管弹性下降等问题,导致皮肤松弛变薄、色斑产生、毛发变白等一系列皮肤衰老表现。

  • 标签: 皮肤衰老 雌激素 调控 人体内分泌 功能减退 自然变化
  • 简介:环境雌激素对人类健康有巨大的危害。包括己烯雌酚在内的多种环境雌激素被证明为人类致癌物。而农药DDT和多氯联苯类由于流行病学资料的不完全,被归于可疑人类致癌物。环境雌激素致癌或促癌机制主要是通过受体途径,包括雌激素受体和芳香烃受体途径。

  • 标签: 环境雌激素 致癌物 流行病学资料 巨大 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与数种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病理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手术切除的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及5例正常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以及血管形成有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D。结果:在血管瘤增生期。ER、VEGF、MMP-2及组织蛋白酶D均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瘤退化期,仅ER和组织蛋白酶D有较高表达: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对照中,ER、VEGF求和MMP-2表达极弱,组织蛋白酶D有少许表达。结论:雌激素与多种血管形成因子可通过不同途径对血管瘤的病理发生过程发挥作用,对血管畸形则无作用。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血管形成因子 血管瘤 血管畸形 病理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雌激素受体阴性、C-erbB-2阳性者14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带瘤生存5例,无瘤生存2例,远处转移7例;其中死亡4例,1例9个月后死于脑转移,1例1年后肺转移放弃治疗死亡,2例分别于1年8个月和2年3个月死于全身多脏器转移。结论雌激素受体阴性及C-erbB-2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易引起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这类患者虽无放疗指征,但建议术后给予放疗,控制局部复发,提高生存率。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C—erbB-2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在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中应用及对雌激素受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 80例于 2017年 5月至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数各为 40,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完成后对照两组患者焦虑评分( SAS)、抑郁评分( SDS)以及雌激素受体( ER)表达率。结果:经治疗后发现,实验组 SAS、 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 ER总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通过在经乳晕切口手术治疗中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纤维瘤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术后雌激素受体的活性,进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理护理 经乳晕切口手术 乳腺纤维瘤 雌激素受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产后检测血清雌激素与孕激素指标在评估产后抑郁症中的作用。 方法 本研究共 120 例研究对象,均为 39 周以上妊娠,准备入院待产产妇。在产后 42d 采用爱丁堡抑郁量表进行产后抑郁症筛查。 EPDS 评分≥ 13 分的产妇为产后抑郁( 20 例),纳入产后抑郁组,剩余产妇( 100 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分别在产前、产后 7d 和产后 42d 放射免疫法测定产妇的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血清雌二醇和孕激素水平。 结果 在产后 7d 和产后 42d ,抑郁组产妇的雌二醇和孕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 论 通过测定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可以为产后抑郁提供生物学指标,对尽早识别和治疗产后抑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血清雌激素 孕激素 产后抑郁症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是妇科常见病之一,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激素治疗,其中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年来采用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治疗的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 治疗方法:给予患者口服雌二醇和黄体酮胶囊,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2.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指标变化;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平均延长约15天,经期平均缩短约3天,经量明显减少。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指标。这可能与激素类药物能够调节患者体内激素水平,修复子宫内膜,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有关。此外,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方便、经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雌激素 孕激素 无排卵型月经失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雌激素替代对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的改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了7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雌激素(倍美力)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雌二醇水平、潮热频率和严重程度以及心理症状评估患者的激素水平和症状变化。结果:观察组的雌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50.6 ± 6.5 vs. 对照组:45.2 ± 8.0,P<0.05)。观察组的潮热频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2.1 ± 0.9次/天,轻度 vs. 对照组:3.8 ± 1.2次/天,中度,P<0.05)。观察组的心理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5.2 ± 2.5 vs. 对照组:18.5 ± 3.0,P<0.05)。

  • 标签: 小剂量雌激素 围绝经期 女性激素水平 价值体会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雌激素联合栓剂治疗阴道炎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2月-2022年10月,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栓剂治疗,观察组应用雌激素联合栓剂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和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雌激素 栓剂 阴道炎
  • 简介:目的:探讨妈富隆与雌激素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64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治疗组)32人,采用妈富隆治疗,B组(对照组)32人,采用雌激素治疗,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探讨两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疗期间无异常出血发生,停药后撤血量基本正常。B组在减量及维持治疗中有3例发生突破性出血,且停药后撤血量明显多于A组。A组(妈富隆组)的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均优于B组(雌激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妈富隆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 标签: 妈富隆 雌激素 青春期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