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搭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接诊的冠心病老年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研究组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住院时间(13.5±1.5)d,对照组为治疗总有效率为84.09%,住院时间(7.2±0.3)d,可见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使用。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搭桥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室治疗的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方法,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个角度详细介绍了非体外循环冠搭桥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内容;结果该组80例患者在10-25d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该组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康复中出现意外,2例感染,1例切口裂开,意外率3.75%,经治疗后全部康复,治愈率100%;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积极的护理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对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患者病痛,维系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医疗中广泛推行。

  • 标签: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配合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将原本繁琐、复杂的工作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完成,实现带教老师、实习生、实习时间之间的资源平衡,最大化利用好带教资源,同时平衡安排实习计划,使得实习科编排智能化,自动化,减轻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方法结合护理实习大纲,综合护理部、院校、实习生需求分析,研究构建护理实习生科编排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系统,实现智能编排,对护理实习生实行信息化管理。结果实习科编排系统,在满意率得分、出科考核及时性和编排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编排的重复率、误差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构建的护理实习生科编排系统具有简单、便捷、效率高、更为准确合理的优点,提高了医院教学管理成效及教学管理人员、实习生的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实习生 轮科编排 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B超在肝硬化门高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所在科室的14例肝硬化门高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4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分别采用彩色B超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的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及Qsv/Qpv值、研究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门静脉主干、脾脏厚度及脾静脉内径的关系以及研究组不同门静脉内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及Qsv/Qpv值更高,P<0.05。结论彩色B超技术对肝硬化门高压进行检查,可明显发现患者的静脉内径、脾静脉宽度及Qsv/Qpv值异常,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彩色B超 肝硬化门脉高压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念在急性冠综合征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经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综合征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循证护理),各8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满意度和术后健康知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冠综合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复发知识的认知度,是一项值得广泛应用的护理方法。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冠脉综合症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取延迟经皮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死亡率及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经治疗后,通过超声波心电图检查,研究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死亡率及再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介入治疗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具有恢复速度快、创伤小、冠开通时间早、梗死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及不易复发等优点,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非ST段抬高急性冠综合征(NSTE-ACS)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NSTE-ACS患者选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早期组(n=30)、延迟组(n=30)。早期组患者于发病24~48h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延迟组患者于48h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D)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前、术后30d,2组患者LVEF、LVDD比较,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80d,早期组患者LVEF显著大于延迟组患者(P<0.05),LVDD显著小于延迟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NSTE-ACS患者而言,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延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与借鉴。

  • 标签: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冠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数值伪差原因及其护理。方法抽选在本科接受冠介入治疗术的患者80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2016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监测措施,观察组40例患者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期间有创血压监测数值伪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误差概率、术中调整传感器例数及医生满意例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误差概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患者的术中调整传感器例数和医生满意例数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较优异,P<0.05。结论对冠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有创血压监测数值伪差的概率,提高手术医生满意度,提升疾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有创血压监测 数值伪差 个性化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当中,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相关效果及具体目的、机制。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一整年中收治的76例患有急性冠综合征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均分成常规组与早期组,常规组患者需要在入院后接受常规性质治疗,早期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基础上接受他汀类药物早期治疗,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而言,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较好,其治疗目的与相关机制较为清楚,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 机制 目的 早期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持续发热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于该院进行门高压脾切除术的患者1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挑选术后持续发热的患者29例,统计其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找出合理的护理方案。结果29例患者中,不明原因患者6例,其余患者发热均由并发症引起,术后持续发热与肝功能等级划分及手术方式无直接关系(P>0.05)。结论对门高压脾切除患者,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是减少术后持续发热的有效手段,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脾切除 门静脉高压症 术后并发症 持续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综合征(ACS)患者房颤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ACS患者平均分作甲乙两组,每组50例,甲组采取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而乙组则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发生房颤的情况。结果甲组50例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几率是18.0%,明显高于乙组的4.0%,两组对比有显著的差异,P<0.05,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冠综合征患者积极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房颤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价值颇高。

  • 标签: ACS 他汀类药 房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事件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有200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常规用药,75例)与研究组(PCI,12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而研究组的患者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一年生存率与不良事件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一年生存率均比对照组的明显增加(P<0.05),两组之间的不良事件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PCI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优异,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比例,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 生存时间 心绞痛 不良事件 疗效
  • 简介:摘要为了系统性地对中国成人H型高血压和急性冠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文献的方式,全面收集了相关的病例和对照研究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与此同时选取了临床的患者作为具体临床研究的对象,最终发现临床研究的实验结果和Meta分析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都体现出了病例组的H型高血压患者的比例会明显高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比例。由此可以证明中国人的H型高血压和急性冠综合征的发病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 标签: H型高血压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伐芦定在急性心肌梗死冠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2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术中给予肝素,观察组术中给予比伐芦定。比较全血凝固时间(ACT)、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毕即刻、术后72h,观察组全血凝固时间(ACT)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应用比伐芦定,能够延迟ACT时间,抗凝效果较肝素更好,使用比伐芦定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患儿中抽取出180例,在手术前对其使用氟烷进行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患儿使用氟烷的有效安全量和患者在使用氟烷后其SPO2指标、心率值、Bis值及氟烷的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患儿使用氟烷有效安全量≤3ml、SPO2≥96.0%、92次/分≤心率≤147次/分、40≤Bis值≤79、20s≤起效时间≤166s、30s≤持续时间≤147s。结论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安全性高、有效性强、操作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氟烷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方面和维方面的临床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4月治疗的266例,平均分为对照组(n=133)和观察组(n=133)其中小儿骨科218例,五官科31例,创伤外科17例。对照组使用氯胺酮进行小儿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组则使用氟烷进行患者诱导和维持麻醉,通过比较进行研究探讨。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动脉压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对照组心率每分钟(99.6±8.6)次高于观察组(92.3±6.5)次,在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儿童同样高于观察组。而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以15.2%(5/33)的不良率低于对照组的36.4%(12/33)。结论通过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研究比较分析说明,氟烷用于小儿诱导及维持麻醉方面具有较强的临床优势。

  • 标签: 七氟烷 小儿诱导 维持麻醉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收治的154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西医治疗。分别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心电图ST-T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肝胆湿热证、痰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胸闷痛、心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组改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表明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其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均好于单独使用西医进行治疗,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中医治疗 冠心病 糖尿病 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在使用碘克沙醇作为对比剂行冠介入术后肾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使用碘克沙醇作为对比剂行冠介入治疗的年龄≥70岁的患者72例,对手术前及手术后的肾功能的改变进行比较。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用碘克沙醇作为对比剂行冠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这个小样本的对比说明碘克沙醇作为高龄患者冠介入治疗的对比剂是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也是安全的可以推广的,特别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这样基础疾病的患者,但因其价格较高,使用受到一定局限。

  • 标签: 碘克沙醇 冠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冠综合征患者(62例),选取时间-2015年7月20日至2016年8月1日,将急性冠综合征患者(6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将两组急性冠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冠综合征患者检出率87.10%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64.52%,两者之间具有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综合征患者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 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劑量递增服用厄贝沙坦联合普萘洛尔防治肝硬化门高压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肝硬化门高压7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依据使用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1组(23例)、对照2组(23例),分别采用厄贝沙坦+普萘洛尔、厄贝沙坦、普萘洛尔治疗,并检测其相关指标。结果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得到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ALT(36.24±9.13)U/L等肝功能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1组(47.29±10.34)U/L、对照2组(47.18±9.89)U/L(P<0.05),而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ALT等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治疗后静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递增服用厄贝沙坦联合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门高压的治疗具有较大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厄贝沙坦 普萘洛尔 肝硬化门脉高压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