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电图诊断高钾血症的应用价值与具体表现。方法对本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高钾血症患者48例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血钾浓度水平不同,观察患者心电图的改变与特点。结果①检测血钾浓度为5.5~7.0mmol/L者19例,其中心电图异常8例(42.11%),心电图表现T波尖而不高或高而不尖或高尖呈帐篷样;②血钾浓度为7.0~8.5mmol/L者17例,其中心电图异常者10例(58.82%),心电图表现T波高尖且伴有QRS波群时限增宽且振幅降低者12例,表现为S段下移,P波降低或消失,P-R间期延长者5例;③血钾浓度为8.5~10.0mmol/L者9例,其中心电图异常者例7例(77.77%),心电图表现T波高尖并伴有QRS波群时限增宽,其中4例患者出现ST段下降,P波消失或降低,P-R间期延长;④血钾浓度超过10.0mmol/L者3例,心电图异常者3例(100.00%),心电图出现QRS波群逐渐增宽,与T波融合呈现正弦波。结论心电图在诊断高钾血症中具有一定效果,心电图变化随着患者血钾浓度水平增高出现明显异常,且浓度水平越高则异常率明显增加。

  • 标签: 心电图 高钾血症 应用价值 具体表现
  •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传染病。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是人群初筛乙肝携带者以及血液制品乙肝病毒检测的关键步骤。目前我国常用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最常用的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总结如下。

  • 标签: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四维超声技术在胎儿体表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检出的52例体表畸形胎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比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检出率。结果经二维超声诊断后,共计33例畸形胎儿被检出,诊断符合率为63.5%,经四维超声诊断后45例畸形胎儿被检出,诊断符合率为86.5%,四维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诊断符合率,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四维超声图像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立体性,诊断信息更为丰富,诊断符合率更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成像,建议加以推广。

  • 标签: 胎儿体表畸形 二维超声 四维超声 诊断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外科体表手术中使用一种皮肤切口保护器,阐明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01月至2017年01月收治68例外科体表手术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分A、B两组,其中皮肤切口保护器组(A组)36例,常规治疗组(B组)32例。观察分析两组的体表皮肤切口缝合时间、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裂开例数、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愈合时间和病人满意度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裂开例数为11.5(7~15)min、9(7~15)d、0例和10(6~14)min、10(8~17)d、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分别为0例和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切口愈合甲级愈合率和病人满意度分别为95.67%、10.0(5~10)分和82.27%、8.2(4~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外科体表手术中应用一种皮肤切口保护器具有保护切口皮肤组织、避免脂肪液化、伤口愈合好的优点,而且切口愈合后病人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小面积烧伤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150例中小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组经湿润烧伤膏联合冷疗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94.7%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满意率94.7%高于对照组78.7%,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上所述,湿润烧伤膏联合冷疗治疗中小面积烧伤临床疗效良好,可以及时帮助患者恢复,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因而值得我们借鉴使用。

  • 标签: 中小面积烧伤 临床治疗方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以我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7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在常规治疗下,同时给予综合护理的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为83.3%,对照组为61.1%,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同时辅以综合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面积脑梗塞 综合护理 应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牙体大面积缺损桩核冠修复的临床分析,评价桩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牙科进行治疗的87例牙体大面积缺损患者桩核冠修复病例进行分析。分别在修复后1个月、6个月、2年进行复查。结果87例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应用桩核冠修复后有3例出现牙龈炎,2例出现冠脱落,1例出现桩核脱落,1例出现牙根折裂。其余80例患牙修复体未出现脱落,冠边缘密合,牙周正常,均未出现基牙松动。结论应用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修复效果。须尽量多保留健康牙体组织,合理选择桩核,注意桩核的固位形、抗力形,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牙体缺损 桩核冠修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极肌电图及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临床拟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病变损伤的腰神经根,经治疗性诊断造影确定责任盘相。结果5例病例在手术前的腰椎间盘造影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不相吻合,影像学检查没有特异性,不能准确定位病变椎间盘(见表1)。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经典椎间盘造影确定的责任椎间盘和肌电图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应用肌电图可以提示隶属神经肌肉疾病的腰神经病损伤的腰神经根,具有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针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 神经肌肉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异体皮移植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4月17日~2018年1月9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同期应用异体皮移植术与四肢切削痂术治疗;观察组22例,首先采用四肢切削痂术治疗,3d后行异体皮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两次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两次手术是术中出血量与输入的浓缩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先行四肢切削痂术,再择期进行异体皮移植术,能够减少单次手术的时间与出血量,一定程度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手术的树立进行,为异体皮的成活创造良好条件。

  • 标签: 大面积烧伤 异体皮移植术 手术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4例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术后护理干预,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5.74%)高于对照组(57.45%),差异明显(P<0.05);在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后,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不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还能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髋关节表面置换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以我院急诊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大面积闹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和试验组大面积闹出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和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试验组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时间为(28.78±7.24)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47.46±11.6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 大面积闹出血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瘢痕皮肤经超声导入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文从我院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的大面积重度烧伤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为研究对象,在瘢痕皮肤开展PICC置管护理。结果显示,28例患者超声导入PICC置管经肘正中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2例患者穿刺2次成功,由肘正中静脉改为贵要静脉。PICC置管后1例患者因多器官衰减死亡拔管,3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现象。截至2017年5月终末访时间,30例患者中仍有5例带管,25例患者的PICC保留时间为8-288天,将该25例拔管取前端1-2cm进行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这表明,于瘢痕皮肤经超声导入PICC置管护理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大面积烧伤患者 瘢痕皮肤 超声 PICC置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梅尼埃病患者中采取耳蜗电图面积比的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参考疾病时期的不同将此次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梅尼埃病患者进行分组,即为发作期患者(n=30例)、间隙期患者(n=30例),选取本院同期收入的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分析对比发作期梅尼埃病患者、间歇期梅尼埃病患者、参照组人员的数据差异。结果数据显示,发作期梅尼埃病患者、间歇期梅尼埃病患者与参照组受检人员SP/AP面积比、SP/AP振幅比、阳性率进行对比,统计学展示数据研究意义(P<0.05)。结论将耳蜗电图检查应用在发作期梅尼埃病患者中可将阳性率提升。

  • 标签: 耳蜗电图面积比 梅尼埃病 发作期 间歇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溶栓与抗凝法在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溶栓与抗凝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二氧化碳分压和肺动脉压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和肺动脉压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总有效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实施溶栓与抗凝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指标,充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突出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溶栓 抗凝疗法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至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78例,78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检查,同步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及脑部动脉CTA情况。结果78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后显示阳性人数为36例(46.15%);经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闭塞患者40例,血管狭窄患者38例。结论联合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检查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诊断价值显著,可有效确保检验精准度,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多层螺旋CT平扫 CTA 大面积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重症肺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氧合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特征。方法选择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CTA)50份,作为CT扫描数据,了解颅骨表面标志联合CT重建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价值。结果AC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4.9-54.9mm,平均(45.2±3.8)mm,95%CI经测定为43.4-45.9mm;AB长度范围经测量为33.8-54.7mm,平均(44.3±4.7)mm,95%CI经测定为43.3-45.2mm;BC长度范围为2.7-14.7mm,平均(6.2±2.0)mm,95%CI经测定为5.7-6.6mm。对安全跟离测量,即AC与颈静脉孔间的最短距离,范围为1.2-12.9mm,平均(5.4±2.0)mm,95%CI经测定为4.9-5.7mm。结论在行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时,应用颅骨表面标志与CT重建联合定位,具较高准确性,可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颅骨表面标志 CT重建 乙状窦后入路开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的出血程度和病灶周围小血管数目进行划分,采用NIHSS对患者的临床状态进行评分,并将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与其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研究,18例患者中共有13例患者存在自发性梗死后出血现象,其中共有6名患者为轻度出血,有4名患者为中度出血,有3名患者为重度出血,并且重度出血和NIHSS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8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的成像中未呈现出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另外12例患者中有3例呈现出Ⅰ度影像,有9例呈现出Ⅱ度影像,并且患者的梗死灶周围小血管影显示程度和NIHSS评分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可以对大面积脑梗死再灌注损伤患者的出血状况和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准确地评估,从而为患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再灌注损伤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