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头位难产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按照常规产程行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结果两组产妇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位难产产妇进行护理干预时,施以徒手旋转,能够减少产妇的痛苦,使其变难产为顺产,降低剖功率、新生儿窒息率以及胎儿窘迫率,在一定程度上为母婴健康提供了保障,临床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 简介:寰枢椎在整个脊柱结构中最为复杂,为头颅与脊柱的移行部位,是完成头颅旋转及部分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寰枢椎的畸形、损伤、炎症和肿瘤等可造成其正常解剖结构的异常,并因此而导致寰枢椎不稳,若处理不及时,随时可发生压迫脊髓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故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影像学检查能真实直观反映寰枢区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所导致的结构关系改变,是临床上诊断寰枢区病变的主要依据之一.颈椎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在文献上有不同的名称,如旋转性脱位(半脱位),旋转性畸形,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等.1968年Wortzman等[1]定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rotaryfixationoftheatlantoaxialjoint),并指出本病显著特点是寰枢关节固定于正常旋转运动时可到达的位置,故此名称较为合适.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起初以平片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各异,意见尚有分歧,随着CT和MRI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寰枢区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标签: 寰枢关节 影像学研究 寰枢椎 脊髓 诊断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6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徒手旋转的方式进行助产护理,对照组采用体位变化的方式进行助产护理,比较两组的顺产率、分娩时间以及产妇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顺产率和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娩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提升了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了分娩时间,后续工作中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究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4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照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均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时间缩短,更有助于保证放疗效果;图像引导(CBCT)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宫颈癌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准度。

  • 标签: 宫颈癌 容积旋转调强技术 图像引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枕后位难产患者8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利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伤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顺产率为85.0%(34/40)与对照组60.0%(24/40)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后出血、产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即能有效提升产妇顺产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还能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胎头旋转法 枕后位难产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枕后位难产产妇的临床治疗当中,胎头旋转法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11月—2017年5月收治的58例枕后位难产产妇为主要对象,将所有产妇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均匀分成常规组与旋转组,常规组产妇仅需接受临床常规性质治疗,旋转组产妇则要接受胎头旋转法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的顺产情况与产后出血的情况。结果旋转组产妇的顺产例数明显多于常规组,产后出血的例数较少,两组产妇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P<0.05)。结论在枕后位难产产妇的具体治疗当中,胎头旋转法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实施。

  • 标签: 枕后位难产 旋转 胎头 顺产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根治术后旋转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疗法,实验组行旋转调强法,对比两组生存率与局部控制率、放疗期间肝炎与骨髓抑制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临床调查,实验组生存率与局部控制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动态观察,对照组放疗前进肝炎与骨髓抑制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术后临床放疗过程中,采用旋转调强治疗法,能够提升生存率与局部控制率,减少放疗期间出现的肝炎与骨髓抑制毒副反应问题,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旋转调强 三维适形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以及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8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的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帮助分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助产方式帮助分娩,比较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产后的出血率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的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研究组在术后出血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枕横位以及枕后位难产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帮助分娩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术后出血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命质量,值得进行临床应用并推广。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术 自然分娩 枕横位 枕后位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