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胃惰性淋巴与侵袭性淋巴的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在胃淋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26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非霍奇金淋巴(包括19例侵袭性淋巴,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16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T淋巴细胞淋巴和套细胞淋巴各1例;7例惰性淋巴,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MALT)6例、结外性滤泡边缘区B细胞淋巴1例)进行了治疗前常规PET/CT显像。结果胃淋巴的PET/CT表现以不同形式的胃壁增厚和FDG代谢显著增高为主要特征,部分有胃外侵犯。在胃壁增厚方面,侵袭性淋巴与惰性淋巴分别有7例及3例呈Ⅰ型表现(胃壁弥漫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5例及0例呈Ⅱ型表现(胃壁节段性增厚伴FDG代谢显著增高),6例及3例呈Ⅲ型表现(胃壁局限性增厚伴FDG代谢增高),1例及1例呈Ⅳ型表现(胃壁多发结节样增厚伴FDG代谢串珠样增高)。在FDG代谢方面,侵袭性胃淋巴SUVmax平均值为13.1,而惰性胃淋巴为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当临界值为5.35时,曲线下面积最大,此时鉴别惰性与侵袭性胃淋巴的灵敏度可达84.2%,特异度为85.7%。结论胃非霍奇金淋巴的18F-FDGPET/CT表现以Ⅰ型和Ⅲ型多见,侵袭性淋巴的SUVmax高于惰性淋巴。18F-FDGPET/CT有助于淋巴的诊断和病情全面评估。

  • 标签: 胃淋巴瘤 18F-2-氟-2-脱氧-D-葡萄糖 PET/CT 惰性 侵袭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的CT特点,为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腺淋巴23例,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12例均为单侧,女性好发,腺淋巴一侧或双侧多发,男性好发;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发病年龄较腺淋巴小(P〈0.05);基底细胞腺瘤与腺淋巴的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平扫期CT值较低,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较高;腺淋巴的平扫期CT值较高,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CT值较低;两者平扫、增强扫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腺淋巴的发病除具有性别、年龄差异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有明显的特征,可对两者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腮腺 基底细胞腺瘤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1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头晕不适,诊断为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2型糖尿病、冠心病及缺血性心肌病型”入院就诊。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膀胱三角区见低、强混合性回声区,范围约27mm×21mm×7mm,形态欠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显示点状血流信号。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膀胱三角区 淋巴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DOPPLER 2型糖尿病
  • 简介:目的:总结原发性肾上腺淋巴(adrenallymphoma,AL)的MSCT图像特点,评价MSCT对原发性A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总结经病理证实的6例(9个病灶)原发性AL的CT资料,重点研究肿瘤的形态、大小、平扫密度、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腹膜后淋巴结等情况。结果:6例中,3例位于单侧肾上腺,3例位于双侧,共9个病灶,直径2.4~8.0cm,平均(5.1±1.6)cm;病灶平扫4个为类圆形,3个为椭圆形,2个为类三角形;密度均匀,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后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5个,不均匀强化4个,其中动脉期为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4个病灶延迟期亦有强化。结论:原发性AL表现为肾上腺区的软组织肿块,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确诊及了解病变累及范围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原发性 肾上腺淋巴瘤 MSCT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PLB)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19例经病理证实的PLB患者。行X线检查8例,CT平扫19例,MRI平扫13例,MRI增强扫描6例。结果:19例中单骨受累16例,多骨受累3例。8例X线检查中,骨质破坏呈溶骨型6例,混合型2例。19例CT检查中,骨质破坏溶骨型16例,混合型3例,其中15例病变周围伴明显软组织肿块。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中度明显强化。结论:PLB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L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骨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smallintestineprimarymalignantlymphoma,简称SIPML)临床少见,占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20%~50%,而原发的小肠恶性肿瘤仅占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6%~3.2%。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本文分析了我院近年来经随访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SIPML的CT表现,评价CT对SIPML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小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PGIL)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4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PGIL患者资料,总结其CT特征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36例PG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NHL),2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8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病变位于胃20例,空、回肠10例,十二指肠3例,回盲部2例,直肠1例。CT检查示32例胃肠道管壁呈弥漫增厚伴均匀强化,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影;4例胃壁局限性增厚呈结节、肿块影。动脉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的重要表现。结论PGI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望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淋巴瘤 胃肠道 原发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原发性乳腺淋巴极少见,其治疗方法与乳腺癌不同,预后比乳腺癌差。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与乳腺癌有很大重叠,主要依靠病理诊断和分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的准确率高于冷冻检查,但两者均难以完全正确诊断。临床上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为单个或多结节,少数患者呈弥漫浸润使乳房变硬,局部皮肤受累。原发性乳腺淋巴X线表现大致可分为结节或肿块型及致密浸润型,钙化、毛刺、乳头内陷等罕见。其超声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低回声或高回声,部分呈类囊肿样极低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或无改变,内部血流较丰富。关于乳腺淋巴MRI表现的文献主要见于个案报道,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曲线以流出型多见。MRI检查在乳腺淋巴诊断中的作用还不确定。

  • 标签: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 X线 超声 磁共振
  • 简介:资料患者1:女性,76岁,绝经20余年,无意中发现右乳头外侧肿块就诊。乳腺钼靶像示:乳腺腺瘤可能性大。超声检查示:右乳乳头外下结节,大小约1.0cm×1.0cm×0.6cm,边界清,内部为低回声呈类囊性改变,后方回声略增强;彩色多普勒血

  • 标签: 影像学表现 黏膜相关性 淋巴瘤 临床 彩色多普勒 乳腺腺瘤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 标签: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淋巴(spleniclymphangioma,SLA)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L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直接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表现为脾大,其中2例有贫血、牙龈出血等脾功能亢进症状;2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病灶,9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11例均未见钙化及包膜。CT平扫均表现为脾内囊性低密度影,其中6例为单囊性病变,5例为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3例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1例病灶延迟期囊内容物出现强化。结论:SLA在CT平扫上表现为囊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并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 标签: 脾脏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X线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腹膜后淋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淋巴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表现特点,并与CT结果对照。结果腹膜后淋巴在超声上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多房性囊性占位,壁薄,囊腔内可见较纤细高回声分隔带,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彩色血流信号;CT显示境界尚清的囊样低密度影,内可见较薄的索条状分隔,CT值12~15HU。结论超声检查在腹膜后淋巴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腹膜后淋巴管瘤 超声检查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幕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病理证实的成人幕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6例中单发14例,多发2例。7例肿块位于脑表面者,相邻的颅骨均见弧形受压、变薄。肿块呈囊实性,椭圆形,境界清楚,无周水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多环状或不规则强化,囊壁强化或无强化。结论:成人幕上大脑半球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可提示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大脑半球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成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细胞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63个卵泡膜细胞的MRI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63个病灶均呈实性,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45个(71.4%),以低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与云絮状略高信号18个(28.6%);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不明显14个,轻度强化35个,以轻度强化为主、局部较明显强化14个;子宫内膜增厚6例(14.3%),腹水12例(28.6%),25例雌激素E2检查中10例增高(40.0%).结论:卵泡膜细胞的T2WI呈明显低信号及轻度强化方式为其特征性表现;子宫内膜增生及雌激素E2增高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 卵泡膜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颅脑CT表现(图1):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29cm×5.64cm×4.93cm,CT值约24.5HU,右侧蝶骨大翼和小翼、右侧蝶窦外侧壁、右侧颞骨颞颌关节面及右侧中耳骨质广泛破坏,右侧外耳道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颅骨 磁共振成像 CT
  • 简介: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的临床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组11例中,囊实性肿块8例,内多发大小不等囊变、出血,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囊内壁光整,壁间隔厚薄不均;实性肿块2例,T1WI和T2WI均高于同层肌组织信号;囊性病灶1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呈明显强化。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雌激素水平升高,MRI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卵巢肿瘤 颗粒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成人胃肠道囊性淋巴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5例患者中,3例单发、2例多发;发生于胃壁1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回肠伴肠系膜多发病灶1例,回肠、结肠伴腹膜后多发病灶1例;病灶大小为2.4~23.7cm;其中4例病灶呈匍行生长趋势,伸入组织间隙;5例病灶均呈水样低密度囊性病灶,边界清晰,增强后均未见强化。结论胃肠道囊性淋巴多为单房囊腔,呈匍行生长,内含均匀液性低密度影,囊壁边界清楚,囊壁及其内容物一般无强化,与其囊性病理学特征相符。

  • 标签: 淋巴管瘤 胃肠道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 简介: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良性病变,其影像学表现常与周围型肺癌不易区分,术前误诊时有发生,因此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很有必要。现收集我院2004~2010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IMT23例,重点分析其CT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水平。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99mTc标记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探测皮肤恶性黑色素前哨淋巴结(SLN)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9例Ⅰ、Ⅱ期皮肤恶性黑色素患者,术前4-6h在肿瘤病灶周围皮下注射显像剂99mTc-SC,行早期局部及延迟全身显像,结合显像进行体表定位。随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对初诊患者加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对SLN及原发病灶行详细病理检查。结果99mTc-SC的SLN总检出率为90.9%(90/99),检出率与原发灶部位有关(P<0.001);区间淋巴结检出率为7.1%(7/99);SLN转移阳性率为28.9%(26/90),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Breslow厚度、Clark分级)呈正相关;假阴性率为3.7%(1/27),灵敏度为96.3%(26/27),特异度为98.4%(63/64)。结论99mTc-SC显像可准确显示SLN部位及淋巴引流情况,减少药物标记时间,进一步提高区域淋巴结检出,为恶性黑色素区域淋巴结的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 标签: 99mTc标记硫胶体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显像 前哨淋巴结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