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5月,2种HCVNS3蛋白酶抑制剂口服药——特拉泼维(telaprevir)和博赛泼维(boceprevir)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此后,HCV-1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治疗方案改变为聚乙二醇干扰(pegIFNa)联合利韦林(Ribavirin),加入特拉泼维或博赛泼维的三联治疗方案。但pegIFNa联合利韦林仍是非1型CH-C的标准治疗方案。一、pegIFNaIFNa是最先用于治疗CHC的药物之一,相比之下,pegIFNa在药动学、患者依从性和总体疗效方面都更好。pegIFNa有2种剂型:pegIFNα-2a和pegIFNα-2b。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两者的药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该临床试验评价了3种治疗方案对HCV-1型CHC患者的疗效,即pegIFNa~2b每周1μg/kg、1.5μg/kg和pegIFNa~2a每周180μg分别联合利韦林。

  • 标签: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临床治疗 NS3蛋白酶抑制剂 三联治疗方案 HCV-1
  • 简介:目的评价米诺环、替加环对多重耐药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肠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细菌对米诺环、替加环的敏感性。结果多重耐药的155株鲍曼不动杆菌,99株(63.9%)对米诺环敏感,39株(25.2%)对米诺环耐药,17株(11.0%)对米诺环中介。75株多重耐药MRSA,50株(66.7%)对米诺环敏感,20株(26.7%)对米诺环中介,5株(6.7%)为耐药株。93株多重耐药屎肠球菌中36株(38.7%)对米诺环敏感,57株(61.3%)对米诺环耐药。39株粪肠球菌中25株(64.1%)对米诺环敏感。75株MRSA对替加环100%敏感,132株肠球菌100%敏感。5株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和4株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不动杆菌全部对替加环敏感,MRSA和肠球菌对替加环敏感性为100%。结论替加环对米诺环耐药的肠球菌和MRSA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替加环对米诺环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也不理想。

  • 标签: 米诺环素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菌
  • 简介:替加环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时氨酰环类约物。本研究用补充组氨酸蛋白2的培养基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盂加拉国66株镰状疟原虫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的敏感性。替加环的50%和90%抑虫浓度分别是699nmol/L(95%可信区间为496~986)和5905nmol/L(95%可信区间为4344~8028)。结果表明替加环自身具有高度抗疟活性,且其抗疟活性与传统抗疟药物无明显关系,提示替加环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与其他抗疟药不存在交叉耐药。

  • 标签: 替加环素 甘氨酰环素 抗疟活性 抗菌药物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广谱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了解产ESBLs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坦的体外敏感性与该药物治疗产ESBLs菌株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确证实验方法,收集各研究中心从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产ESBLs菌株共134株,进行哌拉西林-他唑坦体外药敏试验及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评价。结果可行最终评价的120例患者,感染产ESBLs菌株中大肠埃希菌为82例,肺炎克雷伯菌为38例。经治疗后,有效率为91.7%(110/120),无效率为8.3%(10/120)。感染部位以肺炎最为多见,共59例,有效率为88.1%(52/59),无效率为11.9%(7/59)。可行细菌学疗效评价的菌株,细菌清除率为82.5%,未清除的21株中3例由敏感转变为耐药。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坦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临床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
  • 简介:目的测定头孢曲松-舒坦复方制剂(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和持续效应。后者包括抗生后效应(PAE)、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以肉汤试管稀释法测定MIC。将大肠埃希菌与一定冲击浓度的头孢曲松-舒坦作用2h后,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继续培养,用倾皿培养法进行菌落计数(CFU/mL),以log(CFU/mL)对培养时间(h)绘制生长曲线,计算PAE、PLIE和PASME。结果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坦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8/4mg/L和大于256mg/L。②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AE为负值或很短。③舒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LIE在低冲击浓度(2MIC、4MIC)时为负值或很短,当浓度增加至10MIC时,其PLIE〉6.5h。结论时间依赖的头孢曲松-舒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LIE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为了提高头孢曲松-舒坦的临床疗效,其给药方法的设计除了要延长T〉MIC外,适当提高给药的峰浓度或许亦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 标签: 头孢曲松 舒巴坦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抗生素后效应 β内酰胺抑制剂后效应
  • 简介:目的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比较哌拉西林一他唑坦在两步输注法(OTIT)与延长输注法(PIT)、传统输注法(TIT)给药方案的药效学。方法收集已发表的哌拉西林的药动学资料,利用CrystalBall(7.2.2)软件模拟10000个“患者”的治疗试验,比较不同给药方案下各MIC值(1-64rag/L)的达标概率(PTAs),从而选出最佳方案。结果在蒙特卡洛模拟中,所有OTIT给药方案的PTAs均明显优于TIT,4g每8小时1次组中OTIT所有给药方案均优于PIT,4g每6小时1次组中2g/0.5h+2g/3-4h及4g每8小时1次组2g/0.5h+2g/4-6h在MIC=32mg/L时PTA仍可达到100%。结论在这3种给药方式中,两步输注法能使哌拉西林一他唑坦获得更理想的药效学目标,预期可提高危重症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延长输注 两步输注 传统输注 蒙特卡洛模拟
  • 简介:临床上很难预料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的个体是否会发生耳毒性,但一般血药浓度长时间稳定于治疗浓度区间者发生率较高。然而线粒体1555A→G基因突变可以作为标记,预测氨基糖苷类抗生耳毒性的发生:存在该突变的患者,几乎100%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后会发生严重的听力障碍,且首次用药后即可出现。该突变呈母系遗传,

  • 标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耳毒性 相关基因 基因突变 治疗浓度 血药浓度
  • 简介:多立培南(doripenem,S-4661)是一种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其化学结构与美罗培南相似,含有一个1-β-甲基链。其溶液在室温下稳定,5mg/mL多立培南保存在0.9%氯化钠中12h或在5%葡萄糖4h,多立培南浓度仍为初始浓度的90%以上,降解产物和杂质含量低于5%。多立培南已在日本、美国、欧盟被批准上市,适应证有复杂性腹腔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等。

  • 标签: 碳青霉稀类 多立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 癫痫
  •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的耐药机制和转座子整合酶的流行情况。方法188株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用E试验和K—B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双纸片法(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确定其耐药表型;用PCR扩增这些菌株的耐药基因ermB、mefa、mefE、tetM及转座子整合酶基因intTn。结果188株红霉素耐药株中耐药基因ermB总检出率为91.5%(172/188),mefE总检出率为38.3%,未检出mefA基因。97.9Yoo的红霉素耐药株中存在转座子整合酶intTn。耐药基因组合ermB(+)mefE(-)和ermB(+)mef(+),占91.5%,两者均呈cMLSB耐药表型。ermB(-)mefE(+)占8.5%,耐药表型为M型。结论我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耐药以errnB介导的cMLS。耐药表型为主。转座子可能在本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和克隆播散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大环内酯抗生素 耐药机制
  • 简介:目的了解维生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情况,为探讨其与新发、复发肺结核的相关性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新发、复发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30例,使用SNaPshot的SNP分型技术对以上入选者的VDR基因TaqI和FokI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VDR基因FokI位点ff多态性在肺结核和对照组分布有差异(OR=6.53,95%CI:1.26~33.9,P=0.03);TaqI和FokI位点多态性在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f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肺结核易感性有关;TaqI和FokI位点多态性在新发和复发肺结核中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基因 多态性 肺结核 复发
  • 简介:患者女,75岁,家庭妇女。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糖尿病6年。2012年2月29日因咳嗽、咯痰加重、伴憋喘,在当地医院治疗4d(具体用药不详),疗效欠佳,憋喘加重,于3月4日转入某三级医院ICU,给予美罗培南1g每8小时1次,甲强龙80mg/d等药物治疗20d,症状逐渐减轻后转当地某医院,又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坦、氨溴索等药物治疗3d,患者憋喘又加重,痰量增多,痰液逐渐变为灰黄色黏性,于3月26日转入我院呼吸科病房。

  • 标签: 替加环素 鲍曼不动杆菌 肺部感染
  • 简介:目的考察替加环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性。方法测定替加环对于药敏背景不同的肺炎克雷伯菌防突变浓度(MP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MIC与MPC之间的相关性,考察是否能用MIC推测MPC值。结合MPC和防耐药突变窗(MSW)与替加环药动学参数评估替加环单药治疗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性。结果碳青霉烯类耐药、喹诺酮类耐药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替加环的MPC较碳青霉烯类敏感、喹诺酮类敏感组高出8倍。替加环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MPC范围在4~512mg/L,MPC90为64mg/L,远高于替加环血药浓度。结论替加环长期单药治疗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潜在耐药率较高,不宜单独使用,提示临床应加强监测替加环菌株敏感性及替加环疗效。

  • 标签: 替加环素 肺炎克雷伯菌 防耐药突变浓度
  • 简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中,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坦会增加肾毒性的风险。但比较接受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坦和万古霉素+头孢吡肟患者的急性肾损伤风险的研究仍缺乏。本文比较万古霉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坦和头孢克肟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万古霉素 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 头孢吡肟 风险比
  • 简介:目的测定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β内酰胺类抗生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协同抗菌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微量稀释法测定Ecg、Egcg和β内酰胺类抗生的体外协同抗MRSA作用;以RT-PCR技术检测Ecg和Egcg对自溶酶基因lytM和lgrA表达的影响;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Egcg对MRSA的PBP2a蛋白表达的影响;测定Ecg和Egcg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情况,并与他唑坦的抑酶作用进行比较。结果50mg/L的Ecg/Egcg均能增强苯唑西林、头孢拉啶、头孢呋辛和美罗培南对MRSA的抗菌作用,并以与美罗培南的协同作用最强;且Ecg与β内酰胺类抗生的协同效果比Egcg明显。随着Ecg和Egcg浓度的增高,MRSA的lytM、lgrA基因表达上调,同时Egcg可使MRSA-2菌PBP2a蛋白表达下调。浓度为256mg/L的他唑坦可完全抑制金葡菌的β内酰胺酶,而Egcg/Ecg对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很微弱。结论Ecg/Egcg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对MRSA的协同作用是由于Ecg/Egcg在抑制PBP2a的表达下调的同时使自溶酶lytM和lgrA基因的表达上调,导致自溶酶分泌增多,促使对细菌黏肽水解增加,从而协同β内酰胺类抗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抗菌 机制
  • 简介:目的测定火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Afa/Dr家族黏附的携带率。方法用PCR法扩增afa/draC基因片段。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小同部位来源的大肠埃希菌Afa/Dr家族黏附携带率情况。结果在分离的600株大肠埃希菌中,Afa/Dr家族黏附总的携带牢为67.0%;分离自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及其他部位的大肠埃希菌Afa/Dr家族黏附携带率分别为71.3%、69.6%、59.1%和46.6‰;统计学分析显尔:泌尿道和消化道米源的大肠埃希菌Afa/Dr家族黏附携带率高于其他部位来源的人肠埃希菌。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fa/Dr家族黏附可能与大肠埃希菌所致泌尿道感染、急性暖泻及呼吸遭感染相关。

  • 标签: 大肠埃希菌 Afa/Dr家族黏附素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85例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94例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结果CRPA感染组在神经外科(40.0%)和ICU(22.4%)的占比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16.0%和9.6%);CRPA感染组原发疾病主要为脑外伤(30.6%)和脑血管意外(21.2%),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11.7%和8.5%;CRPA感染组患者的发热、意识状态改变及严重低蛋白血症占比明显高于CSPA感染组;CRPA感染组39例(45.9%)存在复数菌感染,高于CSPA感染组的23例(24.5%);CRPA感染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者38例(44.7%),低于CSPA感染组的74例(78.7%);CRPA感染组病情恶化47例(55.3%),包括死亡14例(16.5%)显著高于CSPA感染组的20例(21.3%)和1例(1.1%)。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临床感染CRPA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先前应用碳青霉烯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留置鼻饲管和机械通气。结论CRPA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但治疗困难,预后更差,其控制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医院感染防控。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器官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长程及大剂量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疗程较长者和接受侵袭性诊治的危重患者的大量增加,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

  • 标签: C型凝集素 真菌感染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