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心病本质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心脏病,当该疾病发生之后,患者的心脏血液供给将会显著减少,从而导致胸痛,一些患者会感受到肩部、颈部和咽喉部位的放射疼痛,出现濒死感。冠心病在夜间发作的情况比较多见,这种现象与夜间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有关,为了尽可能避免夜间发作导致的救治不及时等情况,患者应当加强自身的夜间护理力度。

  • 标签: 冠心病 夜间护理 自我护理
  • 简介:人的肌肤与人的其他器官一样,需要呼吸和养分,晚上,当我们睡着后,皮肤上的毛孔也张开了,自由地呼吸,同时,也渴望营养。那一个个张开的汗毛孔,便如同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巴。

  • 标签: 护肤 夜间 呼吸 毛孔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成人夜间发烧的急诊护理中采用全科护理模式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院内的68例成人夜间发烧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成人夜间发烧 急诊护理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开展质量改善主题活动,探讨影响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扫描率的各项因素,针对真因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以提高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扫描率。方法:成立质量改善小组,将2022年1月-6月实施质量改善前数据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7月-2023年1月按照质量改善步骤开展质量改善工作后的数据作为对照组,并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扫描情况。结果:PDA夜间分级护理巡视扫描率明显提升(P<0.05);扫描率由实施前的33.03%提升至84.43%,远超目标值。结论:通过实施质量改善活动能有效提高 PDA 夜间分级护理巡视扫描率。

  • 标签: 品管圈 PDA扫描 分级护理巡视 夜间巡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夜间护理所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作为护理对象,分成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夜间护理,对照组:未单独为患者进行夜间护理,仅进行常规护理。对比指标:患者护理前、后睡眠治疗;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在护理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相近,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下降,P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夜间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辅助班值班制在儿科夜间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拔具有工作经验、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业务能力强、护理技术操作熟练、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担任辅助班,辅助班护士晚上轮流值班,对夜间护理工作进行全面的巡查、指导、监控。[结果]加强了夜间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保证和提高了儿科夜间护理工作质量,减轻了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保证了急危重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结论]在儿科夜间护理中实施辅助班值班制,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确保夜间护理安全。

  • 标签: 辅助班 儿科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夜间院前急护工作具有随机强、流动性强、病种多样性、体力劳动强度高、急救环境条件差的特点,而夜间急救资源较少,急救过程中时间紧、抢救步骤密集、医护人员压力大,一旦发生疏失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文阐述危机管理模式在夜间院前救护的运用护理中的效果研究。旨在降低医疗风险,对提高院前救护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提高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救护满意度,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危机管理 夜间院前救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情况,并研究预防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措施和护理方案。方法 对于2020年1-12月入住某医院内分泌科的21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住院病历与床边调查的会诊,收集患者资料,在护理实践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并进行数据分析,其主要包括患者病情、治疗及服药依从性、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胰岛素使用情况、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波动指标、饮食习惯及排泄情况等。结果 在夜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为16.67%(5例)和66.67%(20例),前者比后者低得多,差异在统计学上意义显著(P

  • 标签: 夜间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不但日间变化迅速复杂,而且夜间的发病率也较高,早期发现,早期抢救,早期治疗,通过抢救能转危为安。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强夜间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最根本的一条。为了引起临床护理人员对冠心病夜间病情观察的重视,现结合临床上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根据对心血管病病人的观察,谈谈护理体会。本文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以及患者的特点,探讨心血管病人的夜间发病情况,更好地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病死率。   【关键词】夜间护理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   随着我国踏入老龄社会的步伐加快,人越来越多,而危害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演变快,夜间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易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尤其是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在安静的夜晚比白天更容易发生意外。因此,对心血管患者注意夜间观察和护理特别重要,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谈谈老 年心血管疾病的夜间观察与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 2019年 10 月~ 2020 年 10 月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 390 例,其中男 222 例,女 168 例,年龄最大者 96 岁,最小 60 岁。平均年龄 72 岁,夜间发生病情变化的心脏病病人 101 例,占 26%;死亡 24 例,占 6%;其中夜间死亡 14 例,占死亡人数 58%。可见夜间是心血管病人的高危时段。   2 了解人生理特点   期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缩性变化。心脏功能由强变弱,心肌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细胞利用的 ATP 和可动用的儿茶酚逐渐减少,使心肌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氧,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储备力降低,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减慢。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化,外周血管弹性减弱或消失,血管壁内钙质沉积,及胶原纤维的增生,血管的扩张性减退,出现进行性动脉硬化,引起单纯收缩期血压增高 [1]。期交感神经张力减弱,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心肌顺应性降低,心射血时间缩短,心搏量减少。由于期这些生理特点,各种心血管事件易发生于夜间。 3 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病区夜间只有一名护士值班,工作较忙,易导致对心血管病人的观察不周。并且可能夜间急诊病人入院而疏忽对其它病人的重视,护士频繁夜巡视也会导致患者夜醒次数增加再次入睡困难。以上因素都可能增加各种心血管不良事件夜间发生率。 4 夜间病情观察与护理 心内科护士在夜间值班时责任重大,不仅要做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还要加强对病人的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1 夜间护士应详细做好床头及书面交接工作,了解病人日间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并将交班内容整理在交接本上 ,以便夜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防止遗漏治疗和护理。护理文件记录应体现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连续性、完整性、合法性,层次性和重点性等三基要求六大原则。 4.2 严格按护理等级要求定时巡视病房,要做到“四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说话轻,以免影响病人休息,不需要开大灯,尽量开壁灯,不需要开灯的,可以用小手电。由于现在科技发达,病区角落安装各种监控设备,查看监控是看护理人员是否按规定按时巡视,一旦出现不测造成事故纠纷,这也是有力的法律依据之一。 4.3 对病区患者的病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及时了解患者主诉 ,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 ,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特别是对意志障碍,疲乏无力,白天出现过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高度警惕,并做好抢救工作。 4.4 检查患者用药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过程及不良反应。对睡眠不良的患者要及时反馈给值班医生 ,排除外周环境的干扰 ,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对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4.5 保证患者睡眠,失眠是住院患者的常见问题,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陪护,病室光线宜暗;告知患者入睡前减少饮水量及不进食。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循环、呼吸压力;及时关灯,使其尽早进入睡眠状态。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 (18~ 22 ℃为宜 ),适当增减衣被,减少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 4.6 对不能自理的危重患者要定时翻身、扣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皮肤护理。 5 认真做好夜间治疗护理对夜间治疗的心血管患者,我们更应该保持高度慎独精神,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证治疗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 5.1 据医嘱及病情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于行心电监测,密切观察,详细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5.2 对静脉穿刺的患者,观察穿刺部位局部是否有肿胀;对使用微量泵静滴患者,查看输液泵是否正常运行,输入的液体量是否正确,输入速度是否符合医嘱要求。护士还应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及精神状态变化,注意及时疏导患者,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2]。 5.3 对于氧疗的患者,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容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畅通,同是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讲解说明高流量与低流量氧疗的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及神志情况,据血气分析情况做好氧流量的调节。 5.4 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 如准备好除颤仪、吸痰管、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 ,以便及时抢救病人。熟练掌握急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情况 ,并知道急救仪器的放置位置 ,以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顺利采取急救措施。 6 体会 通过上述的临床护理总结,大大提高了心血管病患者的好转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病程,使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由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心血管病人也越来越多,对他们护理工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护士要重视心血管病人夜间护理观察,掌握患者夜间变化特点,实施早期护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夜间危重患者较多应增加护理人员值班,保证人员到位,以最大限度为患者赢得救治最佳时机,提高夜间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明玉 .心血管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4(17):105. [2] 蔡娜 .心力衰竭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及人文护理 [J].山东医药 ,2018,48(32):155 . [3] 刘家永 .心血管病人夜间病情观察和护理 [J].临床护理杂志 ,2018,3(3):17. [4] 杨杰孚 .住院病人的非药物睡眠方法 [J].世界医学杂志 ,2019,3(5):41-4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护理管理的改进措施与成效分析。方法:选择50例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患者为试验对象,收治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照组);选择50例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患者为试验对象,收治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实验组实施护理管理改进措施,比较两组的治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心理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分、凝聚力评分、科研能力评分、沟通协调评分、责任感评分、工作积极评分、品管手法评分、团队协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轻中度过敏发生率、严重过敏发生率及造影剂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管理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夜间急诊CT增强检查 护理管理改进措施 成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夜间疼痛护理在腰椎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医院收治的腰椎病病例,选取76例进行分组护理对照实验。探究组行夜间疼痛护理,参照组行基础护理。结果:比较两组病患护理效果,可发现探究组的病患护理后第三、七、三十、九十天的VAS疼痛评分(4.18±0.66)、(2.51±0.42)、(1.62±0.65)、(0.77±0.71)较参照组的(5.22±0.86)、(3.53±0.51)、(2.61±0.52)、(1.61±0.47)都更低,表示探究组病患的腰椎疼痛程度改善更佳;探究组病患住院时间为(10.02±3.04)d,住院费用为(6178.54±1127.63)元,而参照组病患住院时间为(14.34±5.11)d,住院费用为(7688.41±2631.75)元,可看到探究组病患康复效率更高。结论:夜间疼痛护理在腰椎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较好,有效改善病患的腰椎疼痛程度,且病患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花费更小。此种护理模式效果优异,可以广泛推广。

  • 标签: 夜间疼痛护理 腰椎病 护理效果
  • 简介:综述了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糖尿病、2型糖尿病、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概念,2型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高危因素、危害、预防和急救方案。认为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血糖情况,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减少低血糖的不良危害。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夜间低血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应用护理干预的防范效果。方法:针对94名糖尿病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法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7名病人,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47名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夜间低血糖出现率、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夜间低血糖出现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以上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夜间低血糖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浅析护理干预方法对夜夜间急诊候诊区发热患儿父母负面情绪间急诊候诊区发热患儿父母负面情绪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室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夜间发热患儿及父母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对比两组患儿父母的焦虑评分以及对针对性护理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夜间急诊候诊区发热患儿及父母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患儿父母的负面情绪,提升患儿父母的满意度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夜间急诊 发热患儿 候诊区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夜间护理中实施护理专案管理对护理安全提升的效果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治疗患者为对象,以数字表达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需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对象则接受护理专案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护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护理实施护理项目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夜间护理的故障率和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整体质量。

  • 标签: 夜间护理 实施护理专案管理 护理安全 提升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夜间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方法以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11月-2020年11月,分为参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本次研究患者划分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糖尿病发病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措施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效果,避免夜间低血糖发生。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夜间低血糖 易发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夜间低氧情况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夜间低氧状况。[方法]选择重度COPD病人50例于入院后应用PM9000多参数床旁心电监护仪连续24h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SaO2),记录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MSaO2)、SaO2低于90%的时间百分比(SLT90%)等指标,并实施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后LSaO2、M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SaO2高于护理干预前,SLT90%、心率、呼吸、血压明显低于干预前。[结论]重度COPD病人夜间低氧血症严重,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夜间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夜间 低氧血症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