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小儿过敏紫癜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前来我科接受诊治的80例过敏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77例患儿痊愈出院,3例患者好转出院,治愈率达96.25%,且住院期间未发生皮肤和消化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除了做好一般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工作外,饮食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患儿家长对饮食指导内容的依从更有助于提升病情痊愈率。

  • 标签: 小儿 过敏性紫癜 护理
  • 简介:持续心房颤动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中总的发病率约为1~2%,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年增加,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可达8%.而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引起的脑卒中是非心房颤动引起的5倍.目前,华法林是临床上用于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最常用药物.循证医学表明,华法林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栓塞脑卒中发生率达67%.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凝治疗 强化护理
  • 简介:目的针对慢性肺源心脏病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模式的护理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9例慢性肺源心脏病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试验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复发几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即P〈0.05。结论针对慢性肺源心脏病并且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改善了不良情绪,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复发率及死亡率。

  • 标签: 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呼吸衰竭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70例进行分析,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77.1%),患者家属陪护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82.9%),患者院内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家属陪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相关的工作经验,为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11月期间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另外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专门为患者制定一套综合的优质护理服务,然后将不同护理的两组病人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结果也不一样,对照组经过一般护理之后,有效率为84%,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观察组的满意率为98.3%。结论100例患者经过不同分组进行护理后,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对病患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助于病患的治疗和恢复,对于病患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治疗都有极大的帮助。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CCU(冠心病监护病房)主要收治重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患者,患者病情较重,变化较快。通常在CCU床旁无法完成所有检查和治疗,需将患者转运至相关辅助科室。由于患者病情及转运途中的各种条件限制,转运过程存在较高风险。为了降低转运风险,减少意外,保证患者安全,我科制订了一系列预防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 标签: CCU患者 转运护理 冠心病监护病房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力衰竭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维纳卡兰转复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及安全。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维纳卡兰治疗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的前瞻对照研究。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使用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7篇前瞻临床研究满足纳入标准。总共1133例房颤(房扑)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维纳卡兰组668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显示:维纳卡兰组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3%vs.14.1%;OR=5.73;P<0.0001),尤其是在新发房颤患者当中其转复率可达52.2%(95%CI:46.9%~57.4%),中位转复时间为11min。对于持续房颤维纳卡兰的转复率为8.3%(95%CI:3.1%~13.6%)。房扑终止率为2.6%。尽管维纳卡兰延长QRS波时限和QT间期,但在观察期内未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结论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维纳卡兰可以安全、有效、快速地转复新发房颤,维纳卡兰对房扑转复效果不显著。

  • 标签: 维纳卡兰 心房颤动 系统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输尿管结石肾绞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绞痛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肾绞痛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联合手术治疗。结果对照组经保守治疗后出现疼痛反复发作、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观察组有11例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39例患者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11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有9例结石排净,2例碎石后有轻微疼痛,经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后疼痛消除;39例行输尿管镜手术的患者,有32例患者取石碎石后经引流成功,4例输尿管水肿、狭窄导致输尿管镜无法通过,采用输尿管导管向外引流,2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1例引流后1周再次复查,经输尿管检查联合碎石术,结石排净,观察组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输尿管镜手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可靠较高,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术后患者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肾绞痛 输尿管镜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 简介: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G-308A多态与中国人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的相关。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TNF-α基因G-308A多态与中国人EH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9月1日。由2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测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EH患者1203例和健康对照135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中国人群,基因型G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基因型GG人群(OR=1.54,95%CI:1.23~1.92,P<0.001);基因型AA+G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基因型GG人群(OR=1.59,95%CI:1.28~1.98,P<0.001);等位基因A人群的EH发病风险高于等位基因G人群(OR=1.58,95%CI:1.29~1.95,P<0.001)。结论中国人群TNF-α基因G-308A等位基因A与EH发病有关。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原发性高血压 中国人群 META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转复持续心房颤动(PAF)的疗效和安全.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选取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72例PAF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布利特组(33例)采用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1mg,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0.01mg/kg.胺碘酮组(39例)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转复窦性心律,用量: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300mg,体质量<60kg的患者,首次剂量5mg/kg.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30min内、3h内、12h内、24h内的转复率,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患者用药后30min内、3h内、12h内、24h内转复率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x2=10.7330,10.6500,8.4538,5.1932,P<0.01或P<0.05);伊布利特组患者的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t=7.9009,P<0.01);伊布利特QTc平均恢复时间短于胺碘酮(t=15.783,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90,P>0.05),但伊布利特组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较胺碘酮组更短[(0.38±0.10)h比(16.75±8.39)h,t=11.195,P<0.01].结论与胺碘酮相比,伊布利特对持续房颤的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不良反应消失快.

  • 标签: 心房颤动 持续性 伊布利特 胺碘酮 转复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心绞痛护理康复及预防调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心绞痛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有针对护理康复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时间、复发率及治疗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时间、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6.7%,组间差异(P〈0.05)。结论对于心绞痛患者实施有针对护理康复措施,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调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远期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复发率,具有安全、经济、高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心绞痛 护理康复措施 预防 调摄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腔隙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分析法对CT影像在腔隙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0例腔隙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0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0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混合病灶10例,呈圆形与梭形,CT值在20-25HU之间,占位效应不清晰。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结论CT影像是腔隙脑梗塞诊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缩短腔隙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和很高的诊断率,成为腔隙脑梗塞诊断中的首选选择。但是受到患者发病时间的和病灶大小的影响,因此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患者还可以使用MRI辅助检查,以尽早治疗。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 诊断 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而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主要包括:护理满意度、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69.57%。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注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患者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
  • 简介: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孕产妇的产科护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43.3%,患者总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66.7%,观察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孕妇的母婴结局,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产科 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人性化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86例高血压病人均给予综合临床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病人血压水平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护理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血压水平,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护理 方法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ICU心肌梗塞患者重视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4年8月于我院ICU病房就诊的心肌梗塞患者共68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2周的心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在接受上述心理护理之后,其中AS评分、SD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ICU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抑郁、焦虑心理,并且促进了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应该进行广泛的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心肌梗塞 效果
  • 简介:眩晕在耳鼻喉科、神经科以及急诊室是很常见的病症,但是通常很难鉴别眩晕是外周还是中枢的。作了一个回顾研究,这些患者都是经过神经科检查发现是外周前庭眩晕而到了其他科室,然后又被最后确诊为脑梗死。分析11例被误诊患者,均进行神经科查体以及头颅CT扫描未发现异常病灶。但均有眼震,2例患者伴有听力损害症状。平均延误诊断时间为(4.0±2.3)天,所以,严格的耳科学查体及神经科查体是必须的,因为,缺血性脑梗死在早期不易被头颅CT所识别,建议当眩晕治疗效果不佳时,头颅磁共振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完成。

  • 标签: 周围性前庭病 脑梗死 水平头部运动试验 眼震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363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216例,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心血管内科疾病 风险管理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3年间在我院施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100名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而观察组50例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出院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临床效果,两组均以2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100名患者都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平均时间为62min,术中止血平均为58ml,术后患者恢复较好,住院时间平均为6天。经过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效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显著有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显著有效34例,有效9例,无效7例。结论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患者给予针对护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的风险,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卵巢囊肿剥除术 术后护理 腹腔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