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的(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的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的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青�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性别特性
  • 简介:目的研究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52例女性与215例男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和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女组年龄(64±6)岁高于男组(58±9)岁;女组收缩压(164±26)mmHg高于男组(144±27)mmHg;女组总胆固醇(5.1±0.5)mmol/L高于男组(4.6±1.0)mmol/L;女组心胸比0.52±0.08高于男组0.49±0.08;女组高血压病史82.7%高于男组49.3%;女组伴有非心血管病比例78.8%高于男组41.4%;女组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11.5%低于男组31.2%;女组有吸烟史的比例1.9%低于男组65.1%.以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内,两组在术后死亡、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病人的年龄较大,并存疾病较多,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结果表明疗效满意.

  • 标签: 冠状动脉支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女性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预后.方法:连续行急诊PCI的75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4例和女性组31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年龄偏大(P<0.05),糖尿病、高脂血症更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更多(P<0.05);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更高(P<0.05);且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女性疗效不如男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介入治疗 性别 疾病预后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CI:0.851~0.989,P=0.024;OR=1.107,95%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C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 标签: 心力衰竭 高血压 心房颤动 预后 性别因素
  • 简介:性别对急性心肌梗塞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影响[英]/KoberL…/AmJCardiol.-1996,77:1052-1056大量研究已证明女性在急性心肌梗塞后长期与短期死亡率都较男性高,有认为是年龄及其他危险因素不同所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男性和...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死亡率 短期和长期 危险度 性别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不同性别原发性高血压(EH0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缺失纯合子(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男女两性相比,原发性高血压组男性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收缩压水平亦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ACE基因I/D多态性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伴性关系。

  • 标签: 高血压 肽基二肽酶A 基因多态性 EH 聚合酶链反应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