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肺动脉栓塞又称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本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与许多临床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又容易误诊,因此,提高对本病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认识非常必要.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肺栓塞 PE 诊断 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和诊断、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时间窗。方法对2005~2007年确诊的20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0例肺栓塞的首次误诊率为75%,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者占95%,D-二聚体阻性占90%,超声心动呈典型改变占90%。溶栓5例,4例有效。肝素抗凝14例,13例有效。结论应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警惕性,减少误诊率。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 标签: 肺栓塞 误诊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右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根据APE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76例APE患者被分为高危APE组(41例)和非高危APE组(35例)。在CTPA图像上,分析两组患者CT阻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分析CT阻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高危APE组比较,高危APE组CT阻塞指数[8.58%比24.69%]、室间隔平直或左突(31.43%比73.17%)、支气管动脉扩张比例(5.71%比24.39%)显著升高,除上腔静脉直径外,两组其余右心功能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T阻塞指数与右室短轴最大径(RVMSA)、RV∶LV,主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奇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684-0.954),与LVMSA呈显著负相关(r=-0.786),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V∶LV诊断APE严重程度的AUC最大(0.949)。结论:多层螺旋CT右心功能参数是评价APE严重程度的准确而实用的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临床上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右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有着很高的病死率,其目前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3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性血栓性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全球每年确诊的病例数约数百万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发生部位可以单一也可以是多个部位,临床上误诊及漏诊率极高。

  • 标签: 肺栓塞 心室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 抗凝药 肌钙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急性肺栓塞(APE)的病情评估作用。方法选取86例APE患者,其中严重APE有35例,记为A组,非严重APE有51例,记为B组,均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组肺动脉造影的心血管参数。结果A组CT阻塞指数、右室短轴最大径、右室壁厚、肺动脉直径、右心室/左心室(RV/LV)短轴最大径比、上腔静脉直径、室间隔左突占比显著大于B组(P<0.05),左室短轴最大径显著小于B组(P<0.05)。结论对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APE病情严重程度,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造影 急性肺栓塞
  • 简介:肺动脉高压时如果进行治疗,是可以控制症状和保护心脏。当供给肺部的动脉变厚变硬时,则可出现肺动脉高压。肺部的血压升高,心脏右侧必须更加费力才能将血液泵出输送给肺部。由于该疾病的症状跟其它常见疾病相似,往往在疾病较晚期才能确诊。随着心脏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工作,心脏右侧功能逐渐衰退。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危害 常见疾病 控制症状 血压升高 超负荷工作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反复活动后胸痛1个月”入院。否认既往有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体检:BP:121/60mmHg(1mmHg=0.133kPa),HR:80次/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正常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示:右冠状动脉明显增宽(O.8cm),少中量二尖瓣反流。

  • 标签: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肺动脉 外科手术
  • 简介: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确诊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ME)的老年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61~84(76.8)岁,≥70岁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1~13d,平均4d,7例起病早期均表现为腹痛,病程中5例伴随腹胀、恶心、呕吐,2例病程后期出现血便,7例均有腹部压痛,3例出现反跳痛,4例出现肠鸣音减弱,伴冠心病6例,其中并发心房颤动2例,伴陈旧性脑梗死2例.实验室检查:7例均有外周血象改变:6例血白细胞(12.0~25.6)×109/L,白细胞1例正常,中性粒细胞>0.85;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4例,心肌酶升高2例,转氨酶升高2例.7例腹部立位X线片,其中4例提示肠腔少许积气,3例有细小气液平面,B超检查示腹腔混合回声团块1例.急诊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诊4例,腹部CT确诊1例,手术确诊及尸检后确诊各1例.其中就诊1d确诊4例,超过1周1例.本组2例初诊为"不全性肠梗阻",1例初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初诊为"消化性溃疡".7例中治愈好转4例,死亡3例.其中4例手术治疗中3例治愈,3例内科保守治疗中1例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好转.4例手术患者及1例尸检患者病理检查均有不同范围、程度不等的小肠及结肠系膜动脉栓塞及血栓形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5例,分支栓塞2例.死亡3例中1例手术治疗过迟,术中见小肠、结肠广泛坏死,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另2例因高龄,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经扩血管等内科治疗无效死亡.

  • 标签: 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 老年人 心房颤动 并发症
  • 简介:目前已有较多关于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但对心脏瓣膜病继发的肺动脉高压的全面深入研究仍较少报道,尤其是心脏瓣膜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的风险评估和预后的预测等并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就继发于心脏瓣膜病的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做简要综述。

  • 标签: 高血压 肺性 心脏瓣膜疾病 心力衰竭
  • 简介:目的介绍1例患儿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掌握手术流程,准备精细及特殊器械,严格无菌操作,专心地跟进手术过程,预防术中并发症;术后做好保温,止血关胸,做好维持生命体征的准备。总结手术护理的配合,为日后更低体质量的患儿进行ROSS手术积累经验,完善手术护理的配合。结果患儿顺利地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手术风险强,难度系数高,体外循环时间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大,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灵活的配合,高度专注以及及时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对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 标签: 感染性心内膜炎 肺动脉瓣 移植术 护理
  • 简介:我院在2003年10月25日收入1例动脉瘤患者,栓塞术后第1天出现精神症状,经过1个月的整体护理,患者神志清楚,情绪稳定,生活自理出院.报道如下.

  • 标签: 患者 栓塞术 动脉瘤 整体护理 术后 神志
  • 简介:患者女,47岁,因眩晕、双眼视物模糊、行走不稳5d于2004年1月28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心、肺功能正常,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 标签: 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 入院 栓塞 神志 查体
  • 简介: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及分支所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是关键。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06%~0.11%,在心血管疾病中仅低于冠心病和高血压,位于第三位,病死率约占住院患者的10%,急性肺栓塞患者30d内的致死率超过15%。

  • 标签: 肺动脉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早期诊断
  • 简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一组由异源性疾病和不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PH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肺动脉压力多为轻到中度升高。近来,随着对COPD肺部和全身炎症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反应在COPD相关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舒利迭 COPD 肺动脉高压
  • 简介:目的探讨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均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接受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住院时间、脱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后,其脱机时间、出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仅提供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本次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基础上,对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后,有利于提高其病情康复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并发PAH患者177例,根据年龄分中年组(124例)和老年组(5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无症状(16.9%vs5.7%)、无体征(39.5%vs17.0%)、气急(41.9%vs66.0%)、颈静脉显露(6.5%vs18.9%)、下肢水肿(25.8%vs64.2%),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显示心影增大(44.4%vs64.2%)、心房颤动(12.1%vs35.8%)、超声心动图测左右心房最大容积、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肺主动脉内径及双向分流(11.3%vs30.2%)、二尖瓣反流(19.4%vs49.1%)、心包积液发生率(5.6%vs22.6%)均高于中年组。结论老年组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较中年组患者突出。介入治疗是中老年先天性心脏病并发PAH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成功率高。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高血压 肺性 心房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入住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干部呼吸病房的3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资料,比较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氧情况,并对其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急性加重发生、进行夜间吸氧护理。结果急性加重期氧气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低于稳定期;急性加重期昼夜动脉血氧分压在2:00、8:00、14:00、20:00均明显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所有症状多在7~12d缓解,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合理吸氧,对延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进展是有益的。

  • 标签: 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老年 血氧饱和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弹簧圈 支架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预后
  • 简介:患者男,4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醒后头痛2h,呕吐3次,于2010年2月15日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晕及呕吐症状无明显加剧,急诊行头部CT,提示第四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既往无明确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为160/90mmHg,

  • 标签: 椎动脉 动脉瘤 夹层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