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行急性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ANH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51例。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新生儿产后情况。结果:1术后2d对照组RBC、Hb及HCT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H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NH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无不适,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中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随访新生儿产后情况良好。结论:急性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能减少异体血输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剖宫产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容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H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68例前置胎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无自体输血的前置胎盘手术患者54例。记录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对2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2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预存血量(565±198)ml、术中回收血量(612±137)ml,库血输注例数和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2组术后24hRBC、Hb、HCT、WBC、PLT、PT、APTT血液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24h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4)观察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具有较好的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血回输 前置胎盘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中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3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大出血患者术中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产科 大出血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羟乙基淀粉急性容血液稀释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采集自体血至储血袋,然后分别静脉输注体积的国产、进口羟乙基淀粉130/0.4,自体血于术中或术后输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中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术前、术后24h及48h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肾功能指标。结果:(1)与术前比较,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Hb、Hct均有一定下降(P〈0.05),尤其在自体血回输前下降明显,但仍在正常范围内。2组各时点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PT、APTT、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4h及48h的β2-MG、BUN及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各时点β2-MG、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羟乙基淀粉作为扩容剂应用于急性容血液稀释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羟乙基淀粉 国产 异位妊娠 肾功能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妇科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 简介:3除期刊、专著以外其他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同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 标签: 临床血液学 文献著录 杂志 教育研究 职工教育 流体力学
  • 简介:3除期刊、专著以外其他文献类型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1]中国力学学会.第3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2]韩吉人.论职工教育的特点[G]//中国职工教育研究会.职工教育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90-99.

  • 标签: 临床血液学 文献著录 杂志 教育研究 职工教育 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浆D-聚体(D-dimer)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35例骨折患者的血浆标本,在SysmexCA-7000型全自动血凝仪上采用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dimer,并分析性别、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与D-dimer之间的关系。结果:骨折患者组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D-dimer增高无关(P〉0.05)。年龄小于25岁的骨折患者血浆D-dimer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D-dimer增高明显,特别是大于50岁的骨折患者其血浆Ddimer含量是对照组的8~1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骨折部位、伤情分轻、中、重3度,单纯闭合性较轻微的骨折患者其D-dimer变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血浆Ddimer增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的严重骨折患者。结论:骨折患者应例行测定血浆D-dimer,对于年龄较大、病情比较严重的骨折患者应特别注意其血浆D-dimer的升高,及时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骨折 D-二聚体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甲氧基聚乙醇(mPEG)遮蔽修饰的红细胞RhD血型抗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以及被修饰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用mPEG-SPA修饰RhD血型阳性人红细胞,观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抗-D凝集反应性、mPEG结合产物稳定性、电镜下细胞形态、变形指数、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2,3-磷酸甘油酸含量、膜Na^+,K^+ATP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胆固醇含量。结果:0.5mmol/L、1.0mmol/L、2.Ommol/L、2.5mmol/L和5.0mmol/L的mPEG-SPA修饰红细胞与抗D的凝集反应情况依次为50%凝集、可见凝集、无凝集、无凝集、无凝集,在4℃保存14d和在37℃保存2d的修饰红细胞与抗D均无凝集反应,而末修饰红细胞则全凝集。电镜下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均为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大小均一。修饰和未修饰红细胞的各观测指标分别为:2,3-磷酸甘油酸含量(71.00±12.88)mmol/L和(65.13±13.98)mmol/L,红细胞沉降率(2.75±2.05)mmjh和(8.00±3.82)mm/h,细胞变形指数(0.98土0.18)和(0.98士0.29),自身溶血率(2.27±0.28)%和(1.32±0.32)%,渗透脆性(0.44±0.06)%和(0.44±0.03)%,膜胆同醇含量(0.10±0.03)g/i.和(0.10±0.06)g/L,Na^-,K^-ATP酶活性(4.834±1.27)U/mg和(5.41±1.32)U/mg,乙酰胆碱酯酶活性(27.88±5.09)U/mg和(29.68±4.165U/mg。修饰红细胞的沉降速率低于未修饰红细胞,自身溶血率高于未修饰红细胞(P<0.05),但是修饰红细胞沉降速率和自身溶血率都在参考值范围。结论:2.0mmol/L的mPEG-SPA能够有效并且稳定地遮蔽红细胞RhD血型抗原。修饰红细胞具有未修饰红细胞的双凹圆盘状形态、细胞膜结构、变形性和运送氧气能力.

  • 标签: 红细胞 RhD血型抗原 甲氧基聚乙二醇
  • 简介:目的:通过对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嘱的调查,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512例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512位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44%,微生物送检率为8.5%,联以上用药率为41.0%,预防用药率为44.4%,给药途径上,静脉给药占99.5%,口服给药占0.5%,在我院现有的35种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头孢他啶,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科室为心胸外科90.9%,最低的科室为神经内科19.4%,微生物送检率最高的科室为神经内科和新生儿科均为16.7%,微生物送检率最低的科室是五官科、康复科、中医科、口腔科,均为0。35岁以上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6.25%,35岁以下医师微生物送检率为93.75%。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比例偏高,微生物送检率极度偏低,经验用药比较常见,应采取措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横断面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后血浆D-聚体水平作为肿瘤患者输血前后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按输血效果以及输血量和输血次数进行分组,比较输血前后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变化,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例经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输血后血浆D-聚体含量均明显增加,输注红细胞2U以上或多次输血的肿瘤患者血浆D-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聚体含量监测可作为肿瘤患者科学、合理输血的循证依据,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输血策略。

  • 标签: 输血 D-二聚体 肿瘤 循证 输血策略
  • 简介:为促进我国输血医学整体发展,提高临床输血理论水平,介绍国际输血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新业务新技术。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定于2008年5月7日~5月10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2008年学术研讨大会。

  • 标签: 临床输血 学术研讨 输血协会 委员会 中国 医学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