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患者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RBC和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红细胞 血红蛋白
  • 简介:疟疾是一种有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疾病,人与人之间接触不感染,但可通过输血或受污染注射器和针头传播。疟疾是一种世界范围内传染病,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降低疟疾发病率,减轻疟疾疾病负担已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疟疾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寄生虫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 标签: 成果 输入性疟疾病 输血安全
  • 简介:由低蛋白血引起B型患者血型抗-A减弱病例临床屡见不鲜,以往文献认为:此类血型抗体减弱可能为一过性,这与机体免疫球蛋白分解和消耗有关。只需改善此类患者基础疾病状况,纠正患者低蛋白血以后,血型抗体效价就能逐渐恢复到正常。本文此病例在低蛋白血尚未纠正情况下,通过输注异体血液制品刺激后,患者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至检测阈值之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科 医院感染 管理
  • 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是一种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克隆性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特征有皮肤红紫、肝脾肿大以及血管与神经性症状。发病率为0.4~1.6/10万人〔1〕,临床并不常见。笔者于2011年临床工作中,发现同时伴有WBCPLT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2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细胞形态学 血常规检查
  • 简介: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卫生部对全国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2003年卫生部开始了对全国血站系统行政质量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如QMP、AQMP、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培训。本中心同全国各采供血机构一样,也非常重视采供血全过程质量管理,继2005年通过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来,坚持科学管理,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全过程管理方法,较好地保持了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出血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效性与必要性。方法:分别监测12例出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前后2h创面渗血情况,血压,引流物,PT,APTT,PLT等指标和34例抗感染患者Fn含量,白细胞计数,体温,脉搏等指标,对比各指标前后变化,分析使用冷沉淀有效性。结果:各项监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L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出血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冷沉淀,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血液输入和抗生素使用,节约有限血液资源和医药资源。出血用量。

  • 标签: 冷沉淀 出血 必要性
  • 简介:检验技术不断进步,检验设备全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得检验医学成为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不可缺少辅助手段,对提高临床诊疗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循证检验医学兴起和发展,使检验医学成为向临床提供有效检验证据,并成为影响患者最终临床结局

  • 标签: 检验医学 临床 沟通 质量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患者(P〈0.05)。②输血2~3次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212例(N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例(CHB组),以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4例(LC组),采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外周血常规分析。结果:LC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2组,而淋巴细胞显著降低;3组间RBC、Hb和HCT依次降低,而RDW依次增高;3组间PLT和PCT依次降低,LC组MPV、PDW和P-LCR高于NC组但低于CHB组。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三系血细胞参数均发生改变,且与病程相关。

  • 标签: 肝硬化 血细胞 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PCP)患者病因,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积极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71例PCP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形态、骨髓细胞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引起PCP常见病因。结果:引起PCP病因较多,其中,造血系统疾病56例占78.9%,其中造血系统难治性恶性疾病33例占46.5%,包括AA占16.9%、MDS占12.7%、AL占9.9%、MM占2.8%、HL占2.8%、MF占1.4%;造血系统良性疾病23例占32.4%,包括MegA占19.9%、HPS占9.9%、IDA占2.8%;非造血系统疾病15例占21.1%,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占9.9%、肝硬化占4.2%、脾功能亢进占4.2%、感染相关性疾病占2.8%。结论:对于全血减少疾病患者,诊断时一定要紧密联系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先考虑造血系统难治性恶性疾病,再考虑造血系统良性疾病,然后考虑非造血系统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力求避免误诊。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症 病因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内科患者输血阈值水平,评价不同输血策略对老年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03-2014-03老年内科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老年患者输血阈值水平;根据患者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开放性输血组(〉60g/L)和限制性输血组(〈60g/L),比较分析2组输注效果、病死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院内感染等指标。结果:老年内科患者输血Hb阈值达(63.8±15.1)g/L,限制性输血组输注显效率明显高于开放性输血组(P〈0.01),无效效果不佳比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提高老年患者输注效率,减少院内感染率和住院时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老年患者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 简介: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好发部位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医疗费用负担。

  • 标签: 肿瘤患者 肠杆菌科细菌 医院感染 好发部位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活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Fbg、F1+2、SFMC、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组与DM无并发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幅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红细胞单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PV)治疗中应用方法效果。方法:对符合国内PV诊断标准19例患者,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异常增生红细胞单采,配合临床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中Hb、RBC、Hct、WBC、PLT均值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患者公斤体重和Htc设定红细胞采集量,单次采集后Hct降低情况首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与再次采集前后Hb均值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后血液Hb、RBC、Hct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8例完全缓解,7例临床缓解,4例好转,有效率为100%;单次采集Hct平均降低幅度为16.11%。结论:红细胞单采在PV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单次采集应考虑PV患者血容量绝对增加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和对红细胞去除耐受情况适当增加采集量。

  • 标签: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细胞分离机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和血小板洗涤(PW)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血小板计数(BPC)变化影响。方法:对各组测定PAIg和BPC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PE加PW治疗组PAIg含量递减速度均明显快于普通治疗组(P〈0.01),普通治疗组BPC回升速度明显慢于PE加PW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血小板洗涤治疗ITP可迅速降低患者体内PAIg水平、促进体内BPC回升;BPC回升与PAIg水平递减呈负相关,动态监测PAIg和BPC变化有助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转归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血小板洗涤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计数 新鲜冰冻血浆
  •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应激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HHcy)关联性,浅析HHcy可能致病机制。方法:于2014-10-2015-05连续收集67例HHcy患者,另筛选3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检测,并进一步分析SOD、T-AOC、MDA与Hcy之间相关性。结果:HHcy患者血清MDA、T-AO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U=471.5,P〈0.01;U=186,P〈0.01),而SOD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U=194,P〈0.01)。HHcy病情中度组相比轻度组间,仅MDA水平升高(U=245,P=0.006),其他指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结果表明Hcy水平与MDA、TAOC呈正相关性,与SOD呈负相关性。结论:HHcy患者体内氧化作用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清除自由基能力明显降低,致使自由基在体内大量蓄积,进一步促进细胞或组织损伤,通过对SOD、T-AOC、MDA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可为HHcy患者致病机制、预防抗氧化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血治疗中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血浆黏度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部分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0例,血红蛋白65-75g/L,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不给予输血治疗,试验组患者20例,给予输注少白红细胞2-4U,并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A、IgM、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NK细胞、CD3^+、CD4^+、CD4^+/CD8^+较输血前显著减少(P〈0.05);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IgG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A、IgM变化不显著(P〉0.05);输血前、输血后1d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有疗效,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对于异体输血量在一定范围内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异体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免疫功能
  • 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PV)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以红系细胞异常增多为主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TE)是采用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去除患者体内增多红细胞,以达到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目的。我科2005年6月-2009年8月运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PV患者14例,短时间内让患者RBC、Hb、Hct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Mcs+血细胞分离机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HELLP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serumlevelofliverenzymes,andlowplateletssyndrome,HELLP)是1982年由Weinstein首先报道命名,除高血压蛋白尿外,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伴中度到重度血小板减少。

  • 标签: HELLP综合征 肝脾破裂 多科室联合 输血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