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ELISA间接法试剂和双抗原夹心法的检测效能,探讨确证结果用于试剂选择,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和依据。方法: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ELISA方法检测有反应及灰区的44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3个厂家的抗-HCV有反应标本经RIBA实验确证后,假阳性率分别为70.6%、44.1%、2.9%,灰区标本15例,未确认阳性检出。结论:为确保血液质量,血筛实验室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以有效提高抗-HCV有反应标本的检出率。在献血管理中,参考确证结果用于献血反馈,特别是长期固定献血,对单试剂反应者经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可以重新参加检测确认,合适献血的可进入归队献血程序。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CV ELISA有反应性 确证实验 对比研究
  • 简介:输血传播性疾病中,HBV、HCV、HIV是对输血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3%,因此,严重威胁我国的输血安全。HC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为1.0%-3.1%,由于技术原因,对供血还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致使70%输血传播性肝炎是由HCV引起。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屏蔽
  • 简介:自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献血法》之后,黄冈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的临床用血几乎100%来自无偿献血,并且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为了解本市的无偿献血传染指标的流行趋势,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检测结果 不合格率
  • 简介:目的:了解血浆置换治疗血栓血小板减少紫癜(TTP)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2013年间确诊为TTP的10例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每日1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每次2000~3000ml,治疗2~5次,记录治疗前后血液检验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2例死亡,8例存活。存活患者在经过3~5次血浆置换后,血小板、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尿素氮、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逐渐降低,治疗前后血液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是TTP的首选疗法,对TTP患者尽早的进行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血浆置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目的:分析各种治疗单采术对患者血液中的相应成分分离和去除效果。方法:对19例治疗单采患者采集前后血常规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比较采集效果、患者主观感受和临床诊断资料。结果:治疗红细胞单采能使患者体内红细胞计数平均降低22.1%,血红蛋白平均降低25.0%;治疗血小板单采患者体内血小板计数平均下降44%;治疗白细胞单采患者体内白细胞计数下降33.1%。结论:治疗单采能够快速改变患者血常规检测值异常升高的状况,安全可靠,患者主观感觉好,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对症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液成分 单采术 治疗 血常规
  • 简介: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的不同组合模式的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的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血液筛查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的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的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的可靠,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的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 标签: ELISA 核酸检测 HIV 献血者 筛查模式
  • 简介:《献血健康检查要求》4.1条规定,采集血液前应征得献血的知情同意,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征询、一般检查和血液检查。对献血进行健康征询,一方面是保证献血自身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安全。笔者就当前血站献血前健康征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献血者健康征询 思考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稀释疗法联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真多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采用治疗血细胞单采术去除红细胞2~4次后,立即给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结果:经治疗血细胞单采术去除红细胞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好转,再经羟基脲、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结论:治疗血细胞单采术联合药物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 羟基脲
  • 简介: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P〈0.01)。结论:重复献血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 标签: 重复献血者 献血情况 血液检测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韶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和分布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安全输血招募低危无偿献血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利用本中心无偿献血135732人份血液标本,标本先采用ELISA法检测梅毒指标,阳性标本再用TPPA试剂确认,同时比较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婚姻、血型、献血次数、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上的感染率。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标本135732人次,经确证梅毒阳性1050人份,阳性率0.77%。阳性率逐年增高,从1998年占0.29%增加到2005年占1.15%,增加了将近4倍,高于其他城市〔2,3〕。女性梅毒阳性高于男性,男女比例1:1.52,与其他城市相反〔1〕。阳性率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献血次数、职业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与阴性在ABO血型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梅毒阳性与梅毒阴性ALT、抗-HCV检验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韶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明显逐年增长趋势,在实行全部无偿献血时应建立一支固定的志愿无偿献血队伍,同时血站体检医生应加强献血的问诊、体检、减少高危人群献血,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试剂,切实做好无偿献血梅毒血清筛查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献血者 梅毒 感染
  • 简介:目的:了解韶关地区农民无偿献血与其他职业无偿献血血液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为发展农民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帮助。方法:血液检测免疫用ELISA法和ALT用速率法,对2008-2011年本市农民无偿献血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传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农民无偿献血血液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等5项传染指标阳性率分别是2.17%、1.81%、0.26%、0.20%、1.02%。5项传染指标不合格率比例依次为ALT〉HBsAg〉抗-TP〉抗-HCV〉抗-HIV。农民无偿献血血液检测结果5项传染指标总阳性率为5.46%比其他职业无偿献血血液检测结果阳性率3.14%明显偏高。结论:做好农民无偿献血献血前的宣传工作及各项健康征询,建立农民固定低危献血队伍,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

  • 标签: 农民 献血 结果 分析
  • 简介:目的:用微柱凝胶实验(MGT)检测受血血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预防和减少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MGT技术对需要输血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初筛抗体阳性标本采用MGT技术使用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的1~10号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2相符为抗体阳性。结果:MGT技术检测申请输血患者5692例,检出特异性抗体6例,全部为Rh抗体。阳性率为1.05‰,其中抗D2例,抗E2例,抗Ce1例,抗cE1例。结论:MGT技术检测受血免疫不规则抗体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有效预防ABO以外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MGT技术可以常规用于受血不规则抗体筛查。

  • 标签: 微柱凝胶 不规则抗体 筛查
  • 简介:目的:观察雷达接触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分别取100μl抗凝血加入3个试管中,各试管中分别加入荧光素标记单克隆抗体CD4-FITC/CD8-PE/CD3-PC5、CD3-FITC/CD19-PE、CD3-FITC/CD16+CD56-PE各20μl,应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应用ELITE4.5软件进行参数分析。结果:143例雷达接触CD3+、CD3+CD4+、CD3+CD8+、CD4+/CD8+、NK和CD3-CD19+细胞的检测值分别(71.08±9.86)%、(35.34±7.02)%、(31.59±8.25)%、(1.21±0.48)%、(14.60±7.79)%、(7.23±2.90)%;CD3+、CD3+CD4+、CD3+CD8+、CD4+/CD8+、NK和CD3-CD19+细胞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7.5%、21.7%、24.5%、23.8%、11.2%和42.7%,其中CD3+CD4+、CD3-CD19+细胞检出值和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参考值,CD3+CD8+细胞检出值高于正常参考值,CD3+和NK细胞检出值低于或高于正常参考值,但于前者为多见。结论:部分受检的雷达接触细胞、体液免疫功能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CD3-CD19+细胞减少,CD3+CD4+细胞减少和CD3+CD8+细胞增高,CD4+/CD8+比值降低,NK细胞为减低为多见。

  • 标签: 淋巴细胞亚群 雷达接触者 免疫
  • 简介:目的:调查温州地区献血Kidd血型人群分布状况,对Kidd血型不配合的输血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随机抽取2013-03-2013-09温州地区献血的血液标本672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板法进行Kidd血型抗原的鉴定,再用血清学方法对可疑的Kidd血型抗原进行确认。结果:672名献血中,Jka和Jk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428和0.5572。Jka和Jkb不配合的机率分别为0.2141和0.1576。经χ2检验,Kidd血型的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Hardy-Weinberg吻合度良好。结论:温州地区献血Kidd血型抗原分布具有多态,在临床随机输血中Jka和Jkb不配合的机率合计为0.3717,应引起高度重视,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 标签: 献血者 KIDD血型 抗原 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湖北地区肾移植受与HLA基因相关。方法:运用PCR-SSP法对我院湖北地区406例肾移植受(观察组)进行HLA-ABDR基因分型并计算其基因频率,并与4026例湖北骨髓库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检出HLA-A32、B35、B44、B45、B52、B56、B64、B75、DRB1*10、DRB1*14、DRB1*16,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35、DRB1*14的基因频率〉0.05;检出B46、DRB1*9、DRB1*17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B46、DRB1*9基因频率〉0.1。结论:高频率基因与湖北地区健康人群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其中B35、DRB1*14等位基因可能是湖北地区的易感基因;B46、DRB1*9等位基因可能是保护基因。

  • 标签: 肾移植 HLA 基因频率
  • 简介: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常引起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或使输入的红细胞存活期缩短,因此在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诊断和预防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筛选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献血者 筛查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机采血小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确切。已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及严重创伤、高难手术出血抢救的重要手段。全国大部分城市医院的血小板输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样我市机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也快速上升,

  • 标签: 潮汕地区 机采血小板 征召
  • 简介:2010年5月中下旬以来,河南省信阳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呈高发趋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

  • 标签: 应急招募 无形体病
  • 简介:目的:调查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速率法测定6677名献血员的ALT值,并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地区无偿献血ALT值为7.3~50.1U/L,其中男性为8.7~58.2U/L,女性为6.6~38.5U/L,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25岁组为6.8~45.1U/L、26~35岁组为7.9~59.9U/L、36~45岁组为8.2~57.2U/L、46~55岁组为8.8~48.2U/L,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按年龄呈偏态分布。结论:徐州地区无偿献血ALT的参考范围与卫生部发布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相接近,而男女人群中参考范围及18~25岁年龄组与其他年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参考范围,确保血液质量安全,减少血液的报废。

  • 标签: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无偿献血者 速率法 参考范围
  • 简介:我国采供血机构检测抗HIV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消除由于hook效应导致的假阴性结果,目前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已从一步法修改为两步法(双抗原夹心法)。尽管如此,该项目检测中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仍较多。一方面,采供血机构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都采用了高灵敏度的试剂,导致检测特异性下降。另一方面,献血血液样本中存在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多种因素对ELISA夹心法检测试验有较大影响,可造成假阳性。

  • 标签: 抗HIV 假阳性 再次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