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GEF-H1能激活Rho蛋白,与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迁移等密切相关。目的:构建人pEGFP-GEF-H1载体并稳定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后检测GEF-H1表达。方法:在线合成引物软件设计人GEF-H1基因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EGFP-GEF-H1,并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以转染空质粒和未转染细胞分别作为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GEF-H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人pEGFP-GEF-H1载体,测序结果表明序列正确。转染重组质粒pEGFP-GEF-H1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较强绿色荧光,GEF-H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质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结论:体外成功构建了人pEGFP-GEF-H1载体,且转染结肠癌HCT116细胞后高表达GEF-H1,进一步探讨结肠癌与GEF-H1关系提供了必要实验材料。

  • 标签: 结肠肿瘤 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类 RHO蛋白 载体构建 转染
  •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针对HBsAg小发卡RNA(shRNA)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观察该病毒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抑制作用。方法将表达针对HBsAgshRNA定向克隆到pAAV/U6-hrGFP质粒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AAV-shHBs-hrGFP);采用磷酸钙转染法将该质粒与包装质粒pAAV-RC和辅助质粒pHelper共同转染AAV293细胞,进行rAAV-shHBs-hrGFP重组病毒包装。收获病毒感染HepG2.215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酶切鉴定、测序结果表明,pAAV-shHBs-hrGFP载体成功构建。包装收获rAAV-shHBs-hrGFP病毒液可以感染HepG2.215细胞,并且可以抑制HBsAg和HBeAg表达。结论制备rAAV-shHBs-hrGFP病毒载体能够抑制HBV在体外抗原表达。

  • 标签: HepG2.215细胞 腺相关病毒2 RNA干扰 HBSAG
  • 作者: 崔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西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西昌615000
  • 简介:急性胃炎由于感染或进食被细菌毒素污染食物后,所致急性单纯性胃炎多见。一般起病较急,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h发病,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为中上腹不适、疼痛,以至剧烈腹部绞痛,厌食、恶心、呕吐,因常伴有肠炎而有腹泻,大便呈水样,严重者可有发热、呕血和便血、脱水、休克和酸中毒等症状。

  • 标签: 胃炎
  • 简介:目的:利用乳链菌穿梭载体构建肿瘤特异标记表达系统,肿瘤特异性口服疫苗研究开辟一个新领域。方法采用体外基因拼装方法得到PEG-3启动子,经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然后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PEG-3启动子、EGFP、PolyA亚克隆到乳链菌载体pTRKH2中,成功得到肿瘤特异标记质粒pTR-peg3-egfp。最后,转染肿瘤及非肿瘤细胞初步验证其肿瘤特异性标记能力。结果通过PCR基因拼装得到460bp左右目的片段,测序结果与设计完全一致。获得了肿瘤特异标记乳链菌穿梭质粒pTR-peg3-egfp,并在细胞水平得到初步验证。结论PEG-3启动子介导乳链菌穿梭质粒具有肿瘤特异性,这一实用新颖系统将为研究乳链菌疫苗应用于肿瘤标记及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PEG-3启动子 乳链菌 基因治疗 肿瘤
  • 简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上消化道疾病主要致病菌,它感染不但与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MALT淋巴瘤和胃癌也有重要关系,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等肿瘤相关致病菌[1,2,3].Hp在我国普通人群感染率较为高50%~80%[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入,有效抗原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株构建运用,将预防和根治Hp感染成为了可能.因此,本实验以Hp特快特异性基因--18kDa外膜蛋白基因,经PCR扩增,构建重组载体,在原核生物表达创造条件,同时疫苗研究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开发奠定基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胃癌 重组载体 致病菌 肿瘤 外膜蛋白
  • 简介:目的构建HCV感染相关干扰素IFNL4蛋白融合His标签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在293-T细胞中表达后进行初步纯化鉴定。方法采用PCR法从含人IFNL4基因序列质粒pFC14A-p179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将其定向连接到pcDNA3.1-His真核表达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以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培养72h后裂解细胞,采用抗His-Tag抗体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FNL4-His,转染后经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20kDa位置有目的蛋白条带,大小与目的蛋白相符。结论我们成功构建了HCV感染相关IFNL4与His标签融合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鉴定其工作良好,后续对干扰素在HCV感染及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干扰素λ4 融合蛋白 真核表达 体外
  •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小肠上皮细胞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脊源性疾病多以背痛为首发症状,且伴有神经系统改变。但当一些患者以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来消化科就诊时,早期多被误诊消化系统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延误了诊治时机,并浪费医疗资源。本文就以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胸椎结核 唯一症状 腹痛 神经系统改变 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 简介:急性胃肠炎系由饮酒、不洁饮食等原因引起急性胃肠黏膜炎症,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甚至剧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稀水样便,查体见上腹部或脐周轻压痛,肠鸣音亢进。临床上易与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相混淆,现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 标签: 急性胃肠炎 误诊为 上腹部不适 疾病 肠鸣音亢进 急性阑尾炎
  • 简介:病例:男性,20岁.因反复腹泻8年.加重4个月而收治入院。8年前该患者食用不洁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经不规则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有所缓解.以后反复出现类似症状,大便重则5-6次/天,轻则2-3次/天.多为未消化食物或水样便,有时可呈粘冻样.无脓血便或果酱便。近4个月来全身乏力加重.且烦渴、多饮,遂来我院检查。查体:神清,重度营养不良貌,身高166cm.体重29kg.发育差,无男性第二性征

  • 标签: 白血症 慢性腹泻 男性 丙种球蛋白 食物 查体
  • 简介:病例:患者女,61岁,因“间断黑粪伴暗红色血便3年,加重5d”于2013年1月21日收治入院。患者3年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黑粪,伴暗红色血便,每次约50~200mL。发作时间间隔1个月至半年不等,每次发作均排3—5次黑粪,并伴暗红色血便,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便前偶有上腹部隐痛和呕吐,呕吐物胃内容物,无咖啡渣样物或血凝块,便后腹部隐痛可缓解。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小肠 出血 诊断
  • 简介:母乳足4-6个月婴儿最理想天然食品,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尤其初乳,含有丰富抗感染物质。但在哺乳之初,由于部分产妇乳头平坦或内陷以及因不能掌握正确喂养方法而出现乳头皲裂、奶胀等一系列乳房问题,直接影响了新生儿对初乳获取,并影响早期母乳喂养成功。通过临床实践,就上述问题采取了相应处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 标签: 早期母乳喂养 抗感染物质 天然食品 乳头皲裂 喂养方法 乳头平坦
  • 简介:背景:在标准三联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根除率有所下降情况下,首选含铋剂四联方案是否较标准三联方案更具优势?目的:比较以雷贝拉唑基础标准三联方案和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初次根除治疗疗效。方法:65例内镜诊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H.pylori感染者随机分配至三联组(雷贝拉唑10mgbid+克拉霉素500mgbid+阿莫西林1.0gbid)和四联组(上述三联药物加胶体次枸橼酸铋220mgbid),连服7天。治疗结束后至少间隔4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评估治疗结果。结果:60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三联组和四联组H.prlori根除率按意图治疗(ITT)分析分别为71.9%和75.8%,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76.7%和83.3%,两组间根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除四联组中有2例分别因头晕和上腹痛而未完成治疗外,两组其余患者不良反应相似,且能耐受,停药后不良反应自行消失。结论:含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一周三联治疗方案与再加铋剂四联方案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加用铋剂并未显著提高H.pylori根除率,提示首次根除H.pylori治疗时仍应选择含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三联方案。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药物治疗 方案评价 雷贝拉唑 胶体次枸橼酸铋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清学优化指标PLT/ALB、CRP/ALB在判断经治疗已达到临床缓解期克罗恩病患者是否达到内镜下黏膜愈合诊断效能。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已确诊克罗恩病且经治疗已达到临床愈合(CDAI〈150分)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肠镜SES-CD评分是否小于2分,分为黏膜愈合组与非黏膜愈合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血清学资料及SES-CD评分,通过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黏膜愈合判断诊断效能。结果与非黏膜愈合组患者相比,黏膜愈合组ALB较高,PLT、PLT/ALB、CRP和CRP/ALB较低。其中ALB、CRP、CRP/ALB和PLT/ALB在治疗前后均与SES-C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在诊断黏膜愈合效能方面,各指标诊断黏膜愈合敏感度、特异度如下:ALB(敏感度84.4%,特异度55.8%)、CRP(敏感度81.4%,特异度68.7%)、PLT(敏感度76.7%,特异度56.2%)。当血清学指标优化后使用时,正确指数高于相应单个血清学指标,其中CRP/ALB诊断正确指数最高,当CRP/ALB〈0.147时诊断黏膜愈合敏感度79.1%,特异度71.9%。结论血清学指标ALB、CRP、PLT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克罗恩病患者是否处于黏膜愈合状态,但血清学优化指标CRP/ALB诊断效果最佳,优于单用血清学指标。

  • 标签: 克罗恩病 黏膜愈合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血小板计数
  • 简介:男,29岁,因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1年余,呈持续性疼痛伴呕吐2天来院急诊。病人近一年来上腹部反复闷痛不适,曾作钡餐透视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2天来腹痛持续不断,呈阵发性加剧,每当进餐后为甚,伴恶心呕吐。以“幽门梗阻”收治入院。

  • 标签: 小肠扭转 误诊 幽门梗阻 病例分析 临床研究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作者: 卢晓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中医医院,重庆404300
  • 简介:溃疡性结肠炎一种肠性炎症疾病,病患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甚至严重者能够造成多种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这与工业环境密切相关,其根本可能原因与促炎细胞积累有关。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有所降低,但发病率仍居高位。该病程时间较长,容易复发,严重者可能危及病患生命。故归纳总结诊治、治疗、回访、怀孕等方面注意问题,以期有助于病患战胜疾病,改善病患生活质量。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
  • 简介:目前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各种治疗方法虽各有利弊,但均未能达到彻底治愈理想效果。糖皮质激素(GC)治疗中-重度和暴发性IBD有效药物,但不能长期维持炎症缓解,且耐药和毒副作用使GC在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GC治疗IBD作用机制、GC耐药、GC制剂布地奈德应用等作-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糖皮质激素类 耐药 布地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