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Ghrelin能否调节树突细胞(DC)的免疫功能。方法自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以TNF-α诱导DC成熟,然后以Ghrelin刺激DC;检测经Ghrelin刺激后DC表面B7-H1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并进一步检测该DC诱导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结果Ghrelin下调TNF-α诱导的B7-H1的表达,并进一步增强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抗B7-H1,抗体能增强该DC诱导T淋巴细胞增值活性;特异性的PKC抑制剂能逆转Ghrelin对DC免疫功能的调节。结论Ghrelin通过抑制B7-H1表达增强DC的免疫功能,提示Ghrelin将可能在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GHRELIN 树突状细胞 B7-H1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树突细胞(DC)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DC细胞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构成,比较三者间的差异。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数分别为(0.2±0.1)%和(0.2±0.0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0.3±0.1)%和(0.2±0.1)%,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0.4±0.1)%和(0.3±0.1)%,P<0.01];13例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2亚群细胞绝对计数为(5.62±1.28)个/μL,显著低于29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5±2.32)个/μL,P<0.05],但是两者DC1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别;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88.4±124.2)个/μL和(338.5±97.4)个/μL,均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6.7±106.5)个/μL和(432.1±102.6)个/μL,P<0.05],而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560.2±105.6)个/μL,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伴CD8+T细胞数降低,可能是导致肝硬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 简介:雷公藤制剂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有重要作用,但仍不清楚雷公藤是否通过调节DC免疫功能而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将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炎症性肠病患者D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为MHC-I主要成份之一)和免疫分子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该影响在雷公藤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醇 免疫功能 炎症性肠病 患者 机体免疫状态 雷公藤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疣胃炎的疗效。方法88例疣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疗程为4周,对两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者,同时应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治疗,疗程为7d。4周后复查胃镜,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病灶消失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p根除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C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疣胃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疣状胃炎 胃镜 氩离子凝固术
  • 简介:背景:近年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树突细胞(DC)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胸腺肽α1(T-α1)是一种生物学应答调节物质,对CHB的临床治疗有较好疗效。目的:研究T-α1对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功能成熟的影响,寻求改善DC功能的途径。方法:从12例CHB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分离培养DC。培养过程中应用不同浓度T-α1干预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实验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从PBMC分离培养得到的外周血DC呈现典型树突形态。CHB组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人白细胞位点DR抗原(HLA-DR)水平以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经T-α1干预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相应空白对照升高,尤以0.5μg/mlT-α1的作用为著(P〈0.05),可使CHB组上述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T-α1能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分化和功能成熟,在CHBDC疫苗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胸腺素 树突细胞 肝炎 乙型 慢性 免疫调节
  • 简介:利用细胞因子诱导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以肿瘤抗原冲击DC,将经过抗原冲击的DC和CIK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共培养,得到一种新的免疫效应细胞群,即DC调节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IK细胞)。DCIK细胞具有识别和特异性杀伤恶性细胞的作用,打破了放化疗“敌我不分”的状况。DCIK细胞不但存活率高,增殖能力强.而且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为肿瘤免疫治疗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 标签: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调节 抗肿瘤机制 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