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外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本组27例胫骨多段骨折,采用单侧型Hoffmann外固定固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骨折愈合率为88.9%,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优良率为88.89%.结论:外固定对各种胫骨多段骨折均适用,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 标签: 胫骨多段骨折 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行外固定治疗。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无支架松动、针道感染、骨不愈合、髋内翻,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效果确切的优点,对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具有明显优势。更多还原

  • 标签: 外固定架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踝关节骨折临床上十分常见,以成年人或老年人多发.但不外乎内翻及外翻损伤两大类型.手术治疗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极高,且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加之有二次手术的经济损失和痛苦.传统的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法失败的病例多见.为此作者自行设计了踩关节内外翻骨折牵引应用于临床,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踝关节内外翻骨折 牵引架 小腿托板 牵引板 木板 复位
  • 简介:胫腓骨下1/3骨折在治疗上仍比较棘手,尤其是开放性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创后用钢板髓内针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这些治疗方法存在着感染、钢板外露、骨不连、关节僵硬等弊端.自1996年至2002年12月,我们采用单臂外固定治疗胫腓骨下1/3骨折共89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治疗 胫腓骨 单臂外固定架 开放性骨折 关节僵硬 钢板外露
  • 简介:目的探讨对AO分类C型桡骨远端以背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骨折采用外固定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固定治疗,根据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随访10例,时间2~20个月。骨折均愈合。腕关节功能评价,优8例,良1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以背侧关节面塌陷为主的C型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的方法。

  • 标签: 桡骨骨折 外固定器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使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13例,均为RuediⅢ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7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骨折全部愈合,平均8个月。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优4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76.9%。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严重Pilon骨折,其创伤小,早期固定可靠,可显著减少皮肤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是治疗严重Pilon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架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小夹板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给予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骨折复位维持情况(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放射学Lidstrom分级,腕关节功能Gartland_Werle评分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桡骨前倾角、尺偏角、缩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放射学Lidstrom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artland_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5,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的早期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相对稳定时改用小夹板固定可有效解决患肢的早期功能锻炼问题,两种固定手段相结合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 外固定支架 小夹板外固定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与T型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使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此种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7.6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采用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是一种较佳方法,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有限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有限内固定譬拿竺固定支架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12例。结果本组经6~1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达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能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多段骨折 骨切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外固定联合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对1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并病理性骨折行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灭活,患者年龄5~16岁。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肿瘤最短4cm,最长9cm,平均5.5cm。取腓骨最短7cm,最长15cm,平均10cm,带血管和不带血管各7例。应用三维单边外固定6例,半环槽式外固定8例。通过腓骨髓内钉化移植,初步填充病灶区域,联合外固定固定,进一步稳定重建缺损。结果14例病人,通过半年至10年,平均4年随访,13例移植骨与受区断端达到临床骨愈合,功能满意,1例Ⅱ期骨巨细胞瘤于术后2年原位复发。腓骨供区2~5个月有新骨形成,未出现骨骺早闭、骨桥形成、肢体短缩及踝关节畸形;所植腓骨逐渐与受区骨同化。结论外固定联合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肿瘤 骨缺损 腓骨移植 修复重建 病理性骨折 外固定架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外固定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自2008年7月至2012年5月采取动态外固定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型Pilon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29.6岁。结果本组3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平均22个月。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评估,优23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5%。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保护软组织,恢复关节面平整,稳定骨折端,同时能够允许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办法。

  • 标签: 动态外固定架 有限分柱内固定 C型Pilon骨折
  • 简介:间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间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经皮椎成形术(PVP)、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椎源性疼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随着临床上的普遍应用,术后椎再发骨折的病例开始出现。本院收治了1例邻近椎多次发生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病例特点十分典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复发 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观察椎成形术治疗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以来,应用椎成形术治疗30例30个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术后1~2d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2~3d后下床活动.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无反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压缩性骨折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出现,该技术需要进行不断改进,严格筛选适应证.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治疗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患者 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后凸成形术治疗单椎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术后近期手术椎再骨折相关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已行椎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8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显示,分为手术椎再骨折组(A组,共24例),无再发椎骨折组(B组,共16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密度、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上下终板间距离、术后佩戴支具的时间、术后是否规范化使用抗骨质疏松治疗等相关因素,探讨导致术后手术椎再骨折的原因。结果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节段、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佩戴支具时间等因素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较B组差,术后6个月A、B两组骨密度T值分别为(-2.46±0.700)、(-2.21±0.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分别为(-2.37±0.896)、(-1.92±0.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椎体内骨水泥弥散形态分为团块状与海绵状,其中A、B两组团块状分布分别为15例、58例,海绵状分布分别为9例、10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0,P〈0.05)。术后3d复查测量A、B两组骨水泥上缘距上终板距离分别为(3.38±0.744)mm、(1.98±0.707)mm,骨水泥下缘距下终板距离分别为(3.13±0.835)mm、(1.82±0.47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术后近期手术椎再骨折是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引起的,其中骨水泥弥散形态、骨水泥与椎上下终板间距离以及骨密度是导致手术椎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再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21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皮椎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椎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PKP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分布:T10椎1椎,T11椎5椎,T12椎9椎,L1椎7椎,L2椎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经皮椎后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单、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成形术治疗的47例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成形术。单侧组25例51个椎(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侧组22例45个椎(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每个椎的手术时间为27~46min,平均36min。每个椎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平均3.8mL。双侧穿刺组每个椎的手术时间为48~89min,平均69min。每个椎骨水泥注入量为4~7mL,平均5.9mL。单侧穿刺组51个椎中10个椎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侧穿刺组45个椎中17个椎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一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单、双侧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单侧经皮椎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