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高糖腹膜透析液作用下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peritonealmesothelialcells,HPMCs)增殖及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PMCs,随机分组为,正常对照组、不同浓度高糖腹膜透析液(PDF)PDF(1.5%、2.5%、4.25%)组和4.25%PDF+不同浓度姜黄素(20、40、80μmol/L)组,采用CCK-8、realtimeRT-PCR及ELISA法测定姜黄素对高糖PDF作用下HPMCs增殖及其分泌TGF-β1、CTGF的影响。结果:高糖能显著抑制HPMCs的增殖,上调HPMC[HPMCs]s表达致纤维细胞生长因TGF-β1及CTGF。不同剂量姜黄素可不同程度抑制高糖PDF引起的上述改变。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逆转高糖PDF对HPMCs的增殖抑制作用,下调致纤维因子TGF-β1及CTGF的表达,进而修复高糖PDF所致的HPMCs的损伤,延缓腹膜纤维

  • 标签: 姜黄素 腹膜间皮细胞 细胞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 简介: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hypoglaueum(Levl)Hutch)系民间常用中草药,《药典》示其功能与主治为“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近10年来,我们对昆明山海棠的潜在生育调节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了昆明山海棠提取物TH5活性部位对雄性成年大鼠有明显的抗生育作用。为了阐明TH5活性部位的抗生育有效成份,作者对其实施了进一步的提取、分离工作。本文报道从TH5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之编号为TH8、TH17和THF的单体化合物所表现出的另一相反实验结果,并就其活性作用及成份等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昆明山海棠提取物 抗生育作用 单体化合物 雄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活性部位
  • 简介:目的研究鼠婴肾组织移植于肾包膜下对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治疗肾性贫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Wistar雄性大鼠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为受体,将鼠婴肾组织块多点植入受体肾包膜下。治疗期间用EPO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EPO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方法检测EPO在移植物中的表达。结果①60d时D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1.768±0.140)mu/mL高于B组(1.160±0.324)mu/mL(P〈0.01),与C组(2.329±0.125)mu/mL也有差异(P〈0.05)。②移植后60d,移植物的体积由1mm^3增至3—4mm^3大小,表面血管网丰富,光镜下见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正常;③移植物EPO免疫组,发现移植物EPO着色颗粒主要分布于肾皮质的肾小管,明显多于病例对照组大鼠肾组织(P〈0.05)。结论通过对移植物的形态观察和功能测定,证明肾组织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可能为慢性肾性贫血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肾组织移植 慢性肾功能衰竭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包膜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为20~40ml·min^-1·(1.73m^2)^-1。按基线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治疗组24例(Hb〈100g/L),给予r-HuEPO治疗;对照组23例(Hb≥100g/L)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血生化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6个月。结果47例患者中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为72.3%;其中治疗组87.5%,对照组56.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VH的发生仅与Hb水平相关。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Hb明显上升(P〈0.01),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P〈0.05);对照组Hb和LVMI较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LVH与Hb水平降低。r-HuEPO治疗6个月可以改善Hb水平,逆转LVH,对血压和肾功能无影响。

  • 标签: 肾功能不全 慢性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肥大 左心室
  • 简介:目的探讨双靶向多肽CSNRDARRC-PCL-PGA/TPGS同时负载紫杉醇的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NP)对膀胱癌RT112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作用。方法通过CSNRDARRCPCL-PGA与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形成共混胶束再负载紫杉醇(多肽紫杉醇NP),其后通过MTT检测细胞存活、DAPI及AnnexV/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JC-1腺粒体膜电位分析检测多肽紫杉醇NP对膀胱癌RT112细胞的影响。结果多肽紫杉醇NP能够抑制RT112细胞生长,并且有时间依赖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RT112细胞停滞在G2期,DAPI及AnnexV/PI染色均可见细胞凋亡;JC-1染色发现多肽紫杉醇NP是通过腺粒体膜电位下降引起细胞凋亡。所有结果均显示多肽紫杉醇NP优于紫杉醇NP。结论CSNRDARRC多肽修饰的TPGS-b-(PCLran-PGA)负载紫杉醇纳米颗粒(多肽紫杉醇NP)抑制膀胱癌RT112细胞增生及促进凋亡,为临床治疗膀胱癌提供了一个新手段。

  • 标签: 紫杉醇 共聚物 纳米颗粒 多肽
  • 简介: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红细胞酵母菌花环实验及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一步法分别检测观察90例CRF患者经r—HuEPO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红细胞Gb受体花环试验(RN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RN2-ICR)、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AR)和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的变化。结果①90例CRF患者外周血清中sIL-2R水平、RBC-ICR和RF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D3、CD4、CD4/CD8、RBC-C3bRR和RFA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r-HuEPO治疗后,RBC—C3bRR、RBC—ICR、RFAR和RFIR均有好转(P〈0.05),同时sIL-2R、CD3、CD4和CD4/CD8亦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RF患者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rHuEPO治疗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提升和调节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不明显。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T-淋巴细胞亚群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 简介:研究表明,维持性血透患者低浓度的血红蛋白(Hb)与患者再入院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b每下降lg/L,患者因心血管并发症等疾病再入院的相对危险性就增加5%。自从1985年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于临床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肾衰竭患者的状况,甚至被誉为贫血治疗上的“里程碑”。对血透患者使用rHuEPO时,一方面可以纠正贫血改善其食欲,使营养物质摄入增加,另一方面可部分纠正血透患者的异常氨基酸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 标签: 维持性血透患者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肾衰竭 治疗期 相关性 发生情况
  • 作者: 杨坤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11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3期
  • 机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400030
  • 简介:肾脏是人类最主要的脏器之一,同时也是排泄器官,主要作用在于排除人体剩余水分和新陈代谢产物,进而调整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另外它产生某些功能产物如肾素,前列腺素,以及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等.而每天经由肾小球过滤的人体血浆总量大约有一百八十升。所以,保证肾功能的正常运行十分关键,毒素,药物,先天性病变,肾小球病变以及新陈代谢不良等都会引起肾功能的严重损伤,对肾脏机能产生严重干扰。其最主要的检查标志是肾功能相关检查项目异常,对患者诊疗有着显著的作用。

  • 标签: 肾功能;试验项目;检测标准化
  • 简介:肾纤维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的共同病理特征,包括肾小球硬化(glomerularsclerosis,GS)、肾小管间质纤维(renaltubule-interstitialfibrosis,TIF)和血管硬化。其典型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内固有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肾间质成纤维细胞(MF)增生及间质毛细血管丧失。

  • 标签: 肾纤维化 西医治疗进展 终末期肾病 固有细胞 细胞外基质 过度沉积
  • 简介: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广泛的肾脏纤维是CKD的显著特点之一。肾脏纤维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而肌纤维母细胞直接决定了纤维的程度,并可能与肾功能的丧失有重要关系。迄今为止,肌纤维母细胞的来源仍不十分清楚。一个主要的观点认为,上皮细胞可转化为问质细胞并穿透肾小管基底膜,成为间质肌纤维母细胞。

  • 标签: 肾脏纤维化 周细胞 肌纤维母细胞 慢性肾脏疾病 肾小管基底膜 上皮细胞
  • 简介: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kinase,ILK)是一种新发现的进化保守的黏附蛋白,属于一种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可以同整合素β1、β2、β3亚基胞浆区域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包括PINCH、Parvins等结合,并发生相互作用,在调节基质积聚、细胞黏附、凋亡、迁移、生长、肿瘤形成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整合素连接激酶 肾间质纤维化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 整合素Β1 PINCH 黏附蛋白
  • 简介:腹膜纤维化为腹膜透析(P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包裹性腹膜硬化(EPS)及超滤衰竭的发生,是长期PD患者技术失败并最终退出PD的主要原因。非生理性腹膜透析液的慢性刺激和反复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引起腹膜问皮细胞损伤是腹膜纤维发生的始动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其过度活化会引起靶器官损伤。体内和体外研究皆证实,在不同器官如肾脏和心脏的纤维过程中RAS皆发挥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RAS的主要效应因子,AngⅡ在腹膜纤维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近年来人们开始重视的问题。

  • 标签: 腹膜纤维化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腹膜透析液 靶器官损伤 AngⅡ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致肾积水的诊疗方法,以提高本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大第二医院泌尿外科10年来收治的52例腹膜后纤维致肾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中7例行膀胱镜或输尿管镜下置入双J管并口服激素+他莫昔芬治疗;45例行输尿管置管+输尿管松解术,其中11例一期输尿管置管,待肾功能改善后二期输尿管松解术。行输尿管松解术患者中,输尿管移入腹腔35例,带蒂大网膜包裹10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均为纤维脂肪组织伴炎性细胞浸润。随访1月~10年,5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减轻或完全消失,肾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对于B超检查提示肾积水患者,在排除输尿管占位、结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常见疾病后要考虑到腹膜后纤维的可能,并进一步行IVU、CT、输尿管镜等检查,以在术前明确诊断。治疗以解除输尿管梗阻,尽可能保护肾功能,减少复发为主要目的。

  • 标签: 腹膜后纤维化 肾积水 诊断 治疗
  • 简介: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于1950年开始应用于免疫介导性肾病治疗,由于它具有其他药物无法取代、强大的抑制免疫及抗炎症效应,所以半个多世纪已过去,它的价值却丝毫未减,至今活跃在治疗肾病的前沿。但是,激素同时又有广泛的副作用,如果不规范用药,有时它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如重症感染,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

  • 标签: 糖皮质激素治疗 肾病治疗 消化道溃疡穿孔 个体 严重不良反应 免疫介导性
  • 简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prostatecanc-er,CRPC)是前列腺癌的终末阶段。如果CRPC患者出现转移,预期生存时间仅为2~3年。如果合并转移症状,患者的预期存活时间仅为1~2年。CRPC公认为前列腺癌治疗领域非常棘手的阶段,其诊断和治疗亟待规范。在2013年度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年会期间,学会组织了“CRPC规范治疗暠的专家讨论。讨论的目的是期望泌尿外科医生参照最新的指南及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规范CRPC的诊疗。参与讨论的专家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谢立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利群,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贺大林,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伟。该讨论由北京协和医院李汉忠、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东文主持。现将讨论内容报告如下。

  • 标签: 规范化治疗 前列腺癌 抵抗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去势 附属第一医院
  • 简介:IgA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在我国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IgA肾病是以多聚体IgA1(polymerideIgA1,pIgA1)为主,包括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并引起肾小球损伤为特点的肾小球肾炎。IgA1是IgA的一个亚群,其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糖基,表现在铰链区同时存在N-连接和O-连接糖链。目前,对于IgA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近年来,IgA1分子的异常糖基结构在IgA肾病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故本文就异常糖基IgA1在IgA肾病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低糖基化IgA1 IGA肾病 肾小球系膜区 肾小球肾炎 终末期肾衰竭 发病机制
  • 简介:肾间质纤维(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聚集增多、伴肾小管萎缩和扩张变形、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肾单位进行性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为特点的病理变化。它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肾功能改变的最重要影响因素[1],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肾间质纤维的发病机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延缓终末期肾脏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周细胞在肾间质纤维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周细胞与RIF的关系加以综述,简述其参与RIF的可能机制以及对于临床治疗的潜在意义。

  • 标签: 肾间质纤维化 周细胞 终末期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率 终末期肾衰竭 肾小管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