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肾细胞癌在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并且当其癌肿超出肾脏范围成为非器官局限性病变后,则是泌尿男生殖系中致死性最强的恶性肿瘤。2009年,美国有57000例患者被诊断为肾癌,其中有13000人被夺去了生命[1]。

  • 标签: 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 长期治疗 肾癌 多灶性 双侧 2009年
  • 简介:精子抗体(AsAb)干扰精子生理、影响精子获能、阻滞精子穿过宫颈粘液、封闭顶体反应,抑制精卵融合及早期胚胎发育等受精前后的各个环节均已得到证实。这种精子自身免疫反应和同种异体免疫反应是导致男、女免疫性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占不育症患者的10%-30%。值得引起重视。1997年以来,我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及现代医学理论,以疏肝健脾补肾、

  • 标签: 消抗丸 抗精子抗体 拮抗作用 AsAb 附睾
  • 简介:睾丸扭转(TT),是一个多发于青春期男性的泌尿急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致不孕不育。睾丸扭转所致缺血再灌注(I/R)损伤在睾丸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我们研究了褪黑激素在单睾丸扭转大鼠中同和对睾丸的氧化损伤效应:将21只青春期雄性Wistar大鼠分成三组,每组七只,处理如下:第1组(假手术组):行左睾丸和双边睾丸假切除术;第2组(I/R组):通过以下方式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顺时针720°旋转左侧睾丸2小时,2小时后复位):第3组(I/R+MEL组):大鼠经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一次性褪黑激素注射(50mgkg-1,i.p)。处理后离体分离各组大鼠双睾丸,用于检测睾丸组织中抗氧化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丙二醛、蛋白质羰基和一氧化氮的组织水平。较对照组,褪黑激素注射组同睾丸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相关酶活性降低,具有显著性(P〈0.05),而在对的睾丸中相关酶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睾丸中,丙二醛水平改变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9)。应用褪黑素能减轻老鼠同睾丸扭转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不利影响,而对于对睾丸,睾丸扭转影响不大。

  • 标签: 抗氧化剂 缺血再灌注(I R) 脂质过氧化 褪黑激素 睾丸扭转(TT)
  • 简介:患者,男,66岁,查体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28年前曾有肺结核接触史。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及异常包块,双肾区无叩击痛,双睾丸及附睾未扪及结节,前列腺Ⅱ°增生,质地中,表面光滑。胸部正位X光片可见双肺斑片状钙化影。B超:左肾大小,结构无异常,右肾上半部显示不清,仅见形态不规则的强回声,后伴声影,下半

  • 标签: 肾细胞癌 肾结核 肾占位性病变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解放军总医院 肺结核
  • 简介:膀胱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合并双乳腺癌尚未见报道。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因"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半年"于2010年7月12日入院。既往曾于2007年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病检提示浸润性导管癌,左侧腋窝下淋巴结:2/11。1个月后又发现右侧乳腺癌,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病检提示原位癌。

  • 标签: 膀胱小细胞癌 双侧乳腺癌 乳腺癌根治术 无痛性肉眼血尿 右侧乳腺癌 膀胱恶性肿瘤
  • 简介:患者:男,82岁。因“心慌、胸闷10年,下肢乏力、疼痛10个月,加重1个月”于2007年6月6日入院。1997年诊断“冠心病、房颤”,2003年发生脑梗死,2006年出现双下肢疼痛,动脉造影示双下肢动脉狭窄。后突发左上肢无力,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腋动脉及远端分支血栓形成。

  • 标签: 肾动脉闭塞 腹主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双下肢疼痛 双侧 下肢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丙型肝炎抗体(-HCV)检测结果,旨在寻求血透患者感染的依据,减少医源性感染。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2006年12月份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51例患者HBsAg与-HCV,并对透析1年以上的149例患者的肝炎标志物阳性率与透析年限、输血史、手术史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透析1年以上的149例患者中,HBsAg阳性者19例,阳性率为12.8%;-HCV阳性者29例,阳性率19.5%。HB—sAg、-HCV同时为阳性者仅1例(0.4%)。-HCV阳性率随透析年限、输血次数、手术次数增加而增高(P〈0.05),多因素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年限是-HCV阳性率最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OR〉I);而HBsAg阳性率与透析年限、输血、手术、性别的相关性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年限、输血、手术与-HCV阳性率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HCV阳性率上升,而与HBsAg阳性率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血液透析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丙型肝炎抗体
  • 简介:可控性尿流改道需制作容量适当、低压、可控的储尿囊,输尿管与储尿囊吻合的返流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施行的8例Tpouch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返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癌 尿流改道 可控性
  • 简介:有关男性自身免疫性不育的治疗,西医多采用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疗法,但存在副作用大、疗效不甚满意等问题。我科自1994年以来自拟中药抑汤治疗血AsAb阳性的男性不育10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抑抗汤 血AsAb阳性 男性不育 中医药疗法
  • 简介: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工业中.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现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尤其是前列腺癌和胃肠道癌,而番茄红索是番茄制品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本文旨在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学特征、番茄红素预防前列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及其抗癌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番茄红素 前列腺癌 作用机制 流行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评估外科治疗散发性、无转移双肾细胞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散发性、无转移、双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评估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及肾功能结果。结果共入组22例散发性、无转移双肾癌患者,占我院同期收治原发肾细胞癌(1696例)的1.3%。同时性发病16例(72.7%),异时性发病6例(27.3%)。同时性双肾癌发病年龄为(54.2±15.6)岁。异时性双肾癌第1与第2肿瘤发病年龄分别为(50.8±10.4)岁和(57.5±12.1)岁。22例患者共发现47枚肾肿瘤,左肾22枚、右肾25(有2例患者右肾发生多灶肿瘤,分别为2、3枚肿瘤)枚。肿瘤直径为(4.3±3.9)cm。47枚肿瘤中,46枚(97.9%)为透明细胞癌,1枚(2.1%)为乳头状肾细胞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分期手术治疗:先行一侧根治性肾切除再行对保留肾单位手术(RN+NSS)10例,先行一保留肾单位手术再行对侧根治性肾切除(NSS+RN)8例,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NSS)4例。第2次手术后RN+NSS组、NSS+RN组及NSS+NSS组中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风险分别为60%、25%和0。患者术后平均随访(72±63)个月。同时性双肾癌与异时性双肾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8%和50%(P=0.025)。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是散发性、无转移性双肾癌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良好的肾功能及肿瘤学结果。虽然多数双肾癌表现为同时性发病,但部分患者可在一肾脏手术多年后发生对肾脏的异时性肿瘤。并且,异时性双肾癌的无瘤生存率低于同时性双肾癌,这些患者应给予更严密随诊。

  • 标签: 肾细胞癌 双侧 诊断 治疗 预后 无瘤生存率
  • 简介:目的探讨同期双肾盂癌的临床诊治要点和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7例同期双。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例患者由术前影像学和细胞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同期双肾盂癌,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条件综合考虑,6例行一肾盂癌根治,对肿瘤段肾盂壁切除、残端肾盂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腔内微创手术。术后7例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辅助全身化疗和规律膀胱灌注,中位随访时间2年,开放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尿路上皮癌复发。结论双肾盂癌患者行一肾盂癌根治,对局部肿瘤切除术,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辅助化疗,效果可靠。

  • 标签: 肾盂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凝效果和安全性,探讨LMWH在CVVH或CAVH凝中的最佳剂量。方法68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共治疗153例次,血液净化前从静脉端给予LMWH首次剂量1000~5000U,随后立即给予LMWH(5~10U·kg^-1·h^-1)维持凝治疗。治疗前、治疗中每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各1次。根据患者LMWH首次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首次剂量1000-2000U;B组首次剂量2500~3000U;C组首次剂量4000-5000U。结果各组患者治疗中4、8、12h的PT、APTT、FIB、TT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与滤过器使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LMWH用于CVVH或CAVH凝治疗疗效好,安全。首次剂量应用1000-2000U,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血液净化 抗凝作用 安全性
  • 简介:肾癌伴有对肾上腺转移的病例少见,肾癌术后多年出现对肾上腺转移更为罕见,国内未见详细病例报道。我院自1999年5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肾癌361例,术后出现对肾上腺转移1例,现回顾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肾癌术后对肾上腺转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肾上腺转移 文献复习 肾癌 术后 诊治 病例报道
  • 简介:目的探讨先天性精囊囊肿伴同肾缺如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先天性精囊囊肿伴同肾缺如,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先天性精囊囊肿伴同肾缺如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例经超声、CT、MRI等证实为先天性左肾缺如,合并左侧精囊囊肿,行腹腔镜左侧精囊切除术,完整切除左侧精囊及输尿管,术后病理回报:精囊囊肿及输尿管畸形。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于精囊囊肿,需同时完善上尿路检查,明确是否合并其他泌尿系畸形。对于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肾缺如患者,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精囊囊肿 肾缺如 Zinner综合征
  • 简介:1临床资料1999~2001年,我们采用背包皮带蒂皮瓣成形尿道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12例,年龄2~12(平均4.2)岁,其中阴茎型7例,阴茎阴囊型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小儿加用基础麻醉,龟头缝线牵引,分离龟头与包皮粘连,从尿道口插入8~12号多孔硅胶尿管,距冠状沟0.5cm处作包皮环形切口,直达阴茎白膜,沿白膜游离阴茎皮肤至阴茎根部,切除腹纤维索条,充分矫正下屈.

  • 标签: 背侧带蒂包皮皮瓣 治疗 先天性尿道下裂畸形 儿童 临床分析